雲門劇場交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雲門劇場交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亮延寫的 婦女生活十一種:劉亮延劇作集 和許芳宜,林蔭庭的 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許芳宜的生命態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站牌/ 滬尾砲台(雲門劇場) - 雲端公車也說明:查詢滬尾砲台(雲門劇場)附近的公車路線: 836 等... 公車路線.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印刻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博士班 蔡永文、劉晉立所指導 黃郁婷的 從後戲劇劇場觀點析論《只有你》、《Zodiac》及《戀曲2010》劇中之身體與空間 (2020),提出雲門劇場交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後戲劇劇場、李康生的魚-我的沙漠、陸弈靜的點滴-我的死海、楊貴媚的蜘蛛精-我的阿飄、Zodiac、戀曲2010。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黃蘭貴所指導 吳亭潔的 合作的藝術:2012-2017年臺北藝術節推動國際共創戲劇節目之 開放式創新模式 (2020),提出因為有 臺北藝術節、國際合作、演出製作模式、開放式創新、表演藝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雲門劇場交通的解答。

最後網站交通資訊| 雲門官網則補充:展演活動接駁車資訊,請參閱各節目/活動頁面說明。 接駁地點. 往返捷運淡水站與雲門劇場,中途不停車,車程約15分鐘. 搭車時間. 演出前──開演前1小時發車演出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雲門劇場交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婦女生活十一種:劉亮延劇作集

為了解決雲門劇場交通的問題,作者劉亮延 這樣論述:

台灣後戒嚴劇場創作者 劉亮延的第一冊戲劇文學集成   感傷的俗癡的人,流連散戲銀座街,醉倒梧桐租借道,深入皇城胡同院。二十年的創作實踐,四百場劇團旅行,精編十一齣,一本搖擺激動的劇作集。不是奇葩不飄香,假話都是真心,阿姨怎能不濃妝。讓我們把外褲當做是內褲,聽害羞的人說心理話,把所有髒話都唱成曲,讓得意的人獨坐夕照,他淚泣之時,打開場燈起立鼓掌。如果我們都能閉上雙眼刺繡,便可以把全世界的白色都弄髒。   本書收錄台灣詩人編導劉亮延自2005年以來實踐其創作論述「花癡劇場」所發展之四部單人秀作品《曹七巧》《陳清揚》《夏綠地》《白蘭芝》,以及2011年轉折時期,以淫代愁尋找創作主體的批判性位

置,包含二部通過翻譯寺山修司,復以京劇老戲重寫的作品《初飛花瑪莉訓子》《猶自羞駝男盜令》。2014年起,以建立演員風格特質為核心所開展的戲曲創作,包含五部作品,自莎劇《馬克白》改編之《馬伯司氏》、引用楊牧經典長詩《妙玉坐禪》所發展《妙玉》、從田漢本《白蛇傳》改編之《許仙》,以及源自《警世通言》與歌仔調古冊創作之《殺子報》等。以及劉氏最新力作,第一齣從史料文獻發展而來的真人故事,秦淮八豔馬守真《湘蘭圖》。 本書特色   ‧二十年的創作實踐,四百場劇團旅行,精編十一齣,一本搖擺激動的劇作集 名人推薦   ‧小說家 郝譽翔、劇評人 傅裕惠 專文推薦

從後戲劇劇場觀點析論《只有你》、《Zodiac》及《戀曲2010》劇中之身體與空間

為了解決雲門劇場交通的問題,作者黃郁婷 這樣論述:

筆者自300餘場看過的演出,挑選了5個印象深刻的作品:蔡明亮與3位演員各別發展《李康生的魚-我的沙漠》、《陸弈靜的點滴-我的死海》、《楊貴媚的蜘蛛精-我的阿飄》3齣獨角戲,共同構成《只有你》,探討生命中不同面向的議題。王嘉明執導《Zodiac》,透過Fa和賴玟君形塑人際之間各種對立的狀態,探索和解的可能。《戀曲2010》由李銘宸帶領張庭瑋、余佩真、簡珮璿、張仰瑄、吳立翔、廖晨志、曾歆雁、洪唯堯集體創作,接下羅大佑未完成的樂章。 本研究以後戲劇劇場「身體」、「空間」等子題,析論上述3位導演的5個作品,歸納其特質與脈絡,從創作連結現實,往返於自身與社群的異同,漸次清晰劇場藝術迷人風

景背後的成因,藉此慢慢領略人生的道理:《只有你》從演員的身體出發,透過「循環」的巧思,梳理生命的困境;《Zodiac》締造各種異質空間,強化對立的迷思,再現「和諧」的初衷;《戀曲2010》從消失的戀曲出發,為重建而刻意破壞變調的結構,回到「當下」的真實。

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許芳宜的生命態度

為了解決雲門劇場交通的問題,作者許芳宜,林蔭庭 這樣論述:

  許芳宜,這個被媒體譽為「瑪莎葛蘭姆傳人」的舞者,為了追求舞蹈之夢,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與體驗,不循常規地堅持走出自己的路。從學生時代就脫離父親為她描繪的人生藍圖,隻身獨闖舞者聖地紐約,吞下所有現實環境的不平等和嘲諷,忍受離鄉背井、快樂悲傷都沒有人分享的孤寂,這一切,都是為了跳舞。   這個愛跳舞的女子,以自己的例子證明——敢於夢想,認真實踐,我行,你一定也行。   本書分為兩部分,「PARTⅠ:芳宜說芳宜」,許芳宜現身說法,從小時候的舞蹈啟蒙說起,娓娓道來她的家庭、求學過程、隻身獨闖紐約時期、影響她的師長、愛情與工作的兩難……跟著她的敘述,深入了解她成功背後的心情。

  「PARTⅡ:他們說芳宜」則採訪了數十位藝文界、媒體界重要人士,透過他們的眼睛來談「許芳宜」這個人,更能體會到她的成功並非僥倖,而是來自高度自律,以及比其他人更認真與持續不斷的努力。  

合作的藝術:2012-2017年臺北藝術節推動國際共創戲劇節目之 開放式創新模式

為了解決雲門劇場交通的問題,作者吳亭潔 這樣論述:

近年國內外藝術節蓬勃發展,彼此之間為競爭創新的演出節目,藝術節的節目策劃方式逐漸演變,從單純邀演和委託新作,轉型為國際合製和共創作品的平臺。臺北藝術節自2012年起,便以國際合作為核心發展方向,積極媒合國內外藝術家和表演團隊共創作品,發展出多元的國際合作形式和創新製作模式,作品類型亦擴及國際共創門檻較高之戲劇演出。本研究探討藝術節的開放式創新模式,採用個案研究法,分析2012-2017年臺北藝術節具代表性之國際共創戲劇節目:《臺北筆記》、《歐洲聯結》、《一家之魂》及《遙感城市》。演出節目是藝術節的主角,也是表演團隊的營運核心。本研究以開放式創新和創造力的理論視角,透過次級資料和訪談臺北藝術節

及臺灣表演團隊成員,解析臺北藝術節如何以跨國合作網絡為基礎,發展國際共創戲劇節目之開放式創新模式,並歸納推動國際共創戲劇節目的創新要件;藉此探討藝術節作為資源整合和轉化平台,如何透過跨國合作,提昇演出製作團隊的創造力,進而持續激發創新演出節目。本研究歸納三點結論:一、國際共創合作具有多元製作模式,須視作品主題和合作對象調整,並不存在固定製作方法;但若具備創新要件,則較能提高演出節目之價值。二、創新模式與創新角色在國際共創戲劇節目製作過程會有一次較大轉換。三、相較於單純邀演和委託單一團隊創作,國際共創可為臺北藝術節和臺灣表演團隊帶來更多競爭優勢。本研究成果在學術面可補充開放式創新運用於表演藝術領

域的研究缺口;實務面則可作為藝術節等節目主辦單位未來發展國際合作計畫和跨國演出製作之參考,以期臺灣表演藝術界持續產出創新作品,並活躍於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