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劇場 租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雲門劇場 租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金枝演社寫的 祭特洛伊:當代環境劇場美學全紀錄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雲門劇場 -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也說明:台灣揚名國際的雲門舞集,2008年因一把無情火,燒毀了雲門原來在八里租借的鐵皮屋排練場,後來透過與新北市政府合作,遂在中央廣播電台淡水分台舊址,結合原有建築,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陳其南所指導 邱筱喬的 兩廳院的誕生與文化政策 (2009),提出雲門劇場 租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兩廳院、空間資源、文化政策、藝術生產、文化消費、文化工業。

最後網站雲門劇場附近住宿飯店推薦便宜優惠休息 - Trip.com則補充:使用Trip.com 查看雲門劇場附近住宿飯店推薦真實用戶評論及飯店評分, ... 棒,在陽台放空看河景很悠閒還有很長步道散步飯店有腳踏車租借一小時100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雲門劇場 租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祭特洛伊:當代環境劇場美學全紀錄

為了解決雲門劇場 租借的問題,作者金枝演社 這樣論述:

  彼岸的故事,曾經的存在   亦毋過,從來毋曾行遠   他們在此,共同歌詠千年祭歌   一起向前!踏向前!   ★台客戲劇第一天團金枝演社,環境劇場美學追尋   ★百張精采照片,《祭特洛伊》跨世紀製作全紀錄   ★呂健忠(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于善祿(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劉雅詩(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專文導讀   1997……2005……2015……   土地的史詩,空間的神話,跨世紀的追尋   他們搬演史詩的同時   也成了一部台灣劇場界的史詩   創立於1993年春天的金枝演社,秉持「從土地長出來的文化最感人」創作理念,長年汲取民間

戲曲「胡撇仔戲」(Taiwan Opera)的養分,融合對現代劇場表現形式的探索,開啟台灣經典「史詩環境劇場」。   1997年,《古國之神─祭特洛伊》創下於華山廢墟首演的創舉,2005年、2015年,金枝演社二度、三度於淡水搬演經典戲碼。二十餘年的追尋,不同的風格,相同的是對「美」與「藝術」的執著。   一部戲,幾代人,《祭特洛伊》串連他們的生命記憶,一如史詩的延續,也將不斷流傳繼承。 名人推薦      吳靜吉(紙風車319/368兒童藝術工程發起人)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榮譽董事長)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史詩推薦  

兩廳院的誕生與文化政策

為了解決雲門劇場 租借的問題,作者邱筱喬 這樣論述:

1976年決議興建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戲劇院與國家音樂廳」 (以下簡稱「兩廳院」),是一個意外的政治產物:附隨在為紀念先總統蔣中正而建造的「中正紀念堂園區」裡面。身為國族主義政治產物的兩廳院,一開始並沒有所謂「文化政策」的類似說法與規劃,無論如何,1987年開幕的兩廳院,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國內表演藝術在這二十年來的轉變與發展。另一方面,兩廳院至今仍是國內唯一具有國際水準與專業規格的表演場地,這種空間資源的特殊性與稀有性地位,使其場地檔期總是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相關爭議也從未止息。本研究便是著眼於兩廳院這個空間資源的特殊地位,及其文化生產、文化政策進行探究。本研究從西方藝術發展脈絡的檢視

開始,接續探討了兩廳院的誕生背景,以及這個空間資源的屬性,然後把這個空間資源連結上文化政策的實踐,也就是兩廳院官方如何透過空間資源的分配運作來實踐其文化理念,而所謂的文化理念則隨著主事者的人事更替有著相應的觀點變遷。作為藝術的生產工具的空間資源,對於藝術生產者、仲介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而兩廳院本身的特殊性質更增添了這個資源本身的重要性,此外在兩廳院官方以主辦節目所提供的場地與經費資源的支援下,這種藝術補助的模式多少地影響了國內表演藝術的生產;據此,兩廳院本身著實在台灣表演藝術發展上扮演了一個鮮明的角色。而兩廳院在社會普遍意識上作為一個「精緻藝術的殿堂」,在性質上便有無法交由市場機制運作的困

難;另外,無論是從布爾迪厄對於批判性文化的擁護立場,還是阿多諾從哲學與美學反思出發的對於藝術自主性的看重,都承認並同意政府行政適度介入文化藝術的必要。尤其是當代文化消費之中的商品拜物教現象,更是時時刻刻地威脅著藝術家的作品生產、藝術消費者的美學體驗,而進一步地破壞了藝術原本所可能提供的,讓人們以另一種不同於文化工業(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的方式、跳脫那主宰著人們思維的概念機制來體驗生活的可能性;在這樣的境況下,如果我們依舊肯定藝術的自主性、批判性與反思性的價值,國家政府的介入手段可以提供一個緩衝的途徑,保護文化藝術避免市場機制的摧殘。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從當代文化消費現象的境況,來重新思考兩廳院在

台灣文化藝術領域中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