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社會局育兒津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高雄市社會局育兒津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施慧玲,陳竹上寫的 兒童權利公約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雄也發錢了!最高1萬500元今明2天就會收到 - 旺得富理財網也說明:高雄市社會局 表示,為照顧經濟弱勢產婦,今年起高雄市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的產婦,可併領生育津貼及坐月子到宅服務補助。即經濟弱勢家庭新生兒的父或母設 ...

國立中正大學 社會福利研究所 張世雄所指導 林志融的 地方創生政策的就業與照顧─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的整合或兩難? (2021),提出高雄市社會局育兒津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創生、人口赤字、照顧赤字、生命歷程、社會再生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施世駿所指導 林佳儀的 台灣家庭政策的準公共化托育照顧—以台中市2015-2020年的改革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少子化、托育政策、社會投資、公私協力、福利市場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市社會局育兒津貼的解答。

最後網站蔣萬安拍板: 首胎生育補助領先全台最高4萬元| 政治| Newtalk新聞則補充:包括台北市育有兩胎0至6歲幼兒家庭可「加籤」社宅,提高2倍入住社宅機會;針對托育,對年輕爸媽增加1千元補助;北市私幼補助也確定加碼補助每生每學年最高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市社會局育兒津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兒童權利公約

為了解決高雄市社會局育兒津貼的問題,作者施慧玲,陳竹上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我國《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賦予公約國內法律之效力,各級政府機關行使職權,應符合公約之規定,並應依公約規定之內容,就主管之法規及行政措施中有不符公約規定者,進行修正或改進。為此,如何掌握公約之內涵、了解國內落實情形,便值得關切。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受託邀集融合法律、社會福利、社會工作等學理與實務之寫作團隊,透過共計十七章的內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撰寫本書,期能進一步向社會各界介紹及推廣《兒童權利公約》。

高雄市社會局育兒津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人口「跌跌」不休,應盤整社福、力爭前瞻

高雄人口持續衰退,九月單月竟一口氣比台中市少了4477人,陳麗娜認為台中生育、托育一條龍政策是關鍵,但在高雄市取爭到的150.75億競爭型前瞻計畫裡,社會局竟只分配到0.98%、1.53億,市府及社會局對社福顯然不夠重視、不夠努力。

社會局長姚雨靜表示會持續盤整社福政策、研究提高現金補助。

陳麗娜指出,高雄人口七月底正式被台中超越、降為全國第三大城後,至今還「跌跌不休」,光9月份就比台中少了4477人。在社會增加部分,台中增加706人、高雄卻「減少」500人; 自然增加則是台中增加637人,高雄「減少」43人。換句話說,高雄9月份遷出比移入多,死亡比出生多,「走像飛的,生不如死」的現象令人憂心。

陳麗娜表示,社會增則與工作機會、社福有關,自然增加背後的原因應是生育福利。台中市從104年度起推行「托育一條龍」,生育津貼每胎1萬,0到6歲實施幼兒送托嬰中心或保母的托育補助,其間若轉讀幼稚園則每學年補助3萬。自制度實施以後,台中讓幼兒進入托嬰中心、保母系統由8407倍增為15258,幼兒就讀幼兒園人數
年增10%。顯然家長因「托育一條龍」而較無後顧之憂、願意生養,孩子送托育,本身即早二度就業。

相較之下,高雄生育津貼一、二胎6千顯然「沒誠意」、第三胎4萬6千幾乎「吃不到」。托育方面,托育補助只到2歲,轉幼稚園則每學年只補助1萬,吸引力遠不如台中!

強化社福要增加預算,然市府債台高築,此時應全力爭取前瞻計畫等中央預算。在各縣市提案爭取的「競爭型計畫」裡,高雄今、明兩年各局處全面提案,共爭取到150.75億經費,但社會局只在「城鄉建設」、「因應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建設」提了三案,總共才分配1.53億,佔市府計畫的0.98%,可見社福被市府忽視程度。

陳麗娜表示,前瞻是四年計畫,社會局應把我108、109這兩個預算年度,希望社會局及早蒐集資料、寫計畫,把高雄育兒、托育社福拉起來,別讓人口繼續流失。

地方創生政策的就業與照顧─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的整合或兩難?

為了解決高雄市社會局育兒津貼的問題,作者林志融 這樣論述:

自20世紀末開始臺灣即飽受高齡少子化衝擊,歷經數十年的人口結構與社會轉型,人口赤字與照顧赤字受到各方強烈的關注。近年政府大刀闊斧的推動地方創生,作為回應當前臺灣社會需求的具體策略。然而,這種被宣稱為整合的國家級戰略計畫,仍然將兒童生養、教育與高齡照顧視為個別問題分開處理,未從整體視角的生命歷程層面去看待社會再生產與當代就業社會的衝突,使得人口結構問題持續惡化。本研究採用歐陸制度主義的生命歷程觀點,試圖討論制度面的變革如何影響與個人行動者的行為。為此我們藉由分析地方創生推動至今的人口移動趨勢、生育率變化與青年就業狀況等實證資料,作為檢視目前地方創生在幼兒教保、青年就業與高齡照顧等策略成果的依據

,並梳理出這些策略對社會再生產的循環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地方創生以擴大在地就業為主的策略,將不利於社會再生產的維繫,這也意味著人口結構的劣勢難以翻轉。擴大就業的策略成就了青年以就業為主的生命歷程,使得社會再生產於青年的生命中被邊緣化。特別是產業化的地方活化政策,仍然得面對來自都市與其他地區的競爭,以及基礎設施上的落差,使得在地就業的人口回流策略實際效益顯得相當有限。不僅難以透過穩定就業與薪資收入的方式改善青年婚育行為的延後與放棄,甚至缺乏照顧人力與照顧資源的困境中,進一步再商品化了兒童與鄉村年長者的照顧。此外,順著照顧再商品化的脈絡,除了照顧服務的花費難以承擔之外,高齡照顧的服務

設施分佈亦有沿著城鄉地域產生集中與分散的現象。另外,照顧作為一種情感密集的付出與表現,無論是家戶缺乏信任基礎對照顧服務購買的疑慮與不安,或是專業化服務無法顧及照顧年長者時的心靈支持與陪伴,這種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的隔閡,無形中加速了人口赤字與照顧赤字問題的惡化。

台灣家庭政策的準公共化托育照顧—以台中市2015-2020年的改革為例

為了解決高雄市社會局育兒津貼的問題,作者林佳儀 這樣論述:

我國從2003年總生育率跌破1.3後,就再也沒回升,2021年過後直接跌破1,少子化已經是國安問題,所以如何讓年輕的人願意生小孩,甚至敢生第二胎、第三胎,並減輕他們的生養負擔,是我想研究的目標。台中市是台灣六個直轄市中,生育率前三名的城市,在林佳龍前市長推動有社會投資、福利市場意涵的托育一條龍政策後,不論是公共、準公共、非營利的托嬰中心、幼兒園還有托育人員人數都持續的增加,台中市的送托率,也高於其他縣市,甚至2018年中央政府也參考了台中市的托育政策,制定了準公共化托育政策,提高托育補助,減輕生養孩子的負擔,故台中市的托育政策,一定有能學習之處。因為我的研究2015-2020年橫跨台中市長的

政權輪替,後任盧秀燕市長,雖延續托育一條龍的政策,但他主推的托育政策,是走向擴大公共化的服務,我認為這是托育政策的終極目標,但在考量建築時間以及成本,過渡期的需求缺口還是得與準公共及非營利的業者合作。本研究在訪談完10個對象後,第四章透過整理訪談內容,劃分成四大面向「與政府互動」、「家長顧慮層面」、 「價格管制」以及「政策解決及執行」,並在結論,我也提了幾個對台灣、對台中的托育政策建議,希望未來有機會看到他們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