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度各機關一般房屋建築費編列標準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另外網站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附屬單位預算也說明:一般房屋 修護費67,637 千元,各站場辦公室房屋等修護費、站房美化及簡政. 便民設施 ... 編列100 千元,繳納法院及各行政機關等規費。 五、會費、補助、捐助與分攤-編列 ...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蔡益超所指導 陳威成的 由生命週期成本分析探討鋼筋混凝土消防廳舍耐震設計及補強基準 (2011),提出113年度各機關一般房屋建築費編列標準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消防廳舍、生命週期成本分析、耐震設計基準、耐震補強基準、用途係數、地震損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黃德舜所指導 王秀英的 從教育成本理論探討國立大學資源分配與財務指標之建構 (2000),提出因為有 教育資源分配、校務基金、教育經費、學生單位成本、學雜費、財務指標、高等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113年度各機關一般房屋建築費編列標準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北市總預算案則補充:(2)美術館業務編列180,787,000元,包括業務費179,637,000元,奬補助費1,150,000元。 (3)一般建築及設備編列167,682,000元,包括營建工程126,188,000元,其他設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3年度各機關一般房屋建築費編列標準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由生命週期成本分析探討鋼筋混凝土消防廳舍耐震設計及補強基準

為了解決113年度各機關一般房屋建築費編列標準表的問題,作者陳威成 這樣論述:

有鑑於近年來地震造成嚴重的建築物損壞與巨大的經濟衝擊,位於地震帶的國家無不擬定相關方案,投入防災的規劃與整備工作,期能防止此類廣域性災害的發生。其中,為了減低建築物於地震中所受到的損害,現行耐震設計規範已日趨嚴謹,並以提高建築物耐震能力為目標,政府部門亦逐步推動既有建築物的耐震補強工作。而耐震設計基準與耐震補強基準的選擇,將牽動著初期建造成本或補強成本與未來地震損失的消長。為了在建造成本、補強成本與地震損失之間獲得最大的效益,生命週期成本分析便是評估各種耐震設計方案或補強方案的經濟可行性最合適的工具。 本文以生命週期成本分析法,探討鋼筋混凝土消防廳舍最適宜的耐震設計基準(用途係

數)與耐震補強基準。此建築物生命週期成本分析的架構,除了建築物使用年限的設定及生命週期期間各項成本支出的估算外,並結合地震危害度曲線與結構物易損性曲線的或然率模式。該生命週期成本則包括建造成本、補強成本與地震造成的各種損失,如建築物修復費用、內部財產損失、消防車輛損失、人員傷亡損失、建築廢棄物處理費、搬遷損失及建築物服務功能中斷引致的損失(僅保守包括額外火災損失及額外人命損失)。 研究結果發現,當建築物耐震設計基準或補強基準提升後,其地震損失與生命週期成本均可大幅降低;當新建消防廳舍採用途係數I = 2.1設計時,建築物生命週期成本最低,為最佳的耐震設計基準,惟與I = 1.5時之生命週

期成本間的差異極低,因此,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選用I = 1.5,可視為恰當的耐震設計基準;對於已使用30年,耐震能力僅為規範規定值(已考量用途係數)1/2之消防廳舍,如預計再使用10年至40年時,其最佳補強基準約為規範規定值(已考量用途係數)的1.1倍至1.5倍,惟最佳補強基準與僅補強至規範規定值時之生命週期成本的差異亦在可容許接受之範圍內,因此在補強經費有限下,建議將補強基準訂為規範規定值(1.0倍)即可;此外,如能注重建築物的使用維護,延長其生命週期,並適當給予補強,將可提高整體國家社會之效益。

從教育成本理論探討國立大學資源分配與財務指標之建構

為了解決113年度各機關一般房屋建築費編列標準表的問題,作者王秀英 這樣論述:

讓數字說話是本研究的動機,能使理論與實務結合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從研究中探討數據背後的真正含意,分析數據所呈現的管理意涵,配合實務的實際狀況,以達成企業管理效率與效益的精神。期能由本研究,啟發各國立大學在經營決策上,除考慮教學目標外,亦能適度融入成本效益觀念,確實將企業精神引進教育單位。 教育資源分配問題牽涉甚廣,本文從大學及獨立學院公、私立平均每生經費分攤差異,深入探討大學教育成本,藉由個案分析,嚐試找出主要財務指標。期望能藉由這些財務指標,協助內部管理機能,提升管理績效,將所分配資源發揮最大功效,達成教育資源合理分配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對綜合性國立大學依現有會計科目作

比較及趨勢分析,爾後較細部資料則以個案分析,從單位學生成本實證分析,探討教學成本、間接行政成本之計算模型,求出目前執行結果之成本,並試圖建立財務指標,從財務指標可瞭解學校經營概況。 政府機關長久以來,往往以業務無法量化為由,致使財務制度的設計,忽視了成本數據的呈現。高教經費,需要多少才是合理,或許沒有正確答案;而政府資源,如何分配才是公平、適當,也沒人能回答。身為財會人員,能否讓數據說話,能提出一些數據,供作內部管理及外部資源分配時之參考。因此,本研究由大學設立之目標,亦即教學、研究、服務及相關之行政支援,由責任中心及成本觀念,架構成本之計算模型,從成本所呈現數據,讓成本數

字說話。 財務指標能對過去做解釋,可對現在做判斷,並對未來做預測。可協助社會大眾、決策者與教育者間進行對話,刺激對問題的討論與思考。客觀、量化的財務指標,不僅可作為績效責任機制的一部分,大學利用指標為自己的表現與營運結果提出辯護,並向撥款單位說明資源運用的過程及成效,以爭取更多的補助經費。 本研究從決算數據,依現有預算科目,將同性質之綜合性大學作比較,發現現有缺失後,選定一個案學校作較深入分析,以責任中心及成本概念,重新歸屬預算科目,提出各責任中心預算,並嚐試建立各項財務指標,除可作為內部評估及檢討外,倘各校能依共通性原則建立各項財務指標,則可作為校際間

的比較,能顯示各校經營差異,成為校際間良性競爭的標的。 本研究乃針對學生單位成本部分,有關大學教學、研究、服務、行政,以及整體經營與基礎概況,提供計算架構。又由於學生非商品,學校也不是營利機構,加上各校支出項目歸類差異,成本分攤基礎不易建立,倘由各校計算出的成本數據,實無法相互比較。因此,本研究依據現有法令規章的規定,配合學理上相關管理理念,有系統整理出從科目歸屬、成本動因分析、成本計算架構。有相近的成本歸屬模式及學校基本基礎設施等資料,嚐試找出相關財務指標。 財務指標之建立,從基礎設施指標,顯示出平均每位學生可使用之資源,以個案分析之學校為例,平均每位

學生使用之校地面積為159平方公尺及其使用價值為13萬3,477元;平均每位學生使用之房屋建築面積為49.11平方公尺及其使用價值為90萬1,751元;其中如休閒活動空間及價值、宿舍空間及價值、以及平均每生使用的圖書、儀器及設備之價值等等。各校公開此類資訊,消費者及可看出各校基礎設施情形。從教學成本指標可瞭解各學院之教學成本,如個案學校分析結果呈現之指標為例,研究所最低為工學院,平均每生教學成本10萬8千元,最高是教育學院22萬2千元,改變工學院學生成本比文法商等社會科學類科高的迷失。但因未考慮折舊因素,致使成本數據不能允當表達,因此,有必要將折舊因素納入。概估折舊因素後,以工學院為例,工學院

平均每生學生成本中折舊成本占平均每生學生成本的28.9﹪。另外,亦可顯示教學成本之內容如授課成本、研究生獎助學金等項目成本,以及研究所與大學部之差異等資訊。以個案學校為例,整體而言,教學成本研究所是大學部的1.5倍,但是各學院間差異頗大,高於平均值的有社會科學院、管理學院與法學院,其中以法學院差距2.41倍最高。其他如間接行政成本指標、平均單位學生成本指標等,內部除促使各單位能有成本效益觀念,思考其合理性外,校際間比較可顯示各校經營差異,亦能提供校際間的良性競爭,進而管理階層對資源整合及有效運用資源會予以關注,漸漸的無效率與效益的浪費自然減少。 另外,從本研究分析數字顯示,

國立大學國庫補助占收入來源的第一位,但已由1999年的55.8﹪下降至2000年的52.5﹪,顯現逐年下跌趨勢,而自籌財源中學雜費收入占整體收入來源的13﹪,其餘如推廣教育收入僅占2.2﹪,其他作業外收入占4.6﹪,利息收入占2.4﹪,受贈收入1﹪不到,合計自籌比率扣除學雜費及建教合作後僅占10.2﹪。各校在教育政策及目標下,以擁有優勢的資源,宜配合企業精神之經營策略,以提高自籌比率。另外,建教合作收入24.3﹪中,大部分來自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亦宜將研發成果與民間企業合作,妥善經營創造收入。 本研究內容: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流程與內容。第二章

,分析我國高等教育現況及教育資源之分配,從高等教育現況分析、我國整體教育資源現況分析、公私立教育經費分析、各級教育平均每生分攤經費概況、我國教育資源與國際比較,最後分析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第三章探討教育及學生成本相關理論。第四章研究方法,設計研究架構、資料收集及統計方法、研究期間及研究限制。第五章探討我國國立大學財務制度變革及學雜費收費政策。第六章針對十一所我國國立綜合性大學,分析各校營運概況。第七章個案分析,依據分析所得數據建構財務指標。第八章結論與建議,說明本研究的管理意涵,並依研究發現,對政府、學校及後續研究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