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A 藝術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MoMA 藝術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弗蘭克•奧哈拉寫的 緊急中的冥想:奧哈拉詩精選 和MasayukiKurokawa的 椅子與身體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MoMA當代藝術館 - 跟著小花趣旅行- 中華航空也說明:紐約現代藝術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簡稱MoMA),而初次到訪絕對有莫名的激動感。先告訴大家,入場也是需要門票25美元的,但每週五的下午四點到八點是免費開放入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聯合 和中信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蔡芷芬所指導 陳巧筠的 城市巷弄的混雜景觀-陳巧筠創作論述 (2020),提出MoMA 藝術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城市空間、日常性、混雜性、景觀、超級真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吳岱融所指導 許筠的 場邊的細語:參與式藝術計畫與美術館觀眾詮釋 (2020),提出因為有 參與式藝術、美術館教推活動、美術館觀眾詮釋、對話的重點而找出了 MoMA 藝術館的解答。

最後網站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 - 旅行途中則補充:MOMA 算是這趟去紐約前,最想去的博物館,是當代藝術品館藏相當多的地方。 過了門票處後,一樓有一個庭院,座落在紐約的高樓大廈之中。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oMA 藝術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緊急中的冥想:奧哈拉詩精選

為了解決MoMA 藝術館的問題,作者(美)弗蘭克•奧哈拉 這樣論述:

奧哈拉彙集了太多閃亮身份:藝術館館長、士兵、出色的鋼琴演奏者,詩人——也許是多種身份造就他成為獨一無二的詩歌開拓者,天生的自由、睿智和熱情讓他在藝術與詩歌界就像一顆耀眼的星。他是即興大師,以“寫詩即去生活”為詩歌信念,高速捕捉日常瞬間,平乏的生活素材經他拼貼、轉換立刻化為神奇,荒誕而詼諧。奧哈拉四十歲早逝,約翰•阿什貝利曾稱其離世為美國詩歌界重大的秘密損失。 本書從奧哈拉所有詩作中精選109首,涵蓋了他最具獨創性的兩部詩集《緊急中的冥想》和《午餐詩》中大部分篇目,逾70篇詩作首度譯成中文。 弗蘭克·奧哈拉(Frank O’Hara,1926—1966) 20世紀最偉大的詩

人之一,美國“紐約派”領軍者。二戰時服役,戰後入讀哈佛主修作曲後轉修英文,曾任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副館長,在紐約藝術界聲望卓著,被稱為“畫家中的詩人”。40歲遇車禍英年早逝。他的詩極具個性,以其獨特的生命力影響美國新詩進程。   譯者:   李暉 詩人、譯者,翻譯出版有卡羅爾·安·達菲詩集《狂喜 蜜蜂》、沈複《浮生六記》(自林語堂英譯本回譯),即將出版譯詩集《威廉斯詩選》,現居蘇州。 1 文學自傳 2 被視作魔鬼情人的繆斯 4 詩(夜晚,中國人在亞洲……) 6 詩(我門上急切的字條上……) 7 今天 8 陣亡將士紀念日1950 11 V. R. 朗 13 一首安靜

的詩 14 黃色標籤 15 由懷特海引發的愉悅思想 17 動物 18 早晨 21 一首嫉妒卡瓦爾康蒂的詩 22 一幅麗達的肖像 24 詩(我們去走一走……) 26 詩(吊床上常青藤在戰慄……) 28 情人 30 批評家 31 詩(要安靜,唯一方法是……) 32 歌(我要去紐約了……) 34 一場咆哮 36 室內(和簡) 37 約翰·阿什貝利寄來的明信片 39 一次田園對話 40 詩(我跑過雪地像一名年輕的沙皇王子……) 41 一首給簡·弗萊裡奇的十四行 42 看著《大碗島》,沙皇再一次落淚 45 簡醒著 47 1951 49 星期六下午的“灰燼” 51 街區 53 走著去工作 54 在拉赫瑪尼

諾夫的生日(快!我從搖椅上起身……) 55 浪漫曲,或音樂系學生 58 同性戀 60 給簡,仿柯勒律治 71 致一位詩人 74 壞脾氣 75 在拉赫瑪尼諾夫的生日(藍窗戶,藍屋頂……) 77 頌歌(公平觀念或許是寶貴的……) 79 緊急中的冥想 82 馬雅可夫斯基 85 (七月過去了,幾乎沒什麼痕跡) 86 音樂 88 致約翰·阿什貝利 89 奧哈拉物語詩兩首 91 為格蕾絲,一次派對後 92 詩(我觀看一個軍械庫……) 95 詩 (在那裡我永遠無法成為一個男孩……) 97 致港務長 98 我的心 99 致危機中的電影業 102 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看拉裡·裡弗斯的《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 104

收音機 105 飛行中沉睡 107 詩(而明天上午八點在……) 108 詩(即溶咖啡里加少許優酪乳油……) 109 對我感情的紀念 111 離他們一步之遙 114 題外話,關於《第一號,1948》 116 為何我不是一名畫家 118 焦慮 120 戀屍癖頌 121 詩(在一種隔絕中變得習慣……) 122 在火島跟太陽交談實錄 126 致戈特弗裡德·貝恩 128 英雄雕塑 129 憂鬱的早餐 130 黛女士死的那天 133 歌(它髒嗎……) 134 在瓊恩家 136 再見,諾曼!午安,瓊恩和讓–保羅! 139 你美極了,我馬上來 140 聖人 142 詩(恨只是許多種反應之一……) 144 個人

詩 147 張貼湖畔詩人歌謠 149 石油腦 152 詩(赫魯雪夫來得正是時候……) 154 比某位早起(太陽) 156 詩(現在是本月27日……) 158 詩(我不知道你是否懷疑……) 160 詩(當我感到壓抑或焦慮沉悶時……) 161 詩(假如神的手指將我們設計為……) 162 詩(那麼多回聲在我頭腦裡……) 164 詩(那不是生氣的表情那是生命的跡象……) 166 A大道 168 既然我在馬德里且能夠思考 169 與你一起喝可樂 171 歌(我被困在路上在計程車裡……) 172 五首詩 175 詩(O sole mio……) 176 歌(你看見我走過別克修理廠了嗎……) 177 腳步 1

80 萬福瑪利亞 182 按計劃 183 玉米類 185 瑪麗·德斯蒂的屁股 189 詩(佈滿軟毛和雜訊的雙生球體……) 190 聖保羅及其他 192 散文小詩 194 莫札特襯衫 196 鋸形詩 198 昨天在運河邊 199 玄言詩 200 拉娜·特納崩潰了! 201 初學跳舞 203 為幸運餅乾而作 206 幻想詩

MoMA 藝術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大家好,我是來自臺灣的李洹宇,綽號小忍
一名玩影像、玩音樂、也玩生活的人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heSeanWriter
IG生活►https://www.instagram.com/seanj613
MY作品►http://reenlee0613.wixsite.com/seanj
BiliBili►https://space.bilibili.com/297398920
Weibo►https://www.weibo.com/1748372017
---------------------------------
ARTIST|FILM|MUSIC|MV Director

城市巷弄的混雜景觀-陳巧筠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MoMA 藝術館的問題,作者陳巧筠 這樣論述:

出生、成長、學習,筆者目前的生命經驗大多累積於雙北都市生活圈之中,這個地方像個龐雜豐富又奇異凹凸的大爐盆一樣,每到一個轉角都有一個個饒富趣味的細節,因此筆者的論文與創作,以城市巷弄間的混雜景觀為題,企圖以多面向視角探討生活之地——也就是雙北這座城市——的表與裏,並轉譯出筆者個人的創作面貌。本篇論文創作研究首要分為「實體」與「心理」兩個層面探討,實體面指的是歷史、建築、材料,心理面指的包括情感、文化、表現手法,呈現在可見表象的樣態與個體感知的表述。前段文獻整理的部分使用上述兩個層面為核心,以近一百五十年間的時間為範圍,從歐美勾劃到台灣本地,搜索出六位藝術家: 郁特里羅(Maurice Utri

llo, 1883-1955)、霍普(Edward Hopper, 1882-1967)、伊斯特司(Richard Estes, 1932-)、勞生柏(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吳政璋(1965-)、陳建榮(1972-),進行對城市繪畫、創作的論述與社會背景、藝術家生命經驗,做關係分析、串連比較和綜合討論;中段是筆者個人創作主題與對筆者有啟發與影響的文獻觀念或視覺表現的整體脈絡整理與解析,以文佐圖釐清筆者的概念形成之路線與轉折;後段為筆者瞄準「城市巷弄的混雜景觀」為題的創作論述、媒材技法紀錄與個別作品詳述,說明作品與現實環境間對象物的關係轉譯,與創作手法加

乘媒材實踐達成「模糊性」、「混雜性」運用之方法敘述。透過對文獻與筆者創作論述的穿絲引縷,最後縫製出筆者階段性的為生活之地而創作而思考的樣貌與痕跡,此地的風華與情感,暫時以日常與混雜的姿態留下一件件的縮影,未來城市空間如何發展,未來的縮影若也能與之以更成熟的語彙對舞,將是筆者創作與思考的努力方向。

椅子與身體

為了解決MoMA 藝術館的問題,作者MasayukiKurokawa 這樣論述:

黑川系列的《日本八個審美意識》,雅信第二版銷量為28000冊。 《椅子與身體》為日本建築名家兼設計師黑川雅之設計系列圖書的第四本,是關於椅子的設計哲學書。椅子可看作很小的設計空間,本書是由人體機理與椅子設計而引發的對於日式美學的深層次探討,更進一步帶領讀者進入哲學的世界。很多建築師在人生中都會設計一把椅子,究其原因,是因為椅子能夠體現建築師的哲學。為什麼人要坐在椅子上?黑川雅之認為,椅子不僅僅是為了休息而坐的存在,人類是為了創造而坐在椅子上的。人類是什麼?體又是什麼?在本書中,黑川雅之指出,只有瞭解了人本身,才會更好地瞭解椅子的構造。而反過來悟透了椅子的設計,才能更深刻地

瞭解人類本身。椅子是一件物品,也如同一個空間,它具有很強的兩面性,和人類一樣。通過這本書對於椅子設計的詮釋,瞭解人類本身,追溯文化設計的源頭,領悟日式美學的理念與其中蘊含的哲學。

場邊的細語:參與式藝術計畫與美術館觀眾詮釋

為了解決MoMA 藝術館的問題,作者許筠 這樣論述:

在許多觀看當代藝術展覽的經驗裡,研究者自身即便在專業藝術教育的培養途徑裡多年,作為一名所謂博物館的常客至今,仍在當代藝術展覽中有碰壁的時刻。過去曾為了進一步暸解展覽相關的內容,因而參與美術館舉辦的教推活動,但形式多半屬單向式的知識傳遞,當中以認知及技能層面的知識內容較多。雖然活動是對大眾開放的,但在該活動形式下,觀眾對作品的認識及詮釋能力的發展是有限的,而無法在過程裡進行交流,使觀眾多半處於接受位置。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結合參與式藝術之美術館教推活動,讓參與門檻降低、有可親性,在觀眾與作品間搭建橋樑,創造雙向交流的可能性。本研究取徑藝術本位研究法,透過參與式藝術計畫的教育實踐,進一步暸解以下

三個本研究之目的:(一)暸解當前美術館教推活動為其使用者提供哪些學習機會(二)探究參與式藝術結合教推活動之應用有何發展的可能性(三)參與式藝術結合教推活動,如何為不同目標觀眾創造親近當代藝術的學習經驗。本研究發現,結合參與式藝術的教推活動,透過邀請、參與、對話及共創四環節的策略,能從中創造互為對話主體交流的可能性。即使彼此背景相異,也能從情意層面出發,引發觀眾感受,使觀眾建立自身感受藝術作品的方法。在作品裡看見自身,與作品產生連結,在歷程裡產生可親性、形塑對於作品的多元詮釋,從中建構作品之於自身意義的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