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的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之的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小滕寫的 老子──為你排難解憂 和湛若水的 修道與養生:如何追求健康與人生新境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の(之/的)】的其他意思有? | Minimalist Tomo也說明:の在普遍情況的理解下基本上可以解釋為「之(的)」。 助詞「の(發音:糯)」的字源源於草書的「 乃 の 」、意思就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啟示所出版 。

世新大學 財務金融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廖鴻圖所指導 鄭雁庭的 以網紅作為周邊線索對產品態度及購買意願之研究 (2022),提出之的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推敲可能性模型、網紅經濟、購買意願、廣告態度、論點品質。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吳威震所指導 楊佩玲的 串流媒體服務訂制因素與持續使用意願之研究 (2022),提出因為有 訂閱制商業模式、OTT串流媒體、持續使用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之的意思的解答。

最後網站【生活英文】hand 除了『手』的意思之外,原來還有這些意思!則補充:我需要有人幫忙這些檔案。) give someone a big hand 給予某人掌聲. 這裡的a big hand 可不是「大手」的意思喔,而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之的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老子──為你排難解憂

為了解決之的意思的問題,作者王小滕 這樣論述:

★世事流轉,自我安頓的最佳指引★老子──天下第一好心人和盤托出「真實」,助你悟「道」打造千金不換的智慧人生內容特色:•    文字淺白易懂,幫助讀者理解老子記錄的「真實」──道。•    八十一章中,每一章均於章名之下,提出老子撰寫此章的緣由,老子察見了什麼問題,或欲解決什麼問題。•    架構清楚,體例統一:先逐句呈現原文,然後解釋字義、說明文句字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詮釋義理。•    帶領讀者跟隨「道」的流動本質,突破常識侷限,掌握整體性質,領悟《老子》字裡行間的智慧。《老子》一書論及萬物生成、人生修養以及政治理想,主旨是「道」。由於「道」不遠人,它無所不在,是人們生命與生存環境的真實。藉

由生活中的不同面向,隨時舉例,老子向讀者揭示了「真實」,也就是「道」。 本書詮釋《老子》義理,不僅停留在字面上,並且跟隨「道」不執著的流動本質,以及渾全不割裂的整體性質,說明《老子》埋藏在字裡行間的洞見與智慧。立身天地之間,人人皆須自我安頓,此項工作與呼吸同等必要。只不過我們長期被常識所籠罩,觀察與思考都呆滯而固定,生活中常感困厄與苦惱,不知自我安頓應由何處著手。《老子》義理破除常識中的眾多迷思,不曾與當代人們的生命脫節,是現實人生中自我安頓的最佳指引。現在只要閱讀本書,與作者一同跟隨老子,便可脫離常識的窠臼,不停滯任一隅落,而能觀察完整的全貌,與變同步,靈活應事。不論世事如何流轉變化,

你都能凝聚出堅實的內在能量,心靈不再受到拘束,生命豁然開朗,這才是人生最最千金不換的立足地。本書依《老子》內容逐章解釋,輔以明白易懂的例子加以說明,極適合對日常生活有體悟的讀者閱讀。──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鄒濬智文言文究竟對當代人面對生活的態度,和遇到瓶頸的思辨能力有沒有幫助?當你閱讀短短五千言的《老子》,尤其是這本解譯全書思想的《為你排憂解難的老子》,就可以用最少的篇幅、最精要的概念,化解生活中的癥結與對立。誠摯推薦!──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歐陽宜璋讀懂老子,並不是要成為孤芳自賞的文人雅士,而是在柴米油鹽的每分每刻,藉由老子的智慧,清晰地省思當下的五官

感受與情緒起伏,最終因覺察事物的全貌,怡然自適。──高雄市桃源區衛生所醫師 鄭孝勇解讀《老子》奇書,無論是過程還是終點,總要有個開頭,而且需要有個能夠把義理講清楚的開始。這本書是一個好的開始,也是一個好的過程,能夠協助我們從中獲取許多智慧。──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作者簡介王小滕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二十多年來,始終以老子、莊子為研究核心現任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開設「老子導讀」、「莊子導讀」課程,已逾十年,被學生稱為「傾囊相授」,也被學生認為善於舉各種生活事例,巧妙說明「道」的意涵。課堂中,總是建議學生:無論面對令人心花朵朵開或是令人感到沉痛的事件,都必須穿過表象

,看見隱藏在表象之內、尚未顯現的其它面向。也屢屢強調老子、莊子的義理,不應只是天馬行空、擺擺龍門陣的談論,而應運用於生活中。江湖傳聞:天地之間,有了不起的智慧,直指疑難憂煩的出路。你可以一笑置之,卻也可以與本書作者連袂追隨它。你願意騎上青牛,親近這歷經兩千五百年選鍊的人生智慧嗎? 目次〈專文推薦〉生命中的老子智慧 鄭孝勇〈專文推薦〉解讀奇書,尋求最終解答 冀劍制自序前言一章觀諸天地四時,是否能追尋出「常道」?人類畢其心智,化萬物於言語,然而「言」與「意」可否劃上等號?如何以「言」說明「道」之「意」?二章 大眾認為互斥的兩端,是否果真不並存?聖人之「無為」究竟為何?「無

為」是否排斥「為」而不並存?三章 民心為何騷動不寧?關鍵在於民眾抑或上位者?如何使民心安定?四章 「道」是否停滯於「虛」?如何敘述「道」,以提醒讀者不可執著?五章 天地的運作,有無愛憎?治國者可否心存偏私?六章「道」之「虛」是否排斥「實」?它為何「不死」但卻「若存」?七章天地無私而長存,那麼如果效法天地無私,是否將有所收益?八章水滋潤萬物而不爭,那麼效法水之「不爭」,人生是否將有所開創?九章追求盈滿銳利,是否全然有利而無弊?成功者,應否霸居高位?十章 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道」?誰具有深遠而非淺薄的「玄德」?十一章 大眾認為互斥的「有與無」是否果真不並存?「有」與「無」孰重?十二章極度追求物欲

享受,是否果真為享受?物質與精神,孰輕孰重?十三章「得寵與失寵」是否有別?「肉身與大災難」是否有異?十四章可否藉由感官對「道」進行辨識?它究竟是「有」抑或是「無」?十五章悟道者是否呆滯一隅?他的生命內涵,何以深不可測?十六章如何安頓有「生」必有「死」的人生?阻擋死亡抑或坦然面對?十七章誰是理想的治國者?上位者的行為與民眾的回應,是否不相干?十八章什麼是「仁義、智巧、孝慈、忠臣」一體兩面的另一面?十九章如何施政,對民眾有益?鼓吹智巧?抑或節制智巧、秉持樸素?二十章老子的生命氣質,是否與大眾相似?他是否炫耀,特別引人注意?二十一章恍惚的「道」是否真實存在?如何了解它的真實性?二十二章相反的兩方,是

否絕不相關?是否唯有自我表現,才可能獲益?二十三章自然的運行是否一成不變?誰與自然的運行同步?二十四章處處自我表現之人,是否具有「道」的智慧?是否好處更多?二十五章「道」有哪些性質?人的性質與「道」有何異同?二十六章穩重抑或輕浮,是治國者的理想行止?二十七章「有與無」互斥抑或互通?排斥不善,對「善」是否有益?二十八章做為天下的通路與典範,是否有所排斥?抑或大度包容?二十九章不順應自然的強行有為,可否取得天下?三十章什麼是「戰爭」一體兩面的另一面?「道」是否排斥壯大?三十一章戰爭是否符合「道」的整體性?戰勝,是「吉」抑或是「凶」?三十二章萬物是否由於「名」不同,遂各自獨立、絕無關連?三十三章何謂

明智?強人?富有?立志?長壽?三十四章「大道」何在?它是否固定於「大」?三十五章物質享受抑或「道」的智慧,可成就理想人生?三十六章什麼是人生中「物極必反」的事態?治國者應如何面對之?三十七章什麼是「無為」相應而生的另一面?如何因應過度的欲求?三十八章人間為何失落不割裂的整全之「道」而出現許多切割、分別?三十九章誰是得道者?它們是否呆滯一隅?「高貴與下賤」是否不並存?四十章「道」往什麼方向運作?運作的力度是否強大?萬物源自何處?四十一章誰實踐「道」?誰嘲笑「道」?「道」是否果真荒誕可笑?四十二章「道」與萬物有何關連性?萬物的性質與「道」有何異同?四十三章誰可通過「天下之至堅」?進入密實沒有間隙的

「無間」?四十四章人們為何因名利財貨而自陷困境?如何脫困?四十五章大眾認為互斥的兩端,是否果真不並存?誰是永遠的贏家?四十六章人們為何不知足?如何可能知足?貪婪掠奪,抑或喚醒自覺?四十七章如何方可擁有真知灼見?向遠方追求,抑或不離大道的整體性?四十八章什麼行為與「道」相應?執著於增益?抑或適時節制?四十九章治國者可否固執一成不變?對民眾應否一視同仁,無有偏私?五十章誰是善於養生之人?極度養生?抑或順隨自然的「出生入死」?五十一章「道」、「德」是否順應萬物的自然本質?抑或橫加干預?五十二章「母與子、本源與現象」可否切割?「明」的智慧是否偏滯一隅?五十三章老子畏懼什麼?誰行於大道?誰偏離大道?五十

四章什麼是不虞失落而且永存者?它何以不受時空限制而永存?五十五章溫柔如嬰兒抑或固執於強壯,對人生有益?「道」是否排斥強壯?五十六章悟道者,是否言說?他與大眾是否完全相同?抑或不同?五十七章治國用兵,可否一成不變?國家為何混亂?如何恢復安定?五十八章如何施政,對民眾有益?是否緊握「福」,即可遠離「禍」?五十九章誰在自覺服從「道」之前,就已經服從「道」?放縱抑或自制者?六十章如何治國,不至於傷害民眾?何以立足「道」,即可「兩不相傷」?六十一章大國如何方可獲得小國的追隨?謙讓包容抑或傲慢排斥?六十二章「道」是否有所排斥?抑或大度包容?誰需要被赦免?六十三章何謂「整體」?「大與小」是否不相干?「難與易

」是否無關?六十四章什麼是洞燭機先的智慧?誰具有察見完整全貌的觀察力?六十五章以智巧治國,是否為國之福?可否使國家長治久安?六十六章上位者謙退不爭,民眾的回應是推崇抑或厭棄?六十七章「道」像什麼?為何老子總能勝人一籌?是否因為胸懷「整體」?六十八章「整體」的智慧,如何顯現於帶兵、作戰與用人等等面相?六十九章用兵可否一成不變?「無敵」是福抑或不然?哀兵是否必輸?七十章誰了解「道」的真實?自覺者抑或無自覺者?七十一章孰為明智之舉?承認「不知」抑或掩飾「不知」?七十二章不壓迫民眾,是否將被民眾厭棄?應如何落實「不壓迫民眾」?七十三章是否唯有勇往前衝,才可存活?天網恢恢,是否疏漏不嚴密?七十四章民眾為

何不畏死?此一不符合自然的現象,與上位者是否有關?七十五章人民為何饑餓?難治?輕死?關鍵在於民眾抑或上位者?七十六章是否唯有堅強,有助於存活?柔弱是否必定對生命無益?七十七章如何使人間的運作,如同自然一般的均衡和諧?七十八章何謂正言若反?柔弱勝剛強,是敘述事實之「正言」抑或反諷?七十九章誰將招來仇怨?誰將獲得協助?是給予者抑或索取者?八十章理想國民眾的生活,建立在「反文明」抑或「整體」智慧的基礎?八十一章表象與實質,是否必然吻合?給予他人,是否必將使擁有減少? 〈專文推薦〉生命中的老子智慧 鄭孝勇我畢業自陽明大學醫學系,大學在校時,曾選修王小滕老師開設的通識課程。二○一七年八

月,甫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轉任高雄市桃源區衛生所醫師,為偏遠山區的原住民朋友們提供醫療服務。人生無常,但卻是急診室和加護病房的日常。生離死別、生老病死的故事,每天都在醫院上演,不僅衝擊著面臨考驗的病人與家屬,被賦予救人責任的醫護人員,在無形中也承受極其龐大的壓力。面對新生兒誕生的喜悅記憶猶新,曾幾何時,我們在生命逝去之前,卻只能保持沉默。在我行醫的過程中,曾經遇到一個深刻難忘的例子:李先生(化名)是一位勤奮工作的勞工,也是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由於工地的習慣使然,李先生多年來菸、酒、檳榔從沒斷過,在某次的篩檢中被診斷出口腔癌第三期。然而,他之後並沒有定期回診,也不接受醫師的建議做後續癌症的治療

,並選擇對家人隱瞞病情。李先生認為,一旦他要接受開刀、化療與電療,便無法繼續工作;失去工作後,家人的生活開銷將要由誰來支付呢?可惜李先生病情快速惡化,當我們再次看到他時,他已是癌症末期且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昏迷。在醫生眼中看來,他不是一位聽話的好病人;但他的堅持代表著對家庭無私的奉獻,不願因自己生病而拖累整個家,最終他在家人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堅毅形象。進出醫院的人們,或喜或悲;身為醫療工作者,我們不時遇到類似李先生的故事,不捨的情緒久久難以釋懷,卻也在夜深人靜的育嬰房裡,沉浸在生命初來乍到的欣喜。醫院進出的日子一久,人們常常仰望窗外的星空,欽羨宇宙的亙久永恆,而感嘆生命之須臾。然而,宇宙間瑰麗的

星系真的是恆久不變?人的一生真的是蜉蝣一瞬?人的生命當中,「生」與「死」這兩件大事是起點抑或是終點?為何這兩件大事會伴隨著截然不同的情緒呢?醫院的工作,令我目睹人人的存活都是從沒有呼吸、心跳,變化而為有呼吸、心跳;但是,有呼吸、心跳的存活狀態,並非恆常不變,而將再次變化為沒有呼吸、心跳。我想起了王小滕老師在我剛進陽明醫學院時傳授給我們的觀念:在這世間,有生就有死,有來就有去,「生與死」一體不可分,如同「有與無」是無法切割的一體兩面:這正是生命的真實。正因為我們不可能阻擋、消滅死亡,所以更應該追隨老子指出的「整體」智慧,心平氣和地接受與「生」同存並在的「死」,以此來自我安頓,也協助他人平穩地通過

死亡。王小滕老師這本書所彙整出來的老子智慧,或許可以給醫療團隊一些省思,透過觀察生命的全貌之後,進而了解如何在醫學的抉擇上圓滿病人和家屬的心願。更特別的一點是,王老師擅長以日常生活的事物為證,將流傳千年的智慧以平易近人的舉例呈現出來。因此,讀懂老子,並不是要成為孤芳自賞的文人雅士,而是在柴米油鹽的每分每刻,也能藉由老子的智慧,清晰地省思我們當下的五官感受與情緒起伏,最終因覺察事物的全貌,而怡然自適。我在陽明醫學院求學階段,受到小滕老師啟發許多,尤其是自幼照顧我長大的祖母往生之際,老師的提醒和鼓勵讓我走出幽谷,也從中開悟昇華出面對生死的寶藏。期盼這本書可以幫助更多社會有緣大眾開啟智慧,安頓身心!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桃源區衛生所醫師)〈專文推薦〉解讀奇書,尋求最終解答冀劍制記得在美國唸書的某一天,一位同學邀我參加他們的「中國哲學」讀書會。雖然我專攻現代英美哲學,跟中國哲學幾乎沒什麼關連,但其實我平時很喜歡中國哲學,所以就當作興趣,很開心地加入了。當天的主題是《論語》。他們大約五、六個人的手上,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英文譯本,我們一章一章地往下讀,以及討論其意涵,有時譯本之間意思不太一樣,我們比較著不同的解讀,並討論哪一種解讀最好。整個進程順利、有趣。然而,談到某個章節,當其中一人唸完內容時,拿著另一個譯本的同學開始向前翻,我們都覺得很奇怪,「妳對這章沒興趣嗎?」她搖搖頭。因為她看到的是完全不同

的內容,以為章節編排不同,所以往前找找看,但也沒找到類似的,於是她把該章節的內容唸出來,我們也覺得是在談不同的事情。這時,第三個譯本的同學也說,他那個譯本在談的,跟前兩個譯本也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三個譯文似乎在講完全不同的事情,怎麼會這樣呢?遇到這種情況,大家不知該怎麼辦才好,而我也很好奇原文到底是什麼。因此,我只好從袋子裡拿出預備的「四書讀本」,這本書是我在國中時期買的,非常破舊,還在內文旁用很醜的字寫了一些心得,甚至畫了很多條不整齊的線。本來是不好意思拿出來的,只是因為我沒有英文譯本,只好帶著「原文本」以防萬一,但這個萬一就真的出現了。當這本(令人感到羞愧的)書在桌上翻開之後,我卻看見他

們眼中流露出崇拜的眼神,望向那密密麻麻、結構複雜的中文字,其中一位女同學嘆了口氣說,「真希望我有一天可以看懂上面的文字。」這句話喚醒我十多年來學習英文的痛苦回憶,突然覺得這些痛苦都是值得的。雖然已經被那些羨慕的眼神餵飽了,但我還是不客氣地補了幾句:「只看懂中文字是不夠的,因為看懂中文字不見得能讀懂古文,還得要學習如何讀古文才行。」他們點點頭,似乎覺得那是一段遙不可及的路程。希望我沒有因此破壞他們學習中文的興致。於是,唯一可以讀原文的我變成了最後的希望,看了原文之後,我恍然大悟,因為一個中文字,不一定能找到一個正好相對應的英文字(其實反過來也是一樣),有三種意思不同的英文字可以用來解釋那個中文字

的不同含意,所以在套用不同意義時,就形成了三種完全不同的翻譯了。所以,我要他們試著把三種不同的意義結合起來,在不同脈絡下運用而形成同一個想法,大家想了一想,都覺得很有意思,的確可以使用超越三種譯本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感覺增長智慧了。這個經歷也讓我自己獲益良多,原來文本還可以這樣解讀。的確,我們常常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解讀一個哲學思想,但問題也在於,究竟怎樣的解讀最好呢?這讓我聯想到金庸小說《俠客行》中的一段故事。俠客島的洞穴裡,以艱難的文字,刻著武功祕笈,不同的人見了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但了不起的是都能理解到有價值的武術,研究越深,收穫越多。這真是武學上的一大奇書。在中國哲學上,最大的奇書,大概要算《

老子》了。不同的學者,往往有不同的解讀,而且不同的解讀一樣造就出深刻的智慧。雖然我們很難判斷究竟誰的解讀才是最正確的,但其實這個問題也沒這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在這些解讀中看見什麼?如果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是否符合作者原意的問題就沒這麼重要了。這也是一直以來,我讀哲學的態度。在王老師這本對老子的詮釋中,我看見許多相當有趣的觀點。例如,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在這段文獻中,我們通常會理解成一種從無到有的萬物創生過程,然後思考這個世界如何無中生有。可是「無中生有」實在是一個很難想像的事情。但王老師並不這樣解讀,他主張,「無」和「有」是同一個東西,也就是說,「始」和「母」也是同一樣

東西,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全文,並沒有任何違和之處,而且讓我們的想像空間更加延伸了,整個世界,是從一種同時是無也同時是有的狀態開始的,這實在是一個很有趣的想法,也讓我們在思考萬物起源的想像上,多了一種可能性。然而,俠客島洞穴內所記載的武術,是有最終解答的。而且這個最終解答真的記錄了一項驚天動地、無可匹敵的武學。而最後讀懂它的,卻是一個完全看不懂文字的文盲,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盡數獲得真傳。《老子》是不是也是這樣的一本奇書呢?是否在某個時刻,有人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承接兩千多年前老子智慧的真傳?而王老師這本書,是解讀這本奇書的過程、還是終點呢?無論是過程還是終點,總要有個開頭。而且需要有個能夠把義理講

清楚的開始。這本書的確文字淺白,是一個好的開始,也是一個好的過程,能夠協助我們從中獲取許多智慧。至於是不是最終的呈現,這就不是我的能力可以評斷的了。這個問題就留給讀者們,以及這個領域的學者專家來思索與探究了。(本文作者為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超譯〉老子胡說厭世哲學家以下之語譯及闡釋,皆根據王弼的《老子注》,讀者若欲檢視原文,可自行檢索《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或《老子四種》(大安出版社/台大出版中心)。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想要讓他閉嘴,就要先讓他張嘴;想要削弱他的實力

,就要先增強他的實力;想要廢掉他的能力,就要先提升他的能力;想要奪走他的權力,就要先給他權力。這就是所謂的「微明」(能體察幽微朕兆的智慧)。也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魚不可以跳出湖水,否則它會被抓走;國君也不可以明目張膽地使用刑罰,否則它會被有心人士操弄。《老子》有些篇章讓人讀起來很不舒服,這就是其中一章,似乎充滿了陰謀論的色彩。尤其是「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一句,你要先給對方權力,然後再將這份權力從他的身邊奪走,讓對方感到加倍的痛苦,這種做法實在太殘忍了。你要這樣讀也可以,但這其實是很斷章取義的解讀方法。只要看到最後兩句,「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我們就知道《老子》其實是要闡述「治

國」的方法,不是什麼陰謀論。《老子》這邊要說的是,一個有智慧的領導人,他不會用「刑罰」(強迫規定)的方式來管理他的組織,而是懂得善用「物極必反」的道理,讓人自行改正。舉個例子來說,我的爸爸在家裡非常喜歡碎碎唸,我真的很想讓他閉嘴,但我又沒辦法強迫他,所以只好讓他一次唸個夠,唸到他嗓門啞了,這樣他就會自動把嘴給閉上了,(或者我幫他報名社區演講比賽,讓他在外面講個夠,講到吐,講到累死,回家他就不想再講話了。)這就是「將欲歙之,必固張之」的意思。同樣的,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停止打電動,最好的方法絕對不是禁止他,這樣他只會更想玩;你就乾脆讓他打電動打到掛,打到吐,打到他筋疲力盡痛苦不堪為止,從此之後他就

不會想要再碰遊戲機了。對於有權力欲的人也是一樣,一旦他掌握了過多的權力,只要偶一失足,可能就全盤皆輸;假如一輩子都要小心翼翼,背負著龐大的責任與壓力,又要害怕失去自己的權勢,害怕被奪權者暗殺,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啊!就算是金錢也是一樣,原本金錢可以帶給你自由和快樂,但如果金錢愈來愈多,多到你無法掌控的地步,你反而會變成金錢的奴隸,被錢的周轉給壓垮——你看看那些一夕破產的人,哪一個原本不是家財萬貫的?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在沒有的時候你會很想要,一旦多了之後就會變成負擔,那時候你就想逃了,這就是物極必反,也是《老子》所指示的「自然之道」。只要能體察到這個道理,就能得到「微明」(幽微的智慧)。《老

子》認為,只要國君能恰當運用自然之道,就能達到「無為而治」的理想,不需要使用任何刑法,天下就能大治了。(本文作者為知識類網紅) 前言一、老子其人其書漢代司馬遷(約公元前一四五—八六年)所著《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向來是學術界藉以了解老子生平的主要依據文獻,本書亦以之為基準,在此綜合整理如後: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東周的春秋時期(公元前七二二—四八一年),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由於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曾向老子問禮,故可推知老子應較孔子年長,但是無從確知其生卒年,有學者推測約為公元前五八O—五OO年。老子在當時定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的周天子朝廷中,擔任「守藏室

之史」,此一職位相當現今國家圖書館館長。任職甚久,眼見周王朝日益衰微,因而離去。將出關(學者通常認為是函谷關)時,守關的官員要求他著書,他因此寫下一書,分為上下篇,約五千多字。著作完成,老子便離去。此後,再也無人知曉他的行蹤。《老子》又稱《道德經》,這是因為老子著作的上下篇,上篇始於「道可道,非常道」,下篇則始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人們取上篇的「道」字,稱上篇為〈道經〉;另取下篇的「德」字,稱下篇為〈德經〉,並且合稱為《道德經》。古本《老子》是否分章,無法確知,現今通行的魏‧王弼(公元二二六—二四九年)注本暨河上公(無從確知其時代,學者通常認為其人的年代較王弼晚)注本,都分為八十一章。

一九七三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的「漢墓」出土許多帛書,其中包括《老子》的帛書甲本與乙本。這兩種版本互有異同,也都各有殘損,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而且也都沒有分章。另外,甲本無避諱,乙本避「邦」字諱,說明兩本抄寫時代不同。甲本抄寫在劉邦稱帝(公元前二O六年)之前,乙本抄寫在劉邦稱帝之後。一九九三年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戰國楚墓」出土許多竹簡,其中有三種《老子》的摘抄本,分為甲、乙、丙三組。摘抄本的字數只有通行本的三分之一,其中丙組的文句與帛書本、通行本較為接近。另外,專家認為甲組較為接近《老子》祖本,它的抄寫時代距離老子逝世「可能」只有一百多年。雖然現今有上述之新出土資料,但是研讀老子全

書仍以通行本為宜。由於學術界一致公認通行的王弼注本優於河上公注本,因此本書即依王弼注本進行說明。

之的意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讓我們以此影片
懷念志威在台北之音的時光

訂閱我的頻道: http://bit.ly/OrMARC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rMarc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marc_orange
工作連絡請來信▶[email protected]


_更多說書影片_ https://goo.gl/7viXT4
_給妳/你的有用提醒_ http://bit.ly/2UpUrjx

以網紅作為周邊線索對產品態度及購買意願之研究

為了解決之的意思的問題,作者鄭雁庭 這樣論述:

因應新冠疫情,網路購物的需求越來越高,而美妝保養品的網路購物市場也 越來越成熟,消費者在網路上購買美妝保養品的意願也越來越高而現行的網路行 銷方式越來越多。而現行的網路行銷的方法很多樣化,本研究試圖以推敲可能性 理論模型來研究探討當有網紅或是KOL介入作為周邊線索時,會如何影響消費者 的廣告態度以及購買意願。網紅或是KOL的影響力是否會影響高涉入及低涉入消 費者的廣告態度及購買意願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發放時間為2022年6月3日至2022年6月16日,以 Instagram的限時動態廣告作為廣告曝光的媒介,利用新創保養品品牌-影響因子 的精華液作為操弄產品,使用推敲可能性理論模

型作為研究方法來分析中央路徑 及周邊路徑對於高涉入和低涉入消費者的交互作用及影響。先以測試問卷測量出 強論點品質及弱論點品質後,在正式問卷合作三位網紅作為周邊路徑的網紅代 言,共發放問卷445份,回收篩選有效問卷385份。問卷調查完後有連結可以連到 品牌的官方網站進行下單,而最後分析實際轉換效果。 本研究採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敘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Bartlett的球形檢 定、總變異量分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結果顯示:高涉入受試者在接收強 論點品質的訊息時廣告態度的合意度會比弱論點品質高,但購買意願沒有顯著的 差別;低涉入受試者對於網紅代言的產品廣告態度沒有顯著性的差別,但購買意

願卻是有顯著性地高;當有周邊路徑的網紅代言時能夠提高購買意願。在實際轉換的數據顯示,實際下單購買的低購買意願消費者,皆受到網紅代 言的影響。而下單率最高的模組是接收到好的廣告論點品質的高涉入受試者,因 此品牌在操弄廣告時,可以考慮下單率最高的這個模組,針對高涉入的消費者給 予好的廣告內容來增加購買意願。

修道與養生:如何追求健康與人生新境界

為了解決之的意思的問題,作者湛若水 這樣論述:

《老子》,是中華文化的古籍經典閱讀上,演譯版本最多的一本書,而「老莊思想」的時代閱讀,隨著歷史的前進腳步,總是一波又一波地掀起思想風潮與波瀾。從于丹到蔡璧名的暢銷書推動下,近十年的閱讀社會,瀰漫著道家思想浸潤的氛圍裡。儒、釋、道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而「三教之道,聖道而已。儒曰『至誠』,釋曰『真空』,道曰『金丹』。要皆太虛一氣,貫乎天地人物之中者也。」三教的內涵都是道,儒家、佛家、道家的言論,都離不開道的範圍,目的都在探究天、地、人之間的關係。而貫穿天、地、人的介質即是「太虛一氣」,因此,探究中華文化的根本與掌握中華文化的智慧寶藏之鑰,即在瞭解「太虛一氣」為何物。很可惜,到

了現在,「道」成了玄奧難解的形上學,道在人們的心目中也無具體的概念。在此情形下,研讀儒、釋、道的書籍或文獻的時候,對於文中涉及「道」的內容,常常是滿頭霧水無法理解,依據字面的意義妄加臆測,對於祖先的著作不免會有曲解原義的情形。另外一方面,近一、二百年來,科學進步飛速,尤其二十世紀的前半期出現了量子的概念之後,許多物理學家將量子力學視為瞭解和描述自然的基本理論,因量子力學而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波耳(Neils Bohr)和湯川秀樹(Hideki Yukawa),更是推崇道家思想與量子力學的契合。呼應了《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真知灼見。本書作者,有三十多年

的道家實證修煉經驗,同時廣覽古籍與科學群書,期能貫穿古今整理出現代人能看得懂的「道」理。本書名為「修道與養生」,內容包括上篇「修道隨筆」及下篇「養生漫談」兩部分。「修道隨筆」是作者長期閱讀、修煉所體悟的一些心得;「養生漫談」則是針對多類的養生方法提出淺見,以供讀者追求健康之參考。《莊子‧大宗師》說:「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句話的涵意是:中華傳統文化,必須親身修道、體驗之後才能完全瞭解;期待作者的修煉心得能成為國人進入「道的殿堂」的入手處,同時也藉著本書的整理而在身心靈健全上獲得助益。

串流媒體服務訂制因素與持續使用意願之研究

為了解決之的意思的問題,作者楊佩玲 這樣論述:

近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讓民眾的消費習慣改變,伴隨著訂閱經濟重新崛起,其中訂閱市場上以OTT(Over-The-Top)串流媒體服務最為引領風潮及訂閱成長快速,在串流媒體訂閱制度下的企業是提供以顧客價值為主,努力提升產品的內容品質,如何讓使用顧客的喜好達到滿意,進而持續不斷使用訂閱,企業才能擁有長期穩定的營收損益。 本研究藉由研讀相關文獻探討串流媒體服務訂制因素與持續使用意願之研究時,消費者在內容多元性、即時性、獨創內容、與娛樂性及有用性對於態度與行為意圖的影響,進而是否達到滿意後對於持續使用意願的影響,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採用敘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皮爾森分析、獨立樣

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以解釋分析研究的結果。 研究數據分析顯示,訂閱者對於內容多元性、即時性、獨創內容、與娛樂性及有用性的選擇,皆會影響訂閱者對於OTT串流媒體服務的態度及行為,而且訂閱者對於此服務是滿意的,後續有較高的持續使用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