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基金會捐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伊甸基金會捐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杏林子寫的 真情是一生的承諾 和杏林子,李文的 生命是一首歌:杏林子精選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常見問題也說明:Q5. 我想換另一張信用卡捐款,請問要怎麼辦理呢?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九歌 和九歌所出版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陳建宏所指導 簡鈺紋的 以系統動態學探討非營利組織永續經營策略-以埔里基督教醫院為例 (2021),提出伊甸基金會捐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非營利組織、永續經營策略、募款策略、新媒體應用、系統動態學。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社會企業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楊長林所指導 周玉婷的 庇護工場中身心障礙者的轉職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庇護工場、身心障礙者、轉職、庇護轉銜、職務再設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伊甸基金會捐款的解答。

最後網站伊甸與momo攜手發起愛心百元捐邀請民眾捐款幫助慢飛天使成長則補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10415 10:19:12) 為幫助更多發展遲緩兒─慢飛天使獲得適切的服務,今年伊甸基金會與momo購物網及生態綠共同發起「愛心百元捐,我陪你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伊甸基金會捐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真情是一生的承諾

為了解決伊甸基金會捐款的問題,作者杏林子 這樣論述:

  一朵玫瑰花代表父親無微不至的呵護;一杯豆漿跨越宗教隔閡的體貼;一只手表代表對母親無盡的思念,一個個捐款人姓名代表對弱勢朋友無盡的關心。   人生中有無數真情故事,包含親情、友情、愛情、師生之情,杏林子將這些真人真事一一寫進《真情是一生的承諾》裡,有認養許多孩子的阿義爸爸,照顧未婚媽媽的社工們,到陪伴戒除毒癮的教友,超越個人的大愛故事。杏林子提醒我們愛還要及時,不要讓孩子來不及跟媽媽道別,也不要讓母親來不及祝福結婚的女兒,在還來得及的時候,緊緊把握住每一刻,不要鬆手。   特別收錄杏林子好友名作家張曉風女士〈不好好活著?你敢!〉,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杏林子。 本書特色   ★杏林子以溫柔之筆,

寫出多篇真情小故事,真人真事溫馨動人。 得獎紀錄   ★入選好書大家讀 作者簡介 杏林子(1942-2003)   本名劉俠,十二歲時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全身關節均告損壞,但寫作不輟,並出版散文集《生之歌》、《生之頌》、《探索生命的深井》、《美麗人生的22種寶典》等多種。作品深受海內外讀者喜愛,屢被收入《讀者文摘》中文版,及港台國中國小、僑校課本。由小愛擴及大愛,創辦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為殘障者爭取福利。曾當選第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以及榮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基金會社會服務獎。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編者的話讓杏林子的大愛與我們同行陳素芳   劉俠說:「我的專職是生病,副業是寫作。」   六十一年

的生命中,她病了四十九年,坐在輪椅的歲月超過三十年。以筆名「杏林子」完成四十部著作,字數超過五百萬字。   一九七六年,杏林子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喜樂年年》,次年,自費出版勵志小品《生之歌》風行一時,隔年出版的《杏林小記》,更使她成為華文世界最受信賴的作家。這些扣人心弦的文字,都是杏林子在母親特製的小木板上,轉動不靈的手掌心,吃力的夾著筆,僵直坐在床沿,一筆筆寫下。她超越常人的毅力,樂觀,感動了海內外無數的心靈。全身大痛,小痛,劇痛不斷,到了生命後期,宿疾類風濕關節炎已經逐步侵蝕她的身體,下顎萎縮,關節壞死,不但不能執筆寫作,晚上睡覺還必須藉助呼吸器,確保空氣能順利進入胸腔。她卻笑稱自己常成了別

人的「安慰劑」,最常聽到的話是:「看到你這樣,我那些小病小痛算什麼。」在她面前,誰有抱怨的權利?   《真情是一生的承諾》出版於二○○○年,這時的杏林子已不只是「名作家」,而是社會公義的代表。除了創辦「伊甸基金會」外,她坐輪椅上街頭,為弱勢朋友發聲,促成「殘障福利法修正案」在立法院通過。回歸作家身分,五十歲這年,她已無法執筆,所有的作品都是她先口述請人謄寫後,再親自一一校正。《真情是一生的承諾》寫人間親情、愛情、友情二十三篇真人真事,出版之後,不但台灣讀者感動,更登上星馬書市排行榜。杏林子說:「愛要像錢一樣,也要用在刀口上。」其中〈來不及的愛〉一文更成為網路上點閱最熱門的文章。她說了許多令人遺

憾的故事,告訴我們:「唯一能作的,只不過在來得及的時候,小心呵護手中的珍寶,一刻也不要放鬆。」   九歌自一九七九年開始長期出版杏林子作品,直到二○○四年遺作《俠風長流》,並有計畫整理她的作品,增設「杏林子作品集」系列,蒙劉媽媽唐綿女士俯允,自《真情是一生的承諾》開始(《生之歌》與《生之頌》是杏林子生前即交付),陸續收入杏林子在其他出版社的作品,完整體現杏林子文如其人的大愛精神。   二○○三年二月八日,杏林子告別她熱愛的人世,舉國哀悼。她一生與病痛為伍,困坐輪椅,曾經有一短暫時間她站了起來,生命似乎帶給她一線希望,隨後而來的卻是全面的絕望,對人生谷底,杏林子以「奇妙」來形容:「昔日存有一線希

望,伴著希望而來的是無盡失望,如今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卻似有一線光明,開始慢慢攝入我的生命。」她曾以「囚犯」形容自己,「被病所囚,終身不得假釋」,所以她格外珍惜心靈的自由。讀杏林子作品,不僅是砥礪心志,更是一種完美人格的形塑。 —二O一O年九月於台北* 本文作者陳素芳女士為九歌出版社總編輯。

伊甸基金會捐款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伊甸在地心 基隆二十情》
伊甸基金會在基隆服務了20年,從兒童、青年,到中老年人,實踐已故劉俠女士服務弱勢的心願,在基隆結合長照2.0政策,除了照顧居住在伊甸基隆中心的朋友,也承辦基隆市輔具中心的業務,幫助許多有長照需求的朋友,非常感謝伊甸基金會在基隆的付出,希望各位朋友們一起用愛心來回饋社會。

3月5日至31日在東岸商場2樓,還有「穿越時光~在地服務20年」聯展,歡迎前往給予支持鼓勵。

#伊甸二十
#用愛心溫暖社會
#立法委員蔡適應


---相關服務、捐物捐款資訊如下---

伊甸基隆區服務中心
服務電話:(02)2466-2355#200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eden/

基隆市輔具中心
http://klatrc.blogspot.com/

伊甸基金會
https://www.eden.org.tw/

基隆.蔡適應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ING/

以系統動態學探討非營利組織永續經營策略-以埔里基督教醫院為例

為了解決伊甸基金會捐款的問題,作者簡鈺紋 這樣論述:

政府資源的支持是很多非營利組織的重要收入來源,但隨著非營利組織數量持續增加,政府補助的資源也開始不足,為了達成使命,在面臨財務緊縮之下如何永續發展就成為每一個非營利組織必須思考的問題。而對於位在偏鄉地區的非營利組織而言,在經營上要面臨的困難會更多,諸如難以尋求人才、人才流失、勞動力不足、募款不易等問題,因此如何善用經營策略幫助非營利組織維持永續發展,是一項迫切的議題。本研究針對埔里基督教醫院,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透過深度訪談法與次級資料收集,了解個案的發展歷程,以探討影響個案在經營上的困難點。本研究以系統動態學,將此發展歷程以組織面、醫療專業面、募款面與新媒體應用四個面向進行研究,釐清四個層面

以及發展策略背後所蘊含的因果環路結構,最後綜合對個案的各個層面提出可供參考之意見。本研究發現影響組織各個面向最重要因素為組織聲望,當組織利用新媒體來提高組織聲望時,可以同時解決「開源有限」與「難以節流」的問題,提高組織在募款與醫師層面之效率。

生命是一首歌:杏林子精選集

為了解決伊甸基金會捐款的問題,作者杏林子,李文 這樣論述:

  一百萬大募集 十一月,我們在景美溪口街四十號,以每月五千元租用一間二十餘坪的民房,作為辦公室及職訓場所。 這時,有一位熱心的年輕人倪華辰加入我們。他原本打算出國留學,手續辦好,趁著出國前的空檔到伊甸當義工,沒想到被我們的工作理念和熱忱感動,竟然放棄出國留學的機會,加入伊甸的服務行列。他說過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我出國是為追求一份理想,如今我發現可以在伊甸找到,我為什麼還要出去?」 倪華辰原為出國準備,學習剪紙、中國結編織,此時全派上用場。跟著大夥兒一起粉刷房子、佈置新居,還特別用粗麻繩編了兩個大大的中國結掛在牆上。唯一的教室面臨大街,擔心學生上課不專心,特別把靠街的四扇落地窗裱上

宣紙,貼上倪華辰剪的大紅色剪紙。整個辦公室佈置得典雅別致,很有藝術味道。   接著,正式籌備職訓班。為了解什麼樣的職種適合殘障朋友,且具有市場潛力,特別委託中華徵信公司代為調查。經過評估,認為當時中國結在陳夏生女士的大力提倡下,蔚為風氣,頗有發展潛力。因此,我們決定先開「中國結班」。原本希望學生結訓後,有實際成果再向社會大眾公佈。沒想到記者朋友神通廣大,不知怎地,被《中國時報》記者林淑玲得知,發了一則「杏林子創辦伊甸樂園,百萬元稿費造福殘障」的新聞。新聞一發,猶如捅翻馬蜂窩,各報記者爭相追蹤報導,令人疲於招架,逼使我們不得不提前曝光。遂決定十二月一日召開記者會。  十一月二十八日,我們先在溪口

街景美禮拜堂,舉辦一場感恩禮拜,把伊甸基金會恭恭敬敬獻給上帝。伊甸原是從神而來,未來的路同樣交託在神的手中,求祂恩手看顧保守。 當天,嘉賓如潮,小小的禮拜堂爆滿不說,連院子都擠滿人。我穿一身粉色衣裙,加上襟上的大紅花,好友拓蕪忍不住打趣說: 「劉俠,你今天真像新嫁娘!」 「對啊!我嫁給上帝了!」我喜孜孜地回答。   當時成立財團法人,至少要一百萬基金,我們的錢根本不夠。經過媒體呼籲,社會反應熱烈,許多朋友不但自己捐款,尚且發動親朋好友;大專院校學生舉辦各種活動義賣,將所得捐給伊甸。海外僑胞同樣不落人後,僑居加州的謝冰瑩老師、喻麗清、路一沙等作家朋友更是熱心。他們把所有認識的朋友列成名單,一個一

個打電話「強迫樂捐」。  美國《華府新聞報》的齊鳴女士,發起讀者一人一元運動。彷彿每個人的胸臆間都有一把無形的火熊熊燃燒,從國內燒到海外。 我沾了會寫文章的好處,不斷透過我的筆,將殘障朋友的困難和需要,以及伊甸創設的宗旨目標表達出來。台灣最大的五家報紙,中時、聯合、中央、新生、中華不約而同刊出我的文章,並且在文後注明捐款帳號。  媒體發揮無遠弗屆、既深且廣的影響力,那段日子,捐款如雪片般飛來,短短不到四個月時間,伊甸就湊足一百萬元,完成立案手續。全銜「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伊甸殘障福利事業基金會」。不過我們習慣以十二月一日當做伊甸的生日。  按照財團法人的組織規章,以董事會為對外代表。  第一屆的

伊甸董事除發起的陳俊良、謝才智、范振蕙和我之外,另聘請俞禮正、曹慶以及我們的精神領袖周聯華牧師,共計七位。董事會下分訓練部、輔導部、宗教部、行政部、財務部、企業部。 首屆董事長由我擔任。謝才智、范振蕙兩位董事分任總幹事及行政部主任。才智一向關懷社會福利,對相關課題鑽研甚深;振蕙則是女中豪傑,辦事能力一流,頗有巾幗不讓鬚眉氣概。 每個殘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不了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痛苦,多少造成心理傷痕。這些傷痕反映在行為和情緒上,往往造成自我接納以及人際互動的困難。這時,就需要社工人員給予心理輔導。  輔導部是由剛自輔大社會系畢業的孫蕙蘭負責。蕙蘭個子嬌小玲瓏,口才佳,人緣亦佳,本身又是位

殘障朋友,輔導起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福音組由巫士負責。士的姊姊是小兒麻痹患者,從小就清楚家有殘障兒的辛苦和艱難。他是中華神學院畢業,極喜愛音樂,「靈光團契」、「瞽音詩班」和每天早上的晨更都是由他帶領。   財務部由范振蕙兼任。另外聘請剛從家職畢業的蔡鳳妹擔任會計。鳳妹脊雙枴,人美嘴甜,又會撒嬌,是大家口中的小阿妹。 至於訓練部、企業部及福利工廠則全由倪華辰一肩挑起。 說來可笑,我們這群工作人員沒有一個有實務經驗,尤其是我,更是菜鳥一隻。慚愧得很,堂堂董事長第一次批公文就批錯地方,還是華辰提醒我。初生之犢不畏虎,在強烈的學習動機下,每個人都興致高昂,幹勁十足。   招生時,我們就事先告知學員

,伊甸是個基督教機構。我們決不勉強他們的信仰,但我們一些特有的活動,希望他們參加,例如早上晨更。每天早上八點半,所有同工和學員聚在一起唱詩、禱告。為配合學員的程度和喜愛,我們選用勵志性的《荒漠甘泉》和輕快流暢的現代詩歌,潛移默化,讓他們一點一點認識基督教。 初初開始,儘管有些學員排斥我們講《聖經》,但每個人都喜歡唱詩歌。甚至許多學員離開伊甸多年,最懷念的還是一大清早大夥兒一起唱歌的快樂時光。也有不少學員不知不覺掉進我們的「陷阱」。  從好奇到追求,漸漸明白《聖經》的道理,最後受洗信主,成為基督徒。 最早的會址場地實在太小,教室只坐得下十幾個學生,其他的班級只好借用附近的學校和教會上課。最有趣的

是,輔導室由原來的浴室改裝。在浴缸上搭塊木板,鋪一塊地攤買來的廉價地毯,權當輔導椅。輔導室和廁所只隔一層薄薄的木板,由於輔導必須在極隱密的情形下進行,因此嚴格規定,輔導時間同工和學員一律不准上廁所。  於是,你就經常會看到有人在廁所門外跳腳的鏡頭。如今回憶起來,仍不覺莞爾。  一九八三年夏天,伊甸初辦不過半年,九歌出版社的蔡文甫先生突然打電話給我:「劉俠,我想把你的《另一種愛情》送去參加國家文藝獎評審,好不好?」 「有沒有銀子?」我衝口而出。 「有,獎金十五萬呢!」 「那好,有銀子我就要,我們伊甸正好缺錢!」 六月二十八日,我獲得第八屆國家文藝獎,獎金當場捐給伊甸。這個獎使我的心大得安慰,上帝

知道一個文學創作者,最在意的是文學上的肯定,所以祂在我順服、甘心將自己擺上當做活祭之後,給了我最大的獎賞。   伊甸精神 《聖經》上說,要愛那最小的弟兄,就像愛在耶穌身上一樣。我想到陶淵明有兩句詩「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親」,意義相彷彿,就用這兩句詩當做伊甸的精神標語、服務理念。 除精神標語外,當然也得有自己的標誌。這是出於我的構想,由裝修伊甸會址的設計師陳立繪圖。輪椅原本就是殘障者的標誌,「伊甸」兩字以兩個半圓形嵌在輪子中間,意涵伊甸永遠推動殘障福利往前跑。好似有點大言不慚,但往後社會運動的發展過程中,伊甸的確扮演一個推動者角色。 至於伊甸的會歌,不能不提樸月和黃友棣伯伯。  樸月的義父是有「

中國合唱之父」之稱的李抱忱先生,因而認識許多音樂界朋友,包括黃友棣、韋瀚章、林聲翕三位耆老。我榮獲國家文藝獎時,三老同獲特別貢獻獎。頒獎會場上,黃伯伯拉著樸月前來對我說:「劉俠,我要介紹一位朋友給你!」 我和樸月相對大笑,蓋我們認識久矣,何勞介紹。黃伯伯接著說:「既然認識就好辦,我命令她寫一首歌詞送給伊甸,我來譜曲。」 真是天外飛來的好消息。  我和黃伯伯雖是初次見面,卻有如沐春風之感。黃伯伯睿智寬容,尤其對晚輩提攜愛護,令人深深動容。他主動要為伊甸譜曲,恐怕也是出於一份對晚輩的期許嘉勉之心吧! 很快,樸月作詞、黃伯伯作曲搭配無間下,伊甸有了自己的會歌〈伊甸之歌〉。這首歌簡短活潑,有進行曲的節

奏,唱起來特別顯得精神有力。  歌詞如下:  我們有個快樂的家園 這是上帝祝福的伊甸 我們手牽手、肩並肩 彼此扶持,齊心奉獻 我們相愛相親,不尤不怨 軀體雖殘心志堅 在基督的愛中,把人間的不幸 化作光榮的冠冕  譜完〈伊甸之歌〉,兩人欲罷不能,又根據不同的殘障類別,分別譜就〈啟聰之歌〉、〈啟明之歌〉、〈啟智之歌〉、〈陽光之歌〉、〈啟健之歌〉,加上〈伊甸之歌〉,合成「伊甸組曲」。 兩人似乎越陷越深。只要伊甸有大型活動,立刻就有詞曲應合。  伊甸有一系列戶外活動,上山下海,這一對詞曲大師,有感殘障朋友挑戰大自然的勇氣可佩,又譜寫一套六首組曲「與我同行」,以壯聲色。為表揚炬光模範母親的偉大,而譜〈炬

光母親之歌〉;伊甸成立「喜樂四重唱」,於是又有〈喜樂之歌〉…… 我想,黃伯伯無非是想給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們一份寬廣無私的愛,彌補命運加諸他們身上的缺憾。記得孫觀漢教授的一句名言「有心的地方就有愛,有愛的地方就有美」。因為有這些可愛可敬的朋友,人間笙歌處處,花繁似錦。   精選杏林子關於鼓動生命的38篇重要文章,談他創立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的初衷與辛苦歷程、多年來如何為身心障礙者發聲,杏林子以其自身經驗,歌頌生命,點燃希望。 本書特點★精選杏林子用生命一筆一畫刻劃出來的文章,鼓勵人心發揮助人的熱情! 作者簡介 杏林子(1942-2003)   本名劉俠,陝西省扶風縣人。北投國小畢業,獲靜

宜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十二歲時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全身關節均告損壞,但寫作不輟,除創作劇本四十多齣外,並出版散文集《生之歌》、《生之頌》、《杏林小記》、《探索生命的深井》、《美麗人生的22種寶典》等多種。作品深受海內外讀者喜愛,屢被收入《讀者文摘》中文版,及港台國中國小、僑校課本。創辦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為殘障者爭取福利。曾當選第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以及榮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基金會社會服務獎。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編者簡介 李文   曾任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發起人、董事長,與警察廣播電台「我愛我家」、「文藝之窗」節目製作主持人,曾獲廣播金鐘獎、金駝獎等,現任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常務董事、伊甸社會

福利基金會資源發展處專案顧問、台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講師。

庇護工場中身心障礙者的轉職研究

為了解決伊甸基金會捐款的問題,作者周玉婷 這樣論述:

『庇護』不應該是安置身心障礙者的長遠之計,誰也無法負責另一個人的一生。本研究欲探討身心障礙者轉職遭遇問題,很多的身心障礙者並非一出生便先天不足,更多的是後天因為疾病、意外所造成。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身心障礙者補助費用年年驚人遞增。儘管有社會福利、企業贊助捐款,但仍無法保證永久穩定。短期的補助不應該取代長遠的訓練,庇護工場封閉的環境打造溫室花朵,加速身心障礙者的退化。提供之庇護就業被濫用為變相的托管所。對市場的掌握度不足導致訓練方向無法符合市場所需,一般職場更是對身心障礙者充滿了排斥。  透過訪談發現轉職困難主要原因包括身心障礙者能力不足、庇護工場資源不足以及一般職場普遍對身心障礙者的認知不足

。依據訪談結果設計三階段的解決方案,期望能透過職能訓練身心障礙員工融合生活提升自立並強化技能,庇護工場公開透明身心障礙員工的需求並建立共享資料庫以增進資源的流動避免閒置浪費,以及運用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補助專案以幫助漸漸高齡化的社會共享職場友善。共同將照顧身心障礙者的成本分攤社會,減少資源閒置浪費,讓整個社會更加美好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