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資法提告期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個資法提告期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連世昌寫的 當心!孩子一不小心就觸法:專業律師親授預防孩子誤闖法律禁區的33堂課 和大衛.羅伯森的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顛覆高智商等於絕對聰明的常理,助你找出決策的關鍵智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保留法律追訴權」?法界:6個月告訴期限過了就GG - ETtoday也說明:經常會有新聞當事人對外宣稱:「保留法律追訴權。」律師解釋,所謂能提出「刑事告訴」的案件,限於「告訴乃論之罪」。而且須為「得為告訴之人」於「知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凱信企管 和商業周刊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王偉霖所指導 戴亦涵的 專利維修免責條款之探討 (2021),提出個資法提告期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維修免責條款、設計保護、零組件、必然匹配、售後市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大學 政治法律學系碩士班 李俊增所指導 蕭羽筑的 論我國公民投票之制度與運作─以二零一八年全國性公民投票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公民投票、創制、複決、直接民主、公民投票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個資法提告期限的解答。

最後網站個資保護教育訓練研習 - 嘉南藥理大學圖書館則補充:當事人對自身個資之權利-個人資料保護法§3 ... 機關內要在期限內給予回覆-個人資料保護法§13 ... 張貼在補習班外招生,被兩名男學生提告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個資法提告期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當心!孩子一不小心就觸法:專業律師親授預防孩子誤闖法律禁區的33堂課

為了解決個資法提告期限的問題,作者連世昌 這樣論述:

「不知者無罪」,再也不能當作免死金牌! 在「不知法不免責」的狀況下, 法律常識,寧可「知」在前, 也不要「錯」在懊悔之後!   嘻鬧的口頭禪:白痴、笨蛋、大肥豬、神經病……   己犯公然侮辱罪?   網路隨意按讚、回應或轉發貼文,可能觸法?   放任孩子玩手機、平板,父母會被罰鍰?……   一個不小心就觸法,你不能不當心!   預防孩子誤闖法律禁區,避免付出慘痛代價,   是父母、師長的重要課題!   【模擬實境劇場 X 專業律師說明】,   一定要提防的33個最易觸法的生活小事件,   專業執法律師/法學博士,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字,   一次說清楚講明白,是現代家庭必備的自保法典!

  預防勝於治療!讓你避免「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的悲劇   配合大量的真實案例做解釋、提醒,查找最快速。不僅孩子能當故事般輕鬆閱讀,父母及師長更能從中徹底理解在管教上的盲點及迷思,在避免觸法的同時,還能教育孩子守禮守法,導向光明正向的言行舉止,是家庭必備法律寶典。   例如:   【孩子vs.同儕】   ˙拉女生肩帶、掀裙子;男生被同儕阿魯巴,是玩鬧、性騷擾還是霸凌?   ˙校園霸凌頻發生,孩子只圍觀不動手,也可能被當成共犯?!   ˙熱心幫助同學卻意外造成對方傷亡,助人者有可能會被究責?!   【孩子vs.網路】   ˙網拍假貨、仿冒品,不知情不究責?   ˙做作業從網路上抓資料,可

能誤觸著作權法?   【孩子vs.父母】   ˙父母管教打孩子或禁足關起來,如若過當,可能也有事?!   ˙孩子跟著單親媽媽生活,偶然得知生父意外離世遺留大筆債務,孩子會繼承債務嗎?!   【孩子vs.師長】   ˙ 老師體罰過度,父母親可以提告?   ˙ 老師以影響上課秩序為由,沒收學生手機、電玩合理嗎?!   日常實境帶真實案例!提醒注意生活裡暗藏的法律禁區   生活日常怎麼會變成犯罪現場?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所有案例均以生活小劇場的方式呈現,不僅閱讀輕鬆易懂,更能用說故事的方式和孩子互動,避免因疏忽而誤觸法律,讓你和孩子生活得安心又放心。   例如:   孩子

在學校:和同學相處、與師長互動的現場   孩子在家裡:父母管教、家庭糾紛事件   孩子在職場:打工職災傷害、勞雇關係   孩子在網路世界:交易、言論、詐騙的處理……   法學博士詳盡解析!再艱深的法律知識也能一看就懂   作者不僅是民商事法、青少年法律、著作(商標)權法、網域爭議處理、契約(遺囑)撰擬及修訂等多方面的專家,更是在線專業執業律師;同時,全書利用大量的案例以及淺白易懂的文字來說明法律知識,快速傳授讀者避免受到傷害及如何尋求自保之道。   例如:   【連律師小學堂】   Q:用「三字經」等國罵來罵人,請問這樣算是習慣用來發洩情緒的口頭禪,犯法了嗎?   A:針對三字經、「他媽

的」、是否足以構成公然侮辱罪,法院判決見解不一:   像「幹X娘」、「他X的」等,都是台灣社會長久存在的俚俗言詞,代表另種深層文化;無論男性或女性如同反射動作般的使用「他X的」或「幹X娘」字眼,並不必然反應其主觀意欲,更難謂必有侮辱的犯意,這可說是,說話者習慣用來發洩情緒的口頭禪或發語詞。   反之,另種看法認為若涉及謾罵或人身攻擊,會使特定多數人共見共聞,並足以使當事者感到難堪、不快,足以減損當事者的聲譽與人格,所以留言謾罵的行為,例如:有罵『O你娘』(連續罵)、不要臉、三字經(O你娘)及妓女等語,恐會造成公然侮辱或誹謗罪…… 本書特色   ★由專長民事、青少年法律執業律師暨法學博士撰寫

  ★全書依讀者必須理解的律法,按不同對象做清楚分類,查找最快速方便   ★以發生頻率最高的生活事件,用最白話的說故事方式舉例說明   →確實能滴水不漏地保護無知的孩子及父母、師長不觸法  

個資法提告期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上個月我們曾經在節目上聊過,美國總統川普之前兇霸霸的叫囂說,除非 TikTok 和 WeChat 能夠百分之百賣給美國企業,交給美國人來經營,不然為了國家安全,就要禁止這兩款app。當時還有風聲表示,微軟似乎有意要收購 TikTok 。本來川普開出來的期限,在上個週末就已經到期了。那麼最新的進展是如何呢?

大家到現在應該已經多少都有聽到消息了吧。結果講這麼多,搞了半天川普還是在最後軟下來啊,真是太讓我失望了!而且他們本來在最後一刻都還在講說,欸我真的要動手囉!結果還是沒有。本來美國給 TikTok 的期限是說20號,18號的時候美國商務部還在說,欸我們真的要下架囉,大家要做好準備喔。結果才隔一天就說,好啦我們再延一個禮拜,27號的時候再說。

本來最早是說微軟有想要買下 TikTok 結果最後破局,現在是美國另一家超大型的企業軟體公司甲骨文( Oracle )跟跨國零售商沃爾瑪( Walmart ),要跟 TikTok 的母公司,也就是字節跳動談交易,川普政府會延期,應該是想看看這個交易談不談的成吧。

新的交易說的當然是很漂亮啦。什麼技術啦、資安的問題啦都會交給甲骨文處理,所以不用擔心有國安問題。然後這個交易的條件還有包含說要成立一家新的公司,讓大家都持有股權,所以還有會帶來兩萬多個工作機會啊。但是仔細一看,還是會發現這些條件都還是比之前寬鬆很多,所以才會被罵之前是在打假球啊。之前是講的超級硬啊,總之就是要讓 TikTok的經營是百分之百美國人持股,但是現在根據甲骨文跟沃爾瑪的聯合聲明是說,是 TikTok要重新在美國成立一間公司叫做 TikTok Global ,然後這家新公司甲骨文會持股 12.5% ,沃爾瑪持股 7.5%。原本的字節跳動還是有80%的股份。

不過現在消息還是很混亂。周一的時候甲骨文又跳出來發表另一個聲明說,這個TikTok Global 會跟字節跳動脫鉤,也就是說這個新的TikTok Global 是掌握在美國投資人自己手中,字節跳動不會擁有股權。所以這一切根本就還沒敲定。到時候說不定北京政府一怒就全部推翻了。現在感覺都是美國企業還有川普在那邊狂放話。

不過川普要選舉嘛。一直放話其實很正常,而且他跟甲骨文關係其實很好啊。甲骨文的大老闆勞倫斯·艾里森( Lawrence Ellison ),就是美國科技業少數支持川普的人啊。二月的時候他還幫川普辦了一場大型的募款餐會,挺到下面的員工都跳出來抗議。我看就是很單純的利益交換啦!

另外一個要被禁止的軟體則是 WeChat ,WeChat 除了通訊的功能之外,還有電子錢包之類的功能,只是相較於TikTok, WeChat 在美國用的人實在少太多了,在美國的用戶大概只有兩千兩百萬人吧,TikTok 據說是有一億耶。所以它要被禁其實大家都不是很在乎。雖然兩千兩百萬也差不多是整個台灣的人口了,但是跟美國總人口一比,又覺得沒有那麼多了。

不過的確還是有很多人覺得這個不能用非常困擾,大部分都是華人啦。所以8月底的時候,就有一個美國微信用戶聯盟( U.S. WeChat Users Alliance )委託了好幾個華人律師提告。結果就在這個美國商務部的禁令生效的當天,法官就判決說,欸政府你這個禁令有違憲的疑慮哦。裁決的法官表示,雖然有很多證據表示中國的科技對美國真的造成國安威脅,但是其中跟 WeChat 有關的證據其實很少。雖然政府是為了促進公共利益,但是相較之下造成了不成比例的言論自由限制。

總之就是被 TikTok 跟 WeChat 逃過一劫。我原本也是想說,啊又可以看到中國吃虧了覺得很爽,結果最後也沒怎樣,還比不上印度政府說下架就下架。到底川普幹嘛不就硬來就好了。我知道了啦,我們現在就是開始帶風向說,欸川普這樣很孬,沒有男子氣概、娘炮,然後他就會硬起來了。我看他這麼老白男一定超吃這一套。

不過再怎麼說人家也是循正當管道申訴上去,然後申訴成功的。難道要美國政府都不管這些,然後硬要給中國企業難看嗎?這也不太可能吧,雖然有些人會覺得對付不講道理的人,就是該用不講道理的方法。尤其中國上週才又特地對民營企業發了一個通知,要加強民營公司對政府統戰的配合。

但是這種想法其實很危險。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是在變相的讓政府無限制擴大權力。當初美國911之後的菱鏡計畫就是這樣啊,最後吃虧的還是人民啦。人民有沒有辦法制衡政府就是法治跟專制國家的差別啊,不要變得跟人家一樣啦。

這次川普對TikTok 的做法,我真的覺得很可惜,川普說TikTok, WeChat這些app有國安疑慮我是同意的,民主國家強調開放,結果給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看光光,真的很危險。但川普每次都這樣,點出的問題沒錯,但解方卻很可怕,像你說頭痛,我就馬上在你頭上打個大洞,這樣可以嗎?真是傷腦筋。大家覺得川普的做法如何?歡迎上網來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喔,我們馬上回來。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專利維修免責條款之探討

為了解決個資法提告期限的問題,作者戴亦涵 這樣論述:

複合式產品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導致耗損或損壞。通常消費者不會購買新產品而是傾向修復它,因為更換零組備件對消費者而言更加經濟實惠,加上購買全新耐久性產品的花費遠高於維修成本,例如汽車。存有潛在龐大經濟利益的售後市場,成為原廠得以透過售出維修零組件來回收研發成本,同時引來其他副廠參與售後市場競爭。複合式產品係以多樣零組件相互組合安裝而成,消費者在初級市場購買原廠產品後,因為必然匹配的零組件設計,導致後續維修時必須選擇與原始設計完全相同,也就是原廠設計的零組件,才能恢復產品之原始整體外觀。為避免副廠未經授權而直接複製原廠的設計,原廠採取智慧財產權手段,尤以設計權或設計專利制度來保護設計。然而,必然匹

配零件的設計保護似乎過度地延伸至售後市場,有主張應以維修免責條款加以限制設計權的行使,零組件設計保護因而在歐盟及美國引發爭議並展開數十年的激論,而維修免責條款的討論主要集中於汽車零組件產業。副廠希望透過維修免責條款開放零組件的售後市場競爭,但原廠認為維修免責條款將扼殺創新的動力。戴姆勒訴帝寶侵害車燈案的判決結果,激發國內針對必然匹配零件的立法討論。本研究以汽車維修零組件之設計保護為主軸,探討歐盟及美國的工業設計及外觀設計制度的發展,同時研究歐美汽車零組件相關之法律爭議案件、維修免責條款及其相關法案,觀察各國近期的立法動向。另外闡述我國設計專利制度,探討我國汽車零組件之產業情形、著名案例及其延伸

影響。接著進行外國法與我國之比較,並綜整各國維修免責條款的立法模式。最後提供我國立法者維修免責條款修訂方向,及未通過維修免責立法時我國副廠業者之因應作為,共兩個面向之建議以供未來發展的參考。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顛覆高智商等於絕對聰明的常理,助你找出決策的關鍵智慧

為了解決個資法提告期限的問題,作者大衛.羅伯森 這樣論述:

專家為什麼會誤判局勢,導致恐怖人禍? 狂人級政治人物為何開口就闖禍? 假新聞疲勞轟炸,我們還有能力判別真假?   《泰晤士報》評選2019年最佳書籍、全球累積翻譯超過15種語言   聰明人縱有過人智商,但他們眼裡往往只有自己,卻又看不懂自己;他們在生活上、工作上做不到行事圓融,決策果斷,甚至常得罪別人,闖下大禍。這時候聰明還管用嗎?   本書以哲學、心理學、腦神經學等新近研究結果為依據,大膽揭露我們生活中最有感的「蠢事」,小從一個人的愚蠢,大到一群人集體犯蠢。   【書中真實故事】   》愛因斯坦聰明絕頂,但他自信理論、陷入死局,晚年懊悔不已。   》證明交流電危險,愛迪生主張用

電椅處死犯人,引發道德爭議。   》馬德里爆炸案,FBI鑑識烏龍、抓錯人,被害者提告要求國賠。   》知名物理學家保羅‧弗蘭普頓身陷網路畸戀,為愛運毒淪階下囚。   》諾貝爾獎得主、PCR之父竟質疑愛滋病、全球暖化毫無科學根據。   這些例子帶來的殺傷力可大可小,卻足以顛覆「高智商=絕對聰明」的常理。   聰明不被聰明誤!   智商絕非問題,有沒有智慧而已   本書要為您一一解答:聰明人(我們)的思考脈絡哪裡出錯了?以他人的慘痛教訓為警惕,檢討別人,也審視自己——是否總是囿於偏見、忘了自省,待人處世傲慢自負、不懂得謙遜,或是懶得成長,百尺竿頭無法再進一步。 本書特色   1.引人發噱

的鮮明實例:以產學界重磅人物、專家團隊、企業的故事出發,論述有憑有據。一番辯證盡是令人意外的驚喜——連他們都不免了犯蠢,我們應該更要小心。    2.具說服力的學術論證:在鮮活的實例之外,本書更援引了哲學家、心理學家的論證說理,透過多項心理實驗結果,深度剖析我們行事當下的心理因素、行為模式。   3.從生活經驗累積智慧:本書顛覆「智商至上」的標準,真正的是智慧其實是生活經驗的不斷累積。透過有技巧、有方向的自我提升,讓我們更能夠聰明行事、有智慧化解大小危機。 好評推薦   這本書令人吃驚!內容盡是挑釁,卻相當實用。──《星期日泰晤士報》2019最佳夏季讀物   讀來精彩有趣,每個人「尤

其是聰明的人」都應該閱讀。──《真確》共同作者安娜.羅朗德(Anna Rosling Rönnlund)   以迷人的故事和創新的研究,闡述高智商何以造成反效果。凡是想更清晰思考的人,本書定為必讀之作。——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思考的藝術》作者   這是一本不讀會後悔的書。如果我能早些年讀到,將可避免曾經犯過的許多決策錯誤,我的人生將更順意。——洪裕宏(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聰明人會犯錯,是因為人會犯錯。然而人也會修正和進步,這本書讓你了解自己身為人有哪些認知特性,往後更能善用演化配備和外在環境,做出明智判斷。——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沃草烙哲學主

編)   想知道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直覺陷阱嗎?想知道眾人犯傻的機率有多高嗎?想避免自己犯下各種認知錯誤,千萬別錯過這本精彩之作!——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作者簡介 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   英國知名科學作家。劍橋數學系畢,曾任《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雜誌特約編輯, BBC 未來網(BBC Future)資深記者,現為自由專欄作家。他的研究報導多與心理學、腦神經學、醫學領域有關,文章常刊載於《衛報》、《獨立報》、《華盛頓郵報》、《觀察家報》,以及《Nature》等報章雜誌。個人屢獲殊榮之外,文章也常創下百萬點閱率。 譯者簡介

姚怡平   台灣人,自由譯者,譯作三十餘冊。   希望之地,必有試煉,   願試煉的結尾是遍地美麗的綻放。   ──摘自 BTS〈Sea〉與 Agust D〈So Far Away〉 推薦序 前言 PART-1  聰明人的缺點:高水準的智商、教育與專業,如何釀成於愚蠢的行為 【第1章】特曼神童的起落:什麼是聰明,如何定義? 特曼神童不過小時了了? 特曼自己是神童嗎? 特曼智力測驗引起注意 智力測驗的影響力 智商會愈來愈高嗎?除了智力之外,我們還能討論什麼? 東西方的差異 從經驗累積而來的聰明 智商與成就沒有絕對關係 【第2章】糾結不清的論點:「理性障礙」的危險 愈

聰明愈容易被蒙蔽 框架效應的影響 聰明人通常在某方面很不聰明 理智非常脆弱 想太多、想太少,有何差異? 確認偏誤的影響/柯南.道爾究竟信什麼? 天才吞敗,愛因斯坦的覺悟 愛迪生「電出」爭議,賈伯斯自信能成功抗癌 走得慢沒關係,走對路比較重要 【第3章】知識的禍害:專家更容易鑄成大錯 自負的人往往最無知 複製一手好棋路 偏見串聯的可怕 專家犯錯往往都是大錯 金融風暴的血證 我們如何修正疏漏 PART-2  防呆機制避開陷阱:推理與決策的關鍵 【第4章】道德認知代數:邁向實證智慧學 謙遜的力量 謙遜首要破除偏見 權衡的拿捏 面對重大決策,更要謙卑以待 當局者迷:所羅門的悖論 承認自己的不足,

反而能獲得更多 站在不同角度,才能看清事實全貌 智識的謙遜 【第5章】 情緒羅盤:自省的力量 跟著感覺走,一定沒有錯嗎? 大腦如何影響我們的直覺? 「直覺」究竟是怎樣的感覺? 你的情緒最懂你/感覺可以被控制嗎? 會說外語也能幫助人理性 直覺如何更審慎? 勿讓偏見傷害任何人 【第6章】戳破屁話:認清謊言與假消息 假新聞滿天飛 看穿真假的關鍵 流言終結者 以自省回應虛實 批判性思考 了解同溫層內外的事 了解同溫層內外的事 PART-3  成功學習的技巧:實證智慧助你增強記憶 【第7章】烏龜與兔子:為何聰明人無法更進一步學習? 太聰明反而是限制 好奇心為什麼如此重要 你的「成長心態」正確嗎?

玩出你的好奇心 愈學才會愈進步 你的好奇心可以容下整個世界 【第8章】吃苦的好處:東亞教育與深度學習的原則 誰扼殺了我們的獨立思考力? 時間與學習的關係 過錯的啟發──我一定還有需要學習的地方 目標之前,跑得快不如走對路 學習的節奏與成長的步調 智識謙遜,讓人獲益更多 PART-4  群眾的愚蠢與智慧:團隊與組織如何避開智商陷阱 【第9章】集體如何發揮智慧:打造超強夢幻團隊 一人拖垮團體,還是大家一起失能? 群眾智慧──人多真的比較好嗎? 團體動力的阻礙 集體智力的互相傷害 委員會式的會議等同腦死狀態 從體育賽事到辦公室都一樣 你敢不敢說真話? 團體仍須有人領導 集體智力能夠激發個人

【第10章】愚蠢會傳染:人禍為何發生,如何阻止 人禍的起源 一群專家更容易成為一群傻子──功能型愚蠢 乖乖聽話就有糖吃,結果卻吞下毒藥 組織的愚蠢 總是有人出事,才知道事態嚴重 我們的盲點到底在哪? 虛驚、僥倖,我們其實沒那麼幸運 檢討與改進 人禍的代價 推薦序 寫給所有人的聰明書   身為評論專欄作家,我唯恐天下不亂,社會爭議越多,文章越容易寫。有一次,面對截稿期限,剛好出了一個社會事件,實在幸運,我對那個事件有強烈直覺,誰對誰錯如此明顯,一看就知道。   我著手寫文章,但幾個小時後,發現自己無法完稿。   既然我對該議題有明確立場,文章的開頭和結論都是現成的,只需要把中間的論

點補上,就能交稿。然而努力了幾個小時,我發現自己無法想出夠完整的說法來支持結論,反而,我想出好幾個論點,足以支持和結論相對的意見。   時間緊迫,我最後還是把文章交出去。只是那篇文章的開頭和結論,已經不是我當初計畫的那樣。連我自己的想法,也已經不是當初那樣。我順著自己看來比較合理的論點,改變了立場。   對一些人來說,改變立場是壞事,顯示你要嘛判斷錯誤,要嘛不夠堅持。不過我受哲學訓練,很能接受在更合理的論點或新事實出現時改變立場,這代表的是一個人考慮得更多,想得更完善。   文章順利交出,但我心有餘悸。並不是因為寫作過程不順利,而是想到,自己這次能修正立場,完全是運氣好。   我對社會

事件有立場,這是直覺反射,直覺很強烈,不代表判斷正確。我能發現自己的對手比自己更有理,是因為我需要寫專欄。我需要寫專欄,所以需要發展完整的論證,所以有機會發現自己的立場其實沒有好論點支持。   假若我當初沒有專欄工作,或者截稿日期不急迫,或許我就不會動筆寫那篇文章,也不會發現自己立場有問題。然而,我平常也不會替自己的每一個想法都寫一篇文章辯護,因此呼之欲出的問題是:我擁抱的主張當中,到底有多少其實有瑕疵,只是我沒仔細思量,所以沒發現?   人會犯錯,上述事件提醒我不該過於信任自己關於對錯的直覺判斷,並讓我體會錯誤可以反思修正。本書也從直覺出發,討論人的認知系統如何讓我們犯錯、有哪些技術可以

避免。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看起來是在討論聰明人如何容易犯錯,但其實討論的是,不管你聰不聰明,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避開那些連聰明人都會犯的錯,並發揮社會一般期待聰明人能發揮出來的智慧。   自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快思慢想》,人們逐漸意識到認知判斷的多層次特性,演化而來的許多捷思協助人類祖先在原始森林存活,但放到現代世界卻不再可靠。   除了理論探究,本書也強調解決方案。給定種種心理和外在限制,人該如何應對現實生活?例如說:我們該要多在意智商?面對犯錯應該注意哪些眉角?如何善用情緒處理問題?怎樣安排教育和學習才會有好效果?如果你不孤獨,而是跟一群人一起做判斷,

該怎樣才不會反而彼此拖累?   對上述任務,本書都提供了具體指引。當然,相關研究大多發展中,並不能保證誰的建議一定對。因此作者也交代了這些規劃背後的科學討論,供有興趣的人探索。   這本書看似針對聰明人,其實討論的是普遍的人類認知系統。聰明人會犯錯,是因為人會犯錯。然而人也會修正和進步,這本書讓你了解自己身為人有哪些認知特性,往後更能善用演化配備和外在環境,做出明智判斷。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沃草烙哲學主編) 推薦序 聰明人為何犯蠢?智力不是一切   這是一本不讀會後悔的書。我覺得如果我能早些年讀到這樣的書,將可避免曾經犯過的許多決策錯誤,我的人生將更順意。如果你的智力高人

一等,本書告訴你為什麼容易犯錯;如果你的智力普通,本書告訴你如何獲得比高智能者更高的成就。智力不是一切,還有許多影響你一生的因素,本書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剖析給你知道。   你相信嗎?一九九三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穆利斯居然相信他曾被外星人綁架,相信占星術,和人可藉著靈界的乙太移動。福爾摩斯的創作者柯南.道爾相信精靈存在,參加降靈會,相信唯靈論。與達爾文齊名,另一位天擇論的發現者華萊士,相信超自然現象與靈界的存在。許許多多高智商者相信超感覺與通靈療法。為什麼這些聰明人會犯蠢?他們都有異於常人的超高智商,也就是分析智力,為什麼會相信沒有科學根據的超自然或靈異現象?   本書引用心理學家史坦伯格的成

功智力三元論:實用智力、分析智力和創意智力。分析智力指抽象思考、邏輯推理、計算等能力,也就是讓你在智商測驗、SAT、GRE等測驗拿高分的能力。實用智力指情緒智力、社會智力與後設智力。創意智力指發明、想像與反事實設想的能力。一般所謂的智力或智商指的是分析智力。高分析智力不是一切,實用與創意智力也是良好決策的要素。   神經內科教授達馬西歐在情緒研究方面有很重要的貢獻。他寫了一本書叫《笛卡爾的錯誤》,認為西方哲學,以笛卡爾為代表,犯了貶抑情緒重要性的錯誤。情緒在決策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笛卡爾崇尚理性,認為情緒是負面的,只有理性在決策上才重要。笛卡爾的「理性」接近本書的「分析智力」。換句話說,笛卡

爾揚分析智力,棄實用智力。這裡談的理性英文是「reason」。本書談的「理性」指為達成目標而採取決策或行動的能力,英文是「rationality」。   達馬西歐研究一個車禍受傷的病人,腦部檢查都正常,可是行為起了很大的變化。他保有正常的分析智力(理性),但是在行動決策上卻亂無章法。例如他可以分析賭局,提出贏的策略。但是要他真的下注時,卻老是失誤連連。達馬西歐後來發現腦部週邊系統和前額葉的連結受損。週邊系統負責情緒認知,前額葉負責分析推理。兩個腦區都沒有損傷,只是兩區的連結壞掉了,理性與情緒無法密切合作,因此決策失誤連連。   神經內科教授范伯格(Todd Feinberg)有個病人看見他

的母親時,可以辨認他媽媽的臉,卻不承認那是他媽媽,認為只是他母親的冒充者。原來是腦部視覺區與週邊系統的連結受損。他可以辨認母親,卻產生不了對母親的情感反應。情緒認知也會影響視覺認知的判斷。   本書除了花很大篇幅分析實用智力與創意智力的重要外,還提出許多個人如何避免聰明人的陷阱的實用技巧,也提供如何增進團體智力,來建立超級團隊。相信本書一定不會讓你失望,會讓你的人生更順意,更成功。 洪裕宏(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推薦序 懂得反思,才不容易落入陷阱   人類無力抵擋假資訊的現象,其實並不是最近才開始。早在三一○年前的一七一○年,愛爾蘭的諷刺文學大師史威夫特(Jona

than Swift),就曾經寫下一句名言:「謠言飛馳四散,真相跛行其後」。   除了假資訊橫行騙世,各種心理騙局和認知陷阱,也都讓大家難以招架。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受騙?為什麼在面對一些可能犯錯的情境或問題時,連許多聰明人也都難以倖免呢?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就在於我們能否進行「認知反思」!   二○○五年,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佛瑞德瑞克(Shane Frederick)發明了一項「認知反思測驗」(Cognitive Reflection Task)。在原版的測驗中,只有三個看似簡單的問題:   球棒和棒球合售一.一○元,球棒比球貴一元,請問球棒多少錢?   五台機器五分鐘可以做五個零件,那

一百台機器做一百個零件要多久?   湖上的蓮葉每天倍增,如果四十八天會蓋滿整面湖,那蓋滿半面湖要多久?   這三個題目,不知道你想出答案了嗎?以第一題來說,正確答案是○.○五元,但是大約有三○%的人會錯答成○.一元。而第二題和第三題的答案,則分別是五分鐘和四十七天。這些題目雖然看似易如反掌,但就算是美國的大學生,也只有少數人能夠同時答對三道題目。   如果要答對這一類的問題,受試者必須要能夠對自己的直覺進行反思才行。研究發現,這種「認知反思」的能力,和許多心理與行為傾向都有相關性,包括了某些宗教信念、陰謀論認同度、道德判斷、以及政治意識形態等等。比方說,認知反思的測驗分數越高,就越不會否定

演化論、不會相信911陰謀論、也比較不會受到假新聞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研究還進一步指出,這種「認知反思」,似乎和「認知能力」或智商無關,而是和「認知風格」、或者說是自己想不想要反思的「意願」比較有關。換句話說,如果有兩個智商一樣的人,但若其中一人比較不願意反思、或比較沒有強迫自己反思的習慣,就比較有可能會落入上述的直覺陷阱之中。而類似這樣的因素,就是為什麼有些聰明人也會做蠢事的原因之一!   再給大家一個書中會出現的知名例子:「傑克正看著安,而安正看著喬治。傑克已婚,喬治未婚。請問已婚者是否正看著未婚者呢?」請問答案為:是?否?還是無法判斷?   如果你回答「無法判斷」,恭喜你,又

再度落入了直覺陷阱之中!   各位聰明的讀者們,你想知道這一題的正確答案究竟為何嗎?你想知道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直覺陷阱嗎?你知道眾人犯傻的機率有多高嗎?如果你也想要避免自己犯下各種認知錯誤,那就千萬別錯過BBC與New Scientist知名作家羅伯森(David Robson)的這本精彩之作!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打破聰明的既定印象 本書要探討聰明人為何會有愚蠢的作為,解釋聰明人為何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一般人還容易犯錯,我們又該採取哪些策略避免犯下同樣的錯誤。書中的教訓可幫助大家在這個後真相世界裡(post-truth world)更聰明、更理性地思考。 不用

得過諾貝爾獎也知道「智商不等於智慧」的道理。傑出的物理學家保羅.法蘭波頓(Paul Frampton),被人誆騙,揹著兩公斤的古柯鹼跨越阿根廷國界 ;知名作家亞瑟.柯南.道爾爵士(Arthur Conan Doyle),落入兩位青少年設下的詐騙圈套 。像穆利斯那樣絕頂聰明的人竟會對若干錯誤觀念深信不疑,不過只要是智力高於平均的人,都可能落入同樣的思維缺陷,誤入歧途。 我跟多數人一樣,都曾以為高智商等同於優秀的思考能力。自二十世紀初以來,許多心理學者針對相當小範圍的抽象技能進行測量,例如回憶事實、類比推理、詞彙等方面的技能。心理學者認為前述要素可反映出我們天生的一般智力(general inte

lligence),而智力是學習、創造、解決問題、決策等各種能力的根基。於是,教育的目的就成了以「原始」腦力為基礎,教導更多有關藝術、人文、科學領域的專門知識,而這些知識對許多職業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依這樣的準則來看,腦袋愈是聰明,判斷力就應該愈敏銳才對。 然而,等我成為科學記者的工作,專門投入心理學與腦神經學領域的報導以後,卻留意到近來研究揭露出前述設想有若干嚴重的問題。不僅一般智力與學術教育沒能阻止我們犯下各種認知錯誤,聰明人甚至還更容易落入某些類型的愚蠢思維當中。

論我國公民投票之制度與運作─以二零一八年全國性公民投票為例

為了解決個資法提告期限的問題,作者蕭羽筑 這樣論述:

我國公民投票制度施行到現在僅舉行三次全國性公民投票,即使在2018年大幅修正公民投票法,放寬公投門檻後,同年底所舉行的公投依舊產生許多問題,例如:人權議題是否得交付公投、公投應否綁選舉、選民不理解議案內容等情形,這些問題因而促使2019年再次修法。但究竟修法後有無真正解決我國公投之問題?本研究透過對他國(瑞士、美國加州、義大利)的公民投票制度與實務運作之分析,瞭解他國的公投制度發展,並深入分析他國的相關公投案例,最後再以我國2018年全國性公民投票以及現行公民投票法為核心,探討影響公投的因素以及為何會產生如2018年種種的公投問題,分析各界的看法及後續處理情形,復與他國制度做比較,點出我國公

民投票未來仍會面臨到的難題。最後,表達自身對公投爭議之看法,並針對我國公民投票制度提出實務運作以及具體的修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