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生保健法爭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優生保健法爭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曾育裕寫的 醫護法規(9版) 和烏烏醫師的 好孕,做自己:從懷孕到生產,烏烏醫師寫給你的快樂孕期指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優保法強制諮商女權宗教團體激辯 - 苦勞網也說明:優生保健法 修正草案中規定,懷孕婦女若自願實施人工流產時,醫療單位須強制 ... 婦女也還要有三天的強制思考期,這項草案引起宗教及女權團體間的爭議。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高寶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黃葳威所指導 吳玟誼的 新冠肺炎疫情下媒體如何再現移工樣貌 (2021),提出優生保健法爭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移工、新聞報導、新冠肺炎、批判論述分析、媒體再現。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吳學明所指導 吳士青的 戰後臺灣佛教雜誌之研究—以《人生》雜誌的「佛教改革」與「社會關懷」為主 (2020),提出因為有 《人生》雜誌、釋東初、釋聖嚴、佛教改革、佛教社會關懷的重點而找出了 優生保健法爭議的解答。

最後網站【發言稿】​優生保健法修法座談會 - 婦女新知基金會則補充:法律是底線,用以解決爭議,卻無法解決所有婚姻家庭、伴侶溝通或少子化的問題。 ... 以下針對優生保健法修法草案,婦女新知基金會提出四項修法建議:​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優生保健法爭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醫護法規(9版)

為了解決優生保健法爭議的問題,作者曾育裕 這樣論述:

  本書主要針對醫護人員切身法律問題加以介紹分析。全書共分七章,從生死的法律觀、安樂死、自然死、安寧緩和醫療等問題出發,進而論述醫護人員的權利義務與業務分際,再進入醫護糾紛的主軸即醫護人員法律過失責任的探討,個論層面包含臨床及公共衛生等各類法律問題,並伸及新醫學科技的發展與法律倫理的關連,最後則研析醫護機構的相關法律問題以及全民健保法制等。全書除學理的論述外,亦側重相關實務運作、判決的兼顧,故引用不少實務案例,以方便讀者參照法規範內涵之解析。尤其,區別醫護臨床與公共衛生常見的法律問題,予以分類探討,體系分明,內容豐碩,深入淺出,行文簡潔,可供授課研究之用。

優生保健法爭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記得打開CC字幕 #墮胎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1:23 台灣目前對於「墮胎」的規定
02:02 為什麼墮胎是一種罪?
03:33 墮胎罪的各種爭議
05:00 為什麼「墮胎」這麼難說出口?
06:19 我們的觀點
07:33 提問TIME
7:59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羊羊
|腳本:羊羊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吳燕秋,〈「拿掉」與「毋生」(m-sinn)-戰後台灣婦女墮胎史(1945-1984)〉
→ 陳世杰,〈墮胎罪之研究〉
→ 「墮胎」合法化的過程:http://bit.ly/2MJ6ilU
→ 墮胎是殺人還是救人?:http://bit.ly/2VEIzHB
→ 我的陰道我的決定:女人該有權選擇是否避孕與墮胎:http://bit.ly/2pfb6HV
→ 墮胎禁令的道德爭議:生命權和身體自主權孰輕孰重?:http://bit.ly/2B7nIDl
→ 胎兒和媽媽誰重要?美國墮胎權百年之爭|國際大風吹|EP54:http://bit.ly/35xHXZ2
→ 投書:自相矛盾的「心跳法案」:http://bit.ly/2Bdgr4U
→ 觀點投書:勿讓悲劇重新上演,還給女性完整身體自主權:http://bit.ly/2nNgD88
→ 墮胎問題面面觀 :http://bit.ly/2pgMluM
→ 墮胎-維基百科:http://bit.ly/2MeDfI7
→ 婦女與法律:健康醫療:http://bit.ly/35yF6Pq
→ 人工流產要在八周內?尊重心跳,請先尊重母親:http://bit.ly/2MeAlmy
→ 墮胎權誰說了算?:http://bit.ly/35yZb8s
→ 夏小強:傳統對陣現代 美國墮胎戰激烈(一):http://bit.ly/2VFzP41
→ Abortion From Wikipedia:http://bit.ly/2B8hDqj
→ History of abortion law debate From Wikipedia:http://bit.ly/32h54ow
→ Abortion law From Wikipedia:http://bit.ly/2Maypvg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新冠肺炎疫情下媒體如何再現移工樣貌

為了解決優生保健法爭議的問題,作者吳玟誼 這樣論述:

2019年年底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對全世界影響甚鉅,臺灣也不例外。在如此重大事件發生之時,新聞媒體傳遞的疫情資訊尤為重要。本文試圖探討新冠肺炎疫情下,新聞媒體所建構出的移工樣貌,從文本的論述層面看到背後的意識型態及整體社會脈絡。本研究採用「批判論述分析法」,分析對象為「商業媒體(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和「獨立媒體(報導者、苦勞網、四方報、關鍵評論網)」,並採用Fairclough的論述分析架構,分別是社會事件(social events)、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s)、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s),以此來進行分析,理蘊出移工樣

貌如何被建構,及背後依循的整體脈絡。本研究針對2021年臺灣本土疫情中,與移工有關的最大規模群聚感染事件–「苗栗電子廠群聚案」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這場疫情之下,移工在新聞報導中的樣貌,從原本「負面」的形象,逐漸轉為「中立」的形象;從原本被刻意劃分為「次等的他者」,到最後「他者」與「我者」之間的界線逐漸被模糊化。本研究結果亦發現,不同時期、不同媒體的論述也各有其特色,分別是前期的(一)防疫優先論述和(二)潛藏歧視論述,以及後期的(三)多元文化主義論述。

好孕,做自己:從懷孕到生產,烏烏醫師寫給你的快樂孕期指南

為了解決優生保健法爭議的問題,作者烏烏醫師 這樣論述:

孕婦要「做自己」從來就不容易, 有意識的了解孕期身體變化,就能不困惑、不焦慮、不設限。 ★驗到兩條線之後,就該收藏的孕期知識指南。★   聽到「做自己」三個字,很膩了嗎?你所不知道的是,孕婦要做自己從來就不容易。   烏烏醫師將孕期關懷的這條線拉得更遠,更從流產談到產後哺乳、低潮憂鬱的心理狀態,當妳掌握孕期知識、了解孕期身心變化、看見孕婦的多樣性之後,妳會重新相信自己的身體,妳會發現九成九以上的安胎都不必要,妳會了解胎教就是順著自己的感覺走,妳也會知道很多孕期的不適和狀況是可以靠運動、藥物緩解,就是不需要「忍耐」。   ★妳的名字不只是孕婦★   ★孕婦,只需要過好自己的生活

就可以了!★   更重要的是,妳會突然釋懷,胎兒也是獨立個體,孕婦快樂地做好自己就是對胎兒最大的保護。所以,去吧!吃冰、游泳、重訓、旅行、泡溫泉、看演唱會……,如常地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拋開預設立場、自我設限,好好懷孕,真的只需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夠了!   孕期,從來就不是單一的歷程,充滿各種可能性。   妳還是妳,也值得擁有屬於自己特別又愉悅的孕程。 本書特色   ※編排按照孕期進程,每個時期該了解的知識一目了然!告訴妳或許可以怎麼想、怎麼做,才能在懷孕生產期間,有意識的了解身體,並主導自己最想要的狀態。   ※篇章安排「烏烏跟你說」,關於女性身體的迷思,經常在碰上懷孕、生產

後又有更多解讀空間跟框架,更甚者還隱藏著焦慮和壓力,讓肌肉系神力女醫烏烏幫忙破解關於懷孕生產的各種困惑!   ※實用派的「伴侶可以這麼做」,寫給孕婦、產婦身邊的最佳隊友,教你們更理解女性懷孕過程的身心狀態。 各界熱烈推薦   毛心潔醫師│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華人泌乳顧問協會理事長   何立安│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總教練   呂孟凡營養師│營養麵包   李屏瑤│作家   李毅誠│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   周慕姿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   美樂蒂 Melody│愛康創辦人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楊濬光│禾馨新生婦幼診所榮譽院長   歐陽靖│作家   諶淑婷│生育改

革行動聯盟理事長

戰後臺灣佛教雜誌之研究—以《人生》雜誌的「佛教改革」與「社會關懷」為主

為了解決優生保健法爭議的問題,作者吳士青 這樣論述:

本文以釋東初1949年發行的《人生》雜誌為例,探討戰後臺灣佛教雜誌發展,並藉此觀察《人生》雜誌如何以「佛教改革」與「社會關懷」兩大主題,回應不同時代的社會需求。《人生》雜誌創刊、復刊與改版的過程,分別呈現出臺灣戰後初期、戒嚴與解嚴時期佛教的變遷,《人生》雜誌也從初期著重佛教改革、關心中國佛教未來發展的雜誌,轉變為推廣法鼓山理念、關懷社會的刊物。  首先在1949年至1962年《人生》雜誌的佛教改革論述中,以「江蘇派」為主的僧侶分別從制度、人才培養與社會影響力建構理想中的佛教藍圖,因此本文將分析這些論述與當時佛教及社會的關係。其次探討1982年至1999年間,面對臺灣社會轉變下的各種社會問題,

《人生》雜誌呈現出何種佛教社會關懷的面向,又如何回應社會脈動。並進一步討論戰後佛教雜誌在不同時期的延續性與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