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社會局托育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台北市社會局托育補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孫迺翊,廖福特寫的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和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的 99年臺北市社會事業統計年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2》台北市生育獎勵金、育兒津貼、托育補助總整理 ...也說明:臺北市的家長【出生】生育獎勵金+依下列不同托育類型可以得到不同補助: 1.在家自己帶(父母照顧、有保母證照之親屬保母、結訓親屬保母) 2.公托(大公托、小家園) 3.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學林 和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王慧琦所指導 王璽鈞的 托育資源中心暨親子館社工員之角色及功能研究 (2021),提出台北市社會局托育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托育資源中心暨親子館、社工員角色及功能、角色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社會福利研究所 張世雄所指導 林志融的 地方創生政策的就業與照顧─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的整合或兩難? (2021),提出因為有 地方創生、人口赤字、照顧赤字、生命歷程、社會再生產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社會局托育補助的解答。

最後網站子女托育、教養與經濟補助 - 臺北市新移民專區則補充:社會局 婦女福利及兒童托育科1999 (外縣市02-2720-8889)轉分機1623-1625 兒童臨時托育補助 設籍本市未滿12歲之兒童,且符合以下情形之ㄧ者: 一、本市列冊低收入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社會局托育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為了解決台北市社會局托育補助的問題,作者孫迺翊,廖福特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在國際人權的發展歷程中,身心障礙者相較於種族、性別、兒童等議題一直未能獲得同等重視,聯合國大會直到2001年才作成決議,成立特別委員會,以身心障礙者為對象草擬一份人權公約,並於2006年12月13日聯合國大會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開放各國簽署與批准,於2008年5月3日生效,目前已有174個締約國。   台灣既然將《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予以國內法化,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整體社會都應真誠面對這些困難的挑戰,尤其應澈底扭轉慈善行為背後的歧視心態,尊重多元差異、保障機會平等,使身心障礙者享有為自己作主、充分參與社會的各項權利。台灣雖然受到國際社會排除,無法參與國際組織,但

在邁向人權的道路上,台灣與世界各國並肩努力。在這條道路上,本書希望能略盡一份學術上的棉薄之力。

台北市社會局托育補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智翔的議會質詢-社會局、法務局(9/24)】

#公共托育事項布建進度

在市長施政報告當天,智翔有提到桃園市0-2歲人口數大於台北市與高雄市,但托嬰中心數量卻不及,截至去年底候補代收托人數尚有1338人,且在桃園區、龜山區、蘆竹區的候補人數皆突破百人,量能不足的現況是事實。

但回到政策面,我們得先重新檢視「一區一公托」的進度,根據社會局的工作報告,公托家園尚有五處待建,若要達成局長所稱的一區一公托,則正在興建中的復興區公托家園在明年初開幕後便可完成。

儘管我們知道,「公托中心」與「公托家園」在收托的數量上還是有明顯的差距,但以先求有、各區都有公托設施的前提下,公托家園覓地較公托中心容易,經費、時間成本也較低。

#公共托育需求平衡

但接下來就是智翔想點出的問題,儘管在未來各區都有公托設施,但依現況來看,公托資源的分配是桃園馬上就得面對,且是緊鄰而來的重大挑戰。根據審計報告另一項指出,桃園市公托收托率約6.9%,但其中只有中壢、桃園、蘆竹高於平均,其餘十區未達平均,龍潭、大溪、復興則未達2%。

甚至今天局長有提到,觀音區新開幕的草心富林公托中心,是完全沒人候補的狀況,顯示城鄉差距十分明顯,人口密集區除了公共館舍難尋,還得等待諸如社宅完工後、公益設施回饋等,才有更多空間來辦理。

總括來說,考量各行政區的人口組成與需求,盤點每一個區域需要的公托設施為何,將資源優先投注於公托需求龐大的行政區,是智翔的建議,期待社會局未來的規劃。

#日照中心收托成效偏低

桃園市截至去年十月底,日照據點的收托比例僅69.4%,屬成效偏低,而運用戶籍資料畫出需求人口的熱區圖來比對可發現,八德、大溪、復興、龜山等區的據點明顯偏離需求人口,對此社會局有什麼改善的方式?

社會局長則回答,考量移動距離與方便性,未來日照中心會改以國中學區作為劃分,以桃園市內有59所國中為例,未來學區內至少要有一處日照中心,智翔只希望能讓日照設施更符合需求人口的位置,以學區來劃分確實有所依據,期望社會局多加努力,執行上若有困難我們再來討論如何改進。

#社會福利政策標準不一

根據審計報告指出,桃園市公益彩券的盈餘,原作為擴充社會福利功能、照顧弱勢民眾基本尊嚴的用途,卻被拿來補助許多財力充裕的宗親會、同鄉會、校友會、國際同濟會、青商會、扶輪社等社團,計有63案,且每案金額介於3~61萬不等,與社會福利政策的意旨相違。

針對這一題,審計部提出建議,請桃園市政府盡早研議修訂公益彩券盈餘的補助要點,將「社會服務優先補助」、「弱勢服務」、「參與對象應含弱勢族群」等要點納入其中。

既然今天社會局有答應改善,智翔也會持續盯緊修法的進度,希望讓公益彩券的本意有所發揮。

#預售屋定型化契約審查

最後則是一題過去質詢地政局的老問題,預售屋定型化契約的審查。

買房是人生大事,民眾在面對複雜的定型化契約以及與建商的糾紛過去質詢時提到許多,這邊不再贅述,智翔也了解,依目前桃園新建案的數量以及局處的人力,確實難以做到全面審查預售屋定型化契約。

之前智翔曾建議地政局,是否可以將審查定型化契約的業務,外包給民間的事務所,今天也將同一題,來詢問法務局對審查預售屋契約的立場為何,局長表示,將思考更有效率的方式,也期待能朝全面審查的方向進行。

智翔必須重申,以桃園市的新建案數量來看,若不改進相關措施,定型化契約的違規只會長年居高不下,買房民眾權益若一再受損,只會降低政府的威信、建商的形象與民眾在桃園置產的意願,有效的解方則有賴法務局同仁的努力了。

🎞完整質詢影片請看:
https://youtu.be/jaoy_qOTV0Q
🎞youtube頻道請搜尋: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托育資源中心暨親子館社工員之角色及功能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市社會局托育補助的問題,作者王璽鈞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探討「托育資源中心暨親子館社工員的角色及功能」,透過深度訪談5名社工及4名督導,並以角色理論為基礎,分析並歸納其研究結果如下:一、社工員的角色及功能先從社工員職務現況來了解到服務內容,進而探討社工員角色及功能,再以督導的視角來看待社工職務,並檢視是否有符合期待。說明如下: (一) 社會工作實務需順潮而動(二) 社工員對於進入親子館時的心境變化從擔心到積極(三) 核心角色及次核心角色(四) 督導對社工員角色及功能的期待。二、托育資源中心暨親子館的社工員角色重要性取決於自身專業性的呈現此段說明親子館社工員專業能力的展現,對於其角色重要性扮演關鍵因素,並且如何透過展現專業能力

深化專業服務,亦是社工需持續努力的方向。三、不論身處領域為何,社工員自身的心態及思維須隨時保持彈性在社會工作倫理守則價值中,有提及作為專業人員的倫理責任為「應不斷進修努力,提升社會工作專業知能,以服務案主及推展社會福利服務。」其也是包含對於自身學習及專業價值展現。四、社工與督導對於角色共識及差異,其關鍵在於社工的理解及督導的引導大部分親子館社工員對於本身的業務專業性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然卻需一段時間讓社工員去理解及發揮,而督導亦同時對於社工本身專業性認同外,亦期待社工員發揮與教保員不同的能力。最後,依據研究發現與相關的討論,以下研究者將針對實務方面、學校社工教育方面、個人方面、研究方面及個人方

面提出建議,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99年臺北市社會事業統計年報

為了解決台北市社會局托育補助的問題,作者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這樣論述:

  提供本市社會事業歷年施政成果,以供各有關機關執行公務之參考應用。

地方創生政策的就業與照顧─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的整合或兩難?

為了解決台北市社會局托育補助的問題,作者林志融 這樣論述:

自20世紀末開始臺灣即飽受高齡少子化衝擊,歷經數十年的人口結構與社會轉型,人口赤字與照顧赤字受到各方強烈的關注。近年政府大刀闊斧的推動地方創生,作為回應當前臺灣社會需求的具體策略。然而,這種被宣稱為整合的國家級戰略計畫,仍然將兒童生養、教育與高齡照顧視為個別問題分開處理,未從整體視角的生命歷程層面去看待社會再生產與當代就業社會的衝突,使得人口結構問題持續惡化。本研究採用歐陸制度主義的生命歷程觀點,試圖討論制度面的變革如何影響與個人行動者的行為。為此我們藉由分析地方創生推動至今的人口移動趨勢、生育率變化與青年就業狀況等實證資料,作為檢視目前地方創生在幼兒教保、青年就業與高齡照顧等策略成果的依據

,並梳理出這些策略對社會再生產的循環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地方創生以擴大在地就業為主的策略,將不利於社會再生產的維繫,這也意味著人口結構的劣勢難以翻轉。擴大就業的策略成就了青年以就業為主的生命歷程,使得社會再生產於青年的生命中被邊緣化。特別是產業化的地方活化政策,仍然得面對來自都市與其他地區的競爭,以及基礎設施上的落差,使得在地就業的人口回流策略實際效益顯得相當有限。不僅難以透過穩定就業與薪資收入的方式改善青年婚育行為的延後與放棄,甚至缺乏照顧人力與照顧資源的困境中,進一步再商品化了兒童與鄉村年長者的照顧。此外,順著照顧再商品化的脈絡,除了照顧服務的花費難以承擔之外,高齡照顧的服務

設施分佈亦有沿著城鄉地域產生集中與分散的現象。另外,照顧作為一種情感密集的付出與表現,無論是家戶缺乏信任基礎對照顧服務購買的疑慮與不安,或是專業化服務無法顧及照顧年長者時的心靈支持與陪伴,這種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的隔閡,無形中加速了人口赤字與照顧赤字問題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