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媽祖廟數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台灣媽祖廟數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朝傑,李建緯寫的 凝視螺陽三百年:西螺福興宮歷史與文物集粹 和盧泰康,李建緯的 西螺福興宮太平媽南投陶香爐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各地媽祖廟一覽表 - 內湖媽祖部落格!也說明:台灣 各地媽祖廟一覽表 · 內湖媽祖 台北市內湖區麗山街11巷(Candy's Coffee 旁) · 紫微天后宮:台北縣三峽鎮紫微南路17-6號 · 中壢仁海宮:桃園縣中壢市延平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豐饒文化 和豐饒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林修澈所指導 簡瑛欣的 祖廟─台灣民間信仰的體系 (2014),提出台灣媽祖廟數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祖廟、分香子廟、祖廟權威論、台灣祖廟。

最後網站Q 版媽祖圖案則補充:媽祖廟 ; Q版媽祖公仔| Zbrush, Art, Character - Pinterest; 卡通妈祖简 ... 買q版北港媽祖立即上蝦皮台灣商品專區享超低折扣優惠與運費補助,搭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媽祖廟數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凝視螺陽三百年:西螺福興宮歷史與文物集粹

為了解決台灣媽祖廟數量的問題,作者楊朝傑,李建緯 這樣論述:

  西螺福興宮肇建於1717年,為濁水溪流域擁有悠久歷史的古廟,也是雲林縣境重要的媽祖信仰中心之一。二戰過後的西螺各界力求蛻變,福興宮老廟的改建,遂為繼西螺大橋興建完工之後備受各界矚目的新景點。雖然拆除舊廟重興,但福興宮亦保存不少清代以來的歷史文物,成為日後古物研究的基石。     在秉持「為未來而典藏」的理念之下,西螺福興宮全體董、監事會亦積極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自費聘請國內知名的文物保存研究團隊,從事宮藏文物保存及調查研究工作,並有多件文物獲得法定古物的文化資產身分。     本書《凝視螺陽三百年──西螺福興宮歷史與文物集粹》,為2021年西螺福興宮規劃將典藏之重要古物、一般古物及具

指定潛力文物調查之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性出版專書之一,本系列專書亦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支持,並於2022年4月進行出版。

祖廟─台灣民間信仰的體系

為了解決台灣媽祖廟數量的問題,作者簡瑛欣 這樣論述:

本文研究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祖廟」議題,試圖回答三個問題:首先,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祖廟意識是什麼?其次,以祖廟意識為基礎所形塑而成的台灣民間信仰體系是什麼?祖廟呈現在台灣、中國、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華人民間信仰的樣貌為何?本文試圖從華人民間信仰區域研究的視野解讀台灣民間信仰廟際網絡組成的原則與特色。 本研究整合貫時性的歷史材料與區域性的田野觀察,透過祖廟現象以及環繞於中的儀式活動,討論於台灣民間信仰體系浮現的主體性論述。一, 我們認為台灣民間信仰祖廟意識的形成,源自「移民」與「私誼」兩組概念。我們可以分別透過台灣廟宇到中國謁祖的活動、台灣在地發展的祖廟/子廟系統與儀式,以及各宮廟

、神明會、私壇的交誼關係來觀察這兩組概念。二, 我們提出祖廟權威論與台灣意識作為台灣祖廟主體性表述的論點。過去媒體與許多研究關注台灣廟宇往中國謁祖進香的活動,而本研究發現,台灣的祖廟以歷史權威、神物權威與儀式權威三者為基礎,建立台灣祖廟的主體性。本文說明在許多廟宇熱衷於前往中國進香之外,仍存在跳脫中國情結,無關正統之爭並以祖廟權威論奠定權威的「台灣祖廟」。三, 我們透過中國、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華人民間信仰的案例,討論祖廟意識在不同華人的表現。經由區域比較,我們可以發現華人民間信仰之間的共通性、差異性以及獨特性,以及台灣祖廟以移植與擴散兩種方式影響中國及其他區域的廟宇儀式與廟宇關係,並

透過這些國際間華人民間信仰的競合關係建立台灣祖廟的主體意識。研究也發現,中國民間信仰的祖廟意識存在地域差異,我們舉廣東與福建的例子以及香港福建人與廣府人的廟宇來說明這些差異。星馬兩國的多數華人廟宇祖廟意識淡薄,不過,有些廟宇經營者以正統與權威的概念,發展出跨國網絡的民間信仰運作型態,進而構建超越地域的祖廟意識想像。四, 回應Watson提出以「神祇標準化」來看「是什麼使中國社會聚合在一起」的問題,我們認為當代華人民間信仰研究必須更具現代意義與並考量不同國家的政治脈絡,才能理解「是什麼使中國社會聚合在一起」這樣的問題在當代產生的變化,抑或是更反叛地,我們要進一步提出,在不同國家、地域、人群

的組織與聚合影響下,民間信仰的樣貌、結構與背後的成因早已溢出「神祇標準化」或「儀式標準化」的概念。本論文透過歷時十年的觀察,不同國家的研究個案比較,歸納出台灣祖廟的主體性表述,並發展出「祖廟權威論」,目的即在說明,從當代華人的民間信仰現狀來看「是什麼使中國社會聚合在一起」問題,同時也是「是什麼使華人社會彼此不同」問題的對映,論文中點出廣府人與福建人在謁祖進香觀念上的差異就是一例。 最後,我們提出祖廟研究提供華人民間信仰跨國研究的取向,神明祖廟的跨境、跨國研究將提供中國史、東南亞區域史一種更為多元解釋觀點,並可作為理解我鄉我土的新視角。我們認為全球化脈絡下的民間信仰樣態是未來祖廟研究必須重

視的議題與研究取向。透過祖廟的跨國研究、跨境比較的分析,將華人民間信仰的底蘊置放在一個更大的框架體系中解釋,從而理解全球化與跨國網絡下的祖廟與進香活動的樣貌。關鍵詞:祖廟,分香子廟,祖廟權威論,台灣祖廟

西螺福興宮太平媽南投陶香爐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媽祖廟數量的問題,作者盧泰康,李建緯 這樣論述:

  本書《西螺福興宮太平媽南投陶香爐研究》,為由雲林縣政府文化處委託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李建緯執行「雲林縣一般古物『西螺福興宮好義從風匾、太平媽南投陶香爐』調查研究計畫」之成果之一。2021年西螺福興宮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支持,將調查研究的重要成果重新編輯,並於2022年4月進行出版。   福興宮肇建於康熙56 年(1717)虎尾溪北岸的西螺,漢人移民拓墾初期只能以茅草、竹造的臨時性建物奉祀媽祖,至雍正元年(1723)經營商舖的居民累積了一定經濟力後,於是捐建主祀媽祖的廟宇。   而由福興宮廟內所懸之乾隆庚午年(乾隆15年,1750)季春臺灣鎮標右   營游擊

羅佳雄贈「護國庇民」匾,可知福興宮不僅受地方居民供奉,也受官員敬重的事實。福興宮自乾隆35年(1770)遷建大街以來,歷經嘉慶15年(1810)、同治8年(1869)、明治41年(1908)三次大修,逐漸成為西螺街格局最為宏敞的第一大廟。在同治年間的大修,不僅留下石碑、石爐、匾額、龍柱等大量文物,其中的「太平媽南投陶香爐」便屬於此一時期重修時所獲贈之文物。   由於太平媽南投陶香爐具極高的文化資產價值,故於民國104年(2015)   9月15日經古物審議後,公告登錄為雲林縣「一般古物」(府文資二字第1047408514B),其正式登錄名稱為「西螺福興宮太平媽南投陶香爐」。   作為臺灣

文化資產古物類調查研究專著,本書希冀能發起拋磚引玉的作用,透過針對西螺福興宮太平媽香爐,進行藝術風格與型制、製作工藝、歷史源流、南投陶香爐產銷分佈,及其與背後的人群互動問題,期望能引起更多社會大眾對於臺灣文物研究之興趣,透過文物來發掘深化屬於臺灣自身的地方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