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目廢除後農業區建地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另外網站農建地是什麼?可以蓋房子嗎?辦理貸款時歸類成建地還是農地 ...也說明:農建地是都市計劃範圍內,農業區中的既有建築用地,按照法規可以蓋一般建築, ... 的行話、專有名詞,用來指明都市計畫區內之農業區裡已經蓋有房子的「建」地目土地。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蕭全政所指導 黃慧慈的 擴大農場經營規模政策之分析1969-1986:我國小農經濟之轉變 (2010),提出地目廢除後農業區建地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擴大農場經營規模政策、農業現代化、分化、小農經濟、農民所得。

最後網站建地貸款懶人包,這9項原因竟然會影響貸款成數、額度與利率 ...則補充:用建地來貸款的利率是多少?土地貸款地目是建地可以辦貸款嗎? ... 計畫範圍內分為商業區、住宅區、農業區、工業區、公園用地、機關用地等;計畫範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地目廢除後農業區建地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擴大農場經營規模政策之分析1969-1986:我國小農經濟之轉變

為了解決地目廢除後農業區建地目的問題,作者黃慧慈 這樣論述:

擴大農場經營規模為我國現代化農業政策的核心內容,1970年代初期,擴大農場經營規模進入具體的政策實踐時,所隱含的經濟學假設及帶有非農取向的歷史條件,預示了該政策將與其宣稱欲達成的農業目的—提高農民所得之間產生落差。1970至1980年代,該政策實施過程中,我國小農經濟的內部階層有更為分化的趨向。前階段政府採取溫和漸進的步驟推行此政策,本文分析農民在此階段加入現代化農業經營的考量因素、內部階層變化與資金流向,發現農業經營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以兼業為主兼業農」並未因此步入專業化,並且其結果與政策預期達成的以工扶農之回滴效果完全相反。1980年代農業政策則具有激進特性,政府企圖透過主導移轉多餘勞力等

方法,來建構專業農戶為主體的農村社會。但是,80年代的條件卻與農業政策之精神相互違背,兩者產生的矛盾反映在小農的結構轉變上。首先是結構性問題,農業專業化政策促使專業農戶階層內部產生分化,半自耕農的經濟地位遠高於自耕農,但是另方面,前期所遺留的農業專業化的不利環境,使得專業農戶未能成為農業資本家,並且與其他農民階層及非農業者之間的所得差距進一步地擴大。另一矛盾是,台糖在土地釋出與政府主導台糖收購農民地的脈絡中,充當了擴大農場經營規模政策的工具性角色,同時,由於收購農民地的作法與營糖利潤低落之趨勢相違背,造成對蔗農和一般農民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