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詩達新浪漫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歌詩達新浪漫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ndreaWulf寫的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洪堡德織起「生命之網」,重新創造我們眼前的世界【自然與人文新經典】 和FlorianIllies的 1913黃金時代套書組(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意猶未盡的黃金時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船入港---22. 歌詩達新浪漫號(COSTA ROMANTICA) - 旅聯網也說明:哥斯達浪漫號(COSTA ROMANTICA)1993年下水,2012年重新改造,2017年4月起投入亞洲市場,成為專行的亞洲旅遊船隻。本船的諸元:總噸位57150噸,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果力文化 和商周出版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顏健富所指導 朱芯儀的 《晚清「戰爭敘事」研究──譯介、圖像、新小說》 (2020),提出歌詩達新浪漫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晚清、戰爭敘事、譯介、圖像、新小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現代文學碩士班 蘇敏逸所指導 李云飛的 曹乃謙:日常生活的書寫者 (2016),提出因為有 曹乃謙、自然主義、雁北空間、地域文化、散文化傾向的重點而找出了 歌詩達新浪漫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李克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則補充:截至2017年度,曾四度獲得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奬」及18次獲得十大中文金曲「優秀流行歌手大獎」。於2020年成為第一位擁有五台冠軍歌的男歌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歌詩達新浪漫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洪堡德織起「生命之網」,重新創造我們眼前的世界【自然與人文新經典】

為了解決歌詩達新浪漫號的問題,作者AndreaWulf 這樣論述:

洪堡德,被達爾文譽為「最偉大的科學旅行家」   他用旅行和科學丈量世界 200年前,就以博物學式的觀察 提出自然是「生命之網」的創見   ——世上沒有脫節的碎片,一切都以某種方式彼此相連   他看見自然所有面向之間的「內在關連」 以全觀式的生態觀點 重新創造了我們眼前的世界 激發我們對自然之愛與全新的理解     ★《紐約時報》十大好書暨暢銷書,《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科克斯書評》年度好書   ★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等10多項國際重要獎項肯定,譯為27種語言版本   ★收錄20多幀洪堡德手繪之「自然繪圖」彩色插畫與珍貴手稿,立體展現他超越時代的眼界,引領近代氣候學、地球物理學、生

態學、跨域研究的開創性視野     一切都是大自然在訴說   大自然透露她自身的存在、她的力量、她與萬物的關連     1799年,一位年輕的博物學家,   帶著42件儀器,來到少有歐洲人踏足的地方⋯⋯   他進入雨林,冒險探尋亞馬遜河的源頭;    他記錄葉子的形狀、溫度計的讀數與岩石的層次;    他像品酒師一樣,品嚐不同河流的河水;   他解剖電鰻、研究活火山的活動,    更察覺殖民者削減森林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地球是「一個由內在力量驅動的自然整體」   在這張「生命之網」中,自然的力量相互交織      當他來到欽波拉索山頂,   他曾觀察過的一切,開始產生了連結:    

庫馬納的某種樹木讓他想起義大利的松樹;    安地斯山的苔蘚讓他想起德意志北部森林的某個物種;    在瑞士、拉普蘭和安地斯山區,同樣都可以看到高山植物⋯⋯   自然的力量相互交織,形成一張「生命之網」,   萬物融為一體,一切都以某種方式彼此相連。     他一生都在探索自然,走過24000哩路,幾乎等於繞了地球一圈,   帶回60000件植物標本,涵蓋6000物種,其中將近2000種是新物種,   他創造出許多科學發現的第一次,   被譽為是「科學界的莎士比亞」「大洪水之後最偉大的人」「十九世紀的愛因斯坦」,     他是亞歷山大・馮・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

  他測繪「生命之網」,形塑我們今日看待自然與世界的方式      達爾文向他致敬,「要不是洪堡德,我不會登上小獵犬號,也不會構思出《物種起源》」   歌德驚嘆,「就算連讀八天的書,也比不上洪堡德在一小時內告訴你的一切」   約翰・繆爾說,「我非常渴望成為洪堡德那樣的人」      作者沃爾芙,精巧編織洪堡德的親筆信件、日記、手稿、演講記錄,交織出一部融合自然科學、文學、生態學與思想史的動人傳記,生動展現他超前時代的探險與思想軌跡——     他,是跨越學科藩籬的知識煉金術士:    在各種學門逐漸專精化的十八世紀,洪堡德以靈敏的頭腦、驚人的速度,    深入探索各個學科:物理學、語言學、考

古學、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地質學⋯⋯    融合不同學科而培養出來的整體觀,成為他的特色,讓他擁有與眾不同的願景。       他,發明各種丈量世界的方法,創造出許多科學發現的「第一次」:    他發現無數新物種,有將近300種植物、超過100種動物以他命名。   ──發明等溫線,繪製第一幅全球等溫線圖;   ──發現地磁赤道,首創「磁暴」一詞;   ──首先提出地球的植被帶與氣候帶的概念;    ──率先透過圖解方式來研究洋流;   ──首度提出森林能增加大氣溼度、有助水土保持。    這些創見,讓洪堡德成為地理學奠基者,   為近代氣象學、地球物理學、海洋學帶來劃時代的影響。     

他,首創自然是「生命之網」:   他藉由測量溫度、水文、地文等環境變化,提出萬物變動的相關性;   他將自然視為一個有機體,激發人們對自然的愛與全新理解。   ──梭羅借助洪堡德的著作,解決如何身兼詩人和博物學者的兩難。    ──喬治・馬許說,洪堡德「最能宣揚自然」,因為他將世界理解為人類和自然交互作用。 ──「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說,「我非常渴望成為洪堡德那樣的人」。    ──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立基於洪堡德有關「互連性」的概念。    ──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著名的蓋婭理論(Gaia theory),也與洪堡德見解相似     他,豐富了十九世

紀動人的心靈史:    結合自然與藝術、事實與想像的思考方式,   啟發無數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   ──達爾文說,洪堡德的敘述是「詩歌和科學的罕見結合」。    ──夏多布里昂認為,「你會相信自己正與他一同乘風破浪,和他一起迷失在森林深處」。 ──儒勒・凡爾納在寫作《超凡旅程》系列時,從洪堡德的敘述取材。    ──愛默生、華茲華斯、柯立芝等人都受洪堡德的自然觀影響。      為什麼今日我們要重新認識洪堡德?     本書記述洪堡德一生激勵人心的行旅與創見。書中刻畫他半世紀以來行遍南美洲蠻荒險境、中亞異域、俄羅斯廣袤邊境的科學壯遊之旅,他的每一趟旅程,都是一場地理與科學的大發現

,他的科學觀測融合了情感與想像,無分國籍、種族、階層,激起了人們對自然的愛。     透過一生不斷的探險與旅行,洪堡德將觀察到的現象連結在一起——他超越了自己的時代,首度提出自然是一張交織的「生命之網」。此一整合式的生態觀點,挑戰了當時的宗教神學創世觀、宇宙機械論、或人是宇宙主宰的種種看法,形塑了後人對自然的新觀點,重新界定了我們和世界的關係。     在這張「生命之網」裡,洪堡德描繪自然界各種力量如何互相運作,更警告人類若無節制地取用自然資源——殖民式掠奪經濟、森林砍伐、大規模墾殖等——都會破壞生態平衡並帶來不可逆轉的後果。     「當自然被看作一張網,其脆弱就變得明顯。一切事物彼此相繫,

只要抽動一線,就可能拆散整張繡帷。」然而,他的提醒在開發至上的二十世紀並未被聽取,而必須遲至今日,我們方能以全球範圍的視野來重新理解並親歷他的預言:物種滅絕、氣候變遷、環境災難紛至沓來——洪堡德,正是歷史上第一個看見並提出預警的人。      他撒播的「種子」在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綻放,更廣泛影響了近代生態觀。     本書被譽為「地理的朝聖」「人類心智的史詩」   譯為二十七種語言版本,獲多項國際重要獎項肯定     《紐約時報》盛讚本書作者沃爾芙「以紮實的考證、出色的文字,生動描述洪堡德的探險旅程,讓我們對於這位生態預言家重新滿懷謝意。這本書同時也提醒我們洪堡德當年的先見之明:地球是一個

相互影響的有機體。」     《經濟學人》則指出,「在氣候變遷帶來全球性挑戰的此時此刻,洪堡德跨學科的思考方式更顯重要。」英國科學史學會大力推薦「本書是一本即時且重要的著作,特別有益於我們理解當今氣候變遷的挑戰,更是一本精彩非凡的科學傳記。」     二十一世紀可說是博物學重新回歸的時代——在環境、生態、文化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之際,博物學跨越智識、心靈與視野的整合式觀點。此時此刻,透過本書重新認識洪堡德「生命之網」的創見、理解他全觀式的生態觀點,將有助於我們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面向未來。   獲獎紀錄     ★《紐約時報》十大好書暨年度暢銷書   ★《經濟學人》年度好書   ★《出版

人週刊》年度好書   ★《科克斯書評》年度好書   ★《洛杉磯時報》科學類好書   ★ 柯斯達好書獎2015年最佳傳記    ★ 奧爾森自然寫作獎注目新書   ★ 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    ★ 英國科學史學會好書獎   ★ 榮獲法德國義美英等多項國際重要獎項   專文導讀     吳明益 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重量推薦     林大利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胖胖樹王瑞閔 金鼎獎科普作家    寒波 演化人類學「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黃盛璘 園藝治療師    (按姓氏筆畫序)   國際好評     沃爾芙為洪堡

德所寫的傳記《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是一部充滿啟示的華美之作。——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雜食者的兩難》作者     沃爾芙的書是一個讀來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關於一個博學的人,他對我們當代對自然的理解產生了非凡的影響。——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萬物簡史》作者     藉由驚奇的植物歷史探險,以及精采的科學探索,我總是任由自己隨著文中脈絡,走向令人難忘的旅程。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     這本考證嚴謹的細膩作品,不但是傳記,更集合了種種奇珍異事,讓我們愉快臥遊世界最險惡之境── 從

水氣氤氳的亞馬遜雨林,到哈薩克斯坦的冰封山巔。 ──吉爾斯・米爾頓,倫敦《週日郵報》      激動人心!讀完《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你不可能不染上「洪堡熱」。沃爾芙讓我們所有讀者都變成了「洪堡迷」。——《紐約書評》     在本書裡,洪堡德就像和我們處在同一個時代。他為人們帶來朝氣,他的一言一行,就像現今通曉多國語言的知識分子。他彷彿穿越兩百年時空,為這個世界的無知科學家與統治者帶來棒喝⋯⋯這本書有時讀來就像充滿刺激的探險小說⋯⋯閱讀《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很難不受洪堡德的熱情感染。 ──納森尼爾・瑞契,《紐約時報》書評       洪堡德是十九世紀的愛因斯坦,而沃爾芙成功結合了他的傳記

,以及那個年代令人陶醉的歷史。 ──《科克斯評論》      一位大無畏探險家的旅程,帶來令人興奮的閱讀體驗⋯⋯沃爾芙為洪堡德的探險之旅注入丁丁的精神。 ──西蒙・溫德爾,《衛報》年度好書評論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是一本巨著,既華麗又充滿冒險,生動活潑且做足了功課──它是地理的朝聖,也是心智的史詩。 ──理查.福爾摩斯(Richard Holmes), 《柯立芝》(Coleridge)、《漫遊年代》(The Age of Wonder)作者      二次世界大戰後,洪堡德和許多德國作家、科學家都消失在人們的記憶斷層。本書試圖重建洪堡德的聲譽,成果卓著。 ──喬依・洛・迪科,倫敦

《獨立報》     沃爾芙以充滿魔力的文字,重現了洪堡德複雜而耀眼的人格特質,以及他的著作的眼界。 ──強尼・烏格洛,《華爾街日報》     一本精彩非凡之作。沃爾芙以生動、共感、深刻的方式講述了這個故事。當時的南美洲仍是一個未知的世界,這個真實旅程的記述也像是洪堡德的心靈之旅,帶讀者進入令人激動的天文學、文學、哲學和每一科學分支。這是我讀過最激動人心的知識傳記之一,與劉易斯(Lewes)的《歌德傳》和雷蒙克(Ray Monk)的《維根斯坦》並駕齊驅。——安德魯・諾曼・威爾遜(Andrew Norman Wilson),英國知名作家與報紙專欄作家     沃爾夫的精彩著作,將這位迷人的 18

世紀德國科學家、旅行者和觀念塑造者,重新置於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的核心。——(Miranda Seymour),英國知名歷史研究者與作家     在氣候變遷帶來全球性挑戰的此時此刻,洪堡德跨學科的思考方式更顯重要。 ──《經濟學人》年度好書評論      沃爾芙以紮實的考證、出色的文字,生動描述洪堡德的探險旅程,讓我們對於這位生態預言家重新滿懷謝意。這本書同時也提醒我們洪堡德當年的先見之明:地球是一個相互影響的有機體,但人類充滿破壞的行為,將會為它帶來可怕的傷害。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評論 

歌詩達新浪漫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次坐上歌詩達新浪漫號遇到了很難得出現的船長
船長竟然親切的請吃冰淇淋也對小孩超級親切!!

一開始坐郵輪真的有點擔心郵輪上會不會無聊的發慌
或是不知道要帶小孩玩什麼
但實際體驗4天的海上假期後
真的覺得在船上放空是一件很難得的事
尤其帶著小孩真的很不無聊
船上的工作人員都對小孩非常親切
有專屬的兒童遊戲室
還提供3歲以上的孩童托嬰服務讓爸媽可以去spa或是放空享受


🌟歌詩達新浪漫號三部曲
- 登船及環境設施船艙房型介紹 https://youtu.be/yfXwr1swtsE
- 半夜叫客房服務之遊輪上吃什麼? https://youtu.be/Aq17F_8H7Sc
- 船長請吃冰淇淋? 坐郵輪的船上活動分享 https://youtu.be/sbm5A9nDzYg

============================
🔔歡迎訂閱我的頻道讓我有更多動力分享:https://www.youtube.com/user/g3qu
🔔開啟訂閱旁邊小鈴鐺,才能及時收到影片通知唷!
=======

我的其他分享平台

部落格:https://www.icream.tw/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icecreamlove...
IG:https://www.instagram.com/im.icream.tw

《晚清「戰爭敘事」研究──譯介、圖像、新小說》

為了解決歌詩達新浪漫號的問題,作者朱芯儀 這樣論述:

本文聚焦中國晚清「新小說」之「戰爭敘事」,挖掘學界經常忽略的晚清戰爭議題,嘗試跨語言、跨文類的研究方式,觀察譯介軌跡、新式文學典範。以往學界觀察近代「戰爭」,大多研究歷史事實、史觀脈絡、社會意義與文化象徵。學者們關注的「戰爭」也幾乎落於現代以降,探查「戰爭」於現代文學的隱喻。然而,晚清的「戰爭」,非同以往,破除傳統「天下觀」之侷限,開啟嶄新的世界觀。故筆者認為,欲追溯「戰爭敘事」的近代起源,必須回到屢戰屢敗的晚清。「晚清」於中國文學長河中,不僅承先,更是啟後。晚清「戰爭敘事」乃體現中國近代困境、需求、爭逐與融合的重要切入點。若將晚清文學放入「世界」文學的脈絡中,則更能凸顯其擺盪於東/西、新/

舊的焦慮和掙扎。清末時期,梁啟超等人登高一呼,企圖改革詩界、小說界。此後「新小說」成為報刊雜誌中的佼佼者,背負啟蒙革新、傳遞新知、出版商業等使命。於此同時,晚清大量派遣留學生,至外國學習西學,翻譯重要哲思學說,譯介域外文學。域外小說傳入中國後,一時間洛陽紙貴,並具體影響近現代文學的發展。本文藉由觀察原著作者/小說至譯者的日/中譯本,與中國作者吸收譯介文學後所創作的「在地化」小說,梳理其中千絲萬縷的互動軌跡,顯露清末多元豐盈的文學風景。本文焦點不在翻譯文字的比對替代或翻譯符碼的轉換,乃憑藉譯介活動,關注晚清文化、思潮、出版、譯/作者間所形成的「文學場域」(Field)。「戰爭」與「戰爭敘事」所帶

來的問題/回應,足以代表晚清當時的時代轉折、文學轉向。尤其是近代「新小說」與侷限史實框架的「演義體」、歷史小說不同,開拓了更為積極、自由的創作方式,表達新的書寫典範和意識形態。此外,「圖像」早於小說敘事之前,便已在畫報上勾勒近代「戰爭」的樣貌。「圖像」不同於「文字」載體,彌補了文字敘事之缺漏,補充了近代「戰爭」的不同面向。所以,本文將蒐羅晚清軍事、戰爭的「新小說」和「畫報」,透過詳細的文本分析,鉤沉文本譯介行旅之後,衍生的書寫樣態。盡陳近代「戰爭敘事」的特殊性,包含:世界觀驟變之焦慮、世代交替的危機、軍事強化之需求、愛國精神的構築、性別改革之框架和身體/國體/文體的隱喻等。近代中國「戰爭」究竟

自何處來?觀察近代報刊的「戰爭敘事」,顯而易見地中國戰爭主要從「遠方」來。不僅如此,經過譯介、出版的域外戰爭、軍事小說又占據多數。俄國、法國、英國、義國等歐美國家先於中國經歷現代化,創作了相關文學著作。晚清秉持「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立場,大幅譯介域外文學,不只從歐美譯介小說,也自日本譯介小說。此外,日本扮演西方與中國「譯介」的中繼站,許多作品由原文先轉譯為日文,再從日文譯介為中文。日本「明治維新」經驗、「武士道」精神、「尚武精神」遂一一來到中國。「戰爭」凸顯了保家衛國的責任及世代傳承的焦慮,期盼中國「少年化」的欲望,使「成長」與「從軍」畫上等式。時人盼望少年能夠離開家庭、學校與情人,投身戰場。

自日本傳來的「武士道」精神到了中國,加入濃厚「犧牲」、「祈戰死」的色彩,灌輸小說讀者為國犧牲的觀念,甚至成為「宣傳」從軍的「廣告」。小說除卻輸入愛國精神外,硬體軍備設施也是重點之一,於是出現各種飛天入海的戰爭形式與戰爭武器。作家們幻想陸戰、海戰、空戰的景況,勾勒「未來中國」擁有軍艦、大砲甚至生化武器,在「未來之戰」大敗諸國,重新成為「世界」主宰。看似天馬行空、創意十足的小說,卻一再地暴露現實中的無奈,知識分子、報人對國族衰亡的焦慮和擔憂。晚清「救國保種」的焦慮不只影響了男性,女性更處在「改革」的風尖浪口。國家存亡之際,女性是慈愛的母親、是賢慧的妻子、是孝順的女兒,是照料傷兵的看護,還是上場殺敵

的女兵,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易裝」、「變身」。晚清報刊一系列「女軍人」傳記,一方面從內部爬梳中國歷史,挖掘花木蘭、梁紅玉、秦良玉的事蹟,豎立「女軍人」典範;一方面向外援引,從日本、法國譯介女軍的故事、聖女貞德傳記,逐步將女性納入國族需求中。女性「易裝」成「女學生」、「女軍人」雖迎合國家利益,也藉機獲得性別鬆動的契機,浮出歷史表面。清末一連串「宣戰」、「迎戰」聲浪下,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小說《伐林》譯介至中國為《枕戈記》。該小說是彼時鮮見「反思戰爭」的作品,筆觸深刻、敘事細膩。故事運用大量的人物對話,反省戰爭的殘酷無情,征人消耗生命時光,前途茫茫又命在旦夕。縱使,該類型的作品為數不多,卻在晚清戰爭敘

事中留下珍貴的印記,超越同時期文學的高度。最後,《點石齋畫報》首刊報導了「中法戰爭」,其「圖像」顯現了戰亂時代裡被「武化」、被「規訓」的各類身體。畫師憑著中國傳統的繪畫筆法和技巧,繪製戰場上各種扭曲、殘破、血腥的屍身,呈現統一、量化的近代軍隊「群體」。爾後,因中法戰爭而延伸爆發的「甲申政變」,涉及中、日、朝三國勢力爭逐。《點石齋畫報》特別設置「朝鮮亂略」專刊報導事件始末,綜合圖像、文字與歷史紀錄的文體方式,發揮針貶「春秋」之能,展現「繡像小說」之趣,反映近代「文體」、「身體」、「國體」的複雜交錯。本文尋覓諸多晚清小說、圖像,研究其譯介軌跡和敘事樣態,於古/今、東/西、新/舊互涉中成就戰爭敘事典

範,多姿多彩,嶄露新聲。

1913黃金時代套書組(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意猶未盡的黃金時代)

為了解決歌詩達新浪漫號的問題,作者FlorianIllies 這樣論述:

明鏡周刊排行榜第一名,暢銷300,000冊 歐陸讀者年度最愛的一本書 翻譯授權28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荷蘭、挪威、丹麥、俄國、捷克、羅馬尼亞、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巴西…… 《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 一百年前歐洲大都會,巴黎、柏林、慕尼黑、維也納…… 風起雲湧的思想潮流、詭譎多變的政治局勢、山雨欲來的世界大戰, 文學、藝術、音樂連番爆破如夜晚的絢爛煙火, 有勝利的凱旋與失落的惆悵,是高峰也是衰敗, 一切凝結在──繁花錦簇的世紀之夏…… 本書帶你—— 親歷100年前歐陸文化舞台上的冠蓋雲集 眼見卡夫卡、普魯斯特、畢卡索、史特拉文斯基、弗洛依德…… 從暮春到深秋,輪番登場,酬唱一時

與文學、繪畫、音樂、學術、政治的歷史現場同步 重返現代性的開端 弗洛里安‧伊里斯2013年大作《繁華落盡前的黃金時代》,簡直是一幅鮮豔豐富的鑲嵌壁畫,紀錄了一個動人的年代,一個決定二十世紀未來走向的年代。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紛爭動盪,各國政局不安,戰事糾葛,然而,新型態的人類社會卻在戰前早已開花結果。弗洛里安‧伊里斯選擇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並以這個角度出發,全面展現那個年代在各個面向的新生命。在文學、藝術與音樂領域,傳統的架構逐漸瓦解,彷彿沒有明天一般,歐洲各地,從莫斯科、巴黎,到倫敦、柏林與威尼斯,無數的藝術家嶄露頭角,那些作品今日已經成為我們共同的記憶,但在當時,卻要面

對無數的批判,他們不斷掙扎,企圖突破困境。 作者在書中,以其特有的幽默筆觸,透過不同的插曲與軼事,勾勒出那個年代的獨特意義,他按月敘述,以當時歐洲大都會柏林、慕尼黑、維也納、巴黎等地的文化菁英為主軸,紀錄了這段不僅文化歷史學者深感興趣的歷史時刻,也深入一般讀者所熟悉的文化人物背後的脈絡。我們見到湯瑪士‧曼(Thomas mann)、卡夫卡(Franz Kafka)、赫塞(Hermann Hesse)等大作家為愛情與創作題材徬徨;見到畢卡索(Picasso)、柯科斯加(Oskar Kokoschka)等畫家在打破成見,尋求靈感;而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nd)與榮格(C.G.

Jung)則為自己的理論吵得不可開交;那年,希特勒與史達林在維也納的公園碰面。作者不僅以其巧妙的筆觸與架構,讓閱讀這樣一個大時代不落俗套,更能進一步呈現這個時代的氛圍,一個企求美好與卓越的年代,在今日看來仍是令人感動。一百年前的理念,並未因為兩次大戰而飛灰煙滅,反而一如珍寶,彌足珍貴。想像一下,普魯斯特(Proust)正在當時追憶似水年華,里爾克(Rilke)和佛洛伊德飲酒暢談,史特拉文斯基(Strawinsky)在舉行春之祭,在義大利的港口特里斯特(Triest),卡夫卡與喬伊斯(Joyce)正喝著咖啡。那年,希特勒在慕尼黑販售自己平庸的畫作……。 那是開始也是結束,是勝利的喜悅也是失落的惆

悵,糾解難分,全都融入藝術之中。本書喚醒文化史上充滿魔力的關鍵時刻,它是一幅時代的肖像,一整個漫長的19世紀一頭撞上了極端、戰火延燒的20世紀之初;它也是一張365度的全景相片,百花盛開、繁華落盡,生意盎然的現代。 《意猶未盡的黃金時代》 ~寫給藝術的愛情告白~ 這是歷史上最啟迪人心,也最激動人心的時代。黃金時代在繁華落盡前的故事說也說不完,一切圍繞著藝術、文學、創造、愛情、擋不住的情緒。閃耀群星狂奔於柏林、巴黎、維也納、聖彼得堡之間,如此飛揚、激情、不可思議,卻又無比真實。 1913那年,曾經的傳奇與神童疲軟衰敗,現代主義獨領風騷,一群人物用文字、聲音、繪畫、影像領導了革命,改造了世

界。 繼前作《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作者將這本新作的主題定調為「愛情」,用幽默、詼諧、高雅且有寓意的口吻,說出一樁樁充滿驚奇、詩意浪漫、荒唐不羈、天緣巧合的名人軼事,如此不可思議,又無比真實—— 赫曼.赫塞試圖修補婚姻,更想修補壞掉的牙齒;懼怕親暱關係的卡夫卡寫出含情脈脈的情書;性學家赫希菲爾德認為人可以對中間性別懷有無邊無際的想像;普魯斯特和司機私奔;有同性情人的舞蹈天才尼金斯基和女人結婚;化學家威廉斯發明媚比琳睫毛膏,讓姊姊征服了上司……舞台不限於舊世界,也跨海抵達新大陸,從深冬至秋末,羅織出一個時代的盎然生氣與氛圍。 在行軍號角響起前夕,現代主義的烽火熊熊燃燒,傳統邏輯瓦解;《西方的沒落

》還沒到寫完的時候;福特發明輸送帶以生產汽車;太平洋和大西洋在巴拿馬運河匯流;傑克.倫敦的酒喝光了,頭一次清醒過來…… 翻開書頁,一起跨越時空,進入世紀人物的實際生活,從繽紛的生活插曲與心情點滴中體會那黃金時代。

曹乃謙:日常生活的書寫者

為了解決歌詩達新浪漫號的問題,作者李云飛 這樣論述:

曹乃謙寫作以來在中國文壇始終以一種奇異的姿態存在,一方面是對其人與作品的「熱議」,主要因瑞典文學院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議委員馬悅然公開讚譽曹乃謙為「中國頭一流作家」引發而來;另一方面是學院研究的相對「冷遇」。曹乃謙〈佛的孤獨〉於1987年發表,出手即獲好評,然寫作迄今三十年,第一本書《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溫家窯風景》遲至2005年才在台由馬悅然推薦出版,2007年回流大陸出版。「溫家窯」風景關注七十年代雁北農民世界困餓、性苦悶群相,鄉村在他筆下呈現強烈的荒原景象,作家立意明確,無非反映彼時彼地的農民絕境,有無奈、辛酸、荒誕,亦間有溫情。晚近,又通過「九題」系列,書寫一己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末山西大同小城成長經歷,作品中時代喧囂退為次位,深刻樸素平實生活,浮現迥異於前文風,回復瑣碎、溫暖日常及人與人凡俗厚重的感情。至此,「溫家窯」系列與「九題」系列,搭建出城鄉書寫兩套系統,又一體綰合於對日常生活的全景關懷。既寫實又切片,呈現強烈的自然主義色彩,機織庸常人生,扣問生存與活著的意義,印記個人風格。曹乃謙酷愛閱讀,直言深受史坦貝克、海明威、契訶夫、傑克·倫敦等作家影響,可以這麼說,雁北文化和西方文學涵養出獨屬於他的眼光,輔以文字洗煉精簡,及不凡的方言民歌鋪陳能力入書,使他的作品獨具特色,同時亦相對造成研究的難度。本論文第一章緒論、第五章餘論,主要三章架構分述如後:第二章由自然主義論點切

入,分析作品中人物、地域、性格之悲喜離合;第三章究研「溫家窯」為代表的鄉土空間和以「大同」為代表的城市空間異同;第四章從地域文化、方言、民歌、散文化手法等探討曹乃謙的敘事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