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捐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捐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巴觀寫的 愛,從接納自己開始:發現愛,深入關係,到與萬物合一的旅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三版)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內政部內政部25,051,743,67025,051,743,670社會大眾捐款(100%)社會大眾捐款(100%) ... 人基督教基督教法鼓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法鼓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

輔仁大學 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 黃浩然所指導 劉家芸的 從「竹筒歲月」到「一指積善」的募捐模式 ─以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作為個案研究 (2019),提出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捐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募捐關係、慈濟基金會、非營利組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郭承天所指導 鍾倩儀的 中國宗教的全球在地現代化或基督宗教化? - 以台灣和澳門的佛光山和一貫道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全球在地現代化、基督宗教化、佛光山、一貫道、發一崇德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捐款的解答。

最後網站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精簡本)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請見表17.1)表17.1 當代臺灣地區宗教類基金會概況一覽表表17.1 當代臺灣地區宗教類 ... 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法鼓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2001.03.072001.03.07內政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捐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愛,從接納自己開始:發現愛,深入關係,到與萬物合一的旅程

為了解決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捐款的問題,作者巴觀 這樣論述:

  來自巴觀最深刻而直接的教導:   愛自己,是改變你一切關係的黃金鑰匙。   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實際上是反映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   改善與自己的關係,才可能與別人建立起真正良好的關係。   當你看見內在的自己,你就開始接納自己;   當你接納自己,你就會願意愛自己;   當你愛自己,你就知道如何愛他人;   當你愛他人,你們之間就有了關係;   生命,即是一切關係的開始。   關係,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你與父母、伴侶、家人、孩子、朋友相互之間的連結,影響了你生命所有面向的品質。你生活中經驗的喜悅、你的成就、甚至你與神的連結、你意識成長的程度,都依你關係的品質決定。  

 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實際上是反映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改善與自己的關係,才可能與別人建立起真正良好的關係。對自己感到自在,才可能在與別人相處時感到自在。改善與自己的關係,最重要的,就是去接納自己的一切。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許多的恐懼、傷痛和罪惡感。這些負面情緒,使我們在關係中不自覺的去傷害他人,也使我們與他人疏離。因為不喜歡自己黑暗負面的一面,我們不斷想改變自己,使自己更好。然而,這只會在自己內在創造出更多的衝突,使我們更痛苦、更不快樂。巴觀的教導告訴我們:當我們接納自己,願意去看見並經驗內在傷痛時,什麼都不用做,衝突就自然消失,我們身心也怡然自在。接納自己,人際關係自然和諧,我們也會恢

復與所有動物、植物和神的連結,成為一個合一的美好世界。 名人推薦   王慶玲 身心靈輔導工作者暨兩性專欄作家   夏韻芬 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   翁湘淳 棉花田生機園地創辦人/合一基金會董事長   楊克平 美國密西根大學哲學博士   顏德松 中華民國國際宇宙能健康協會理事長   鐘明秋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董事   誠意推薦

從「竹筒歲月」到「一指積善」的募捐模式 ─以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作為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捐款的問題,作者劉家芸 這樣論述:

非營利組織是社會重要的「第三部門」,組織之生存需仰靠穩定的資源,方能確保服務品質、實踐使命。而現今外在快速變遷的環境,內在組織治理與科技應用等,皆考驗非營利組織調整角色與募捐關係發展的應變力。本研究選擇由本土原生而國際化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慈濟基金會,或慈濟)為個案研究。以社會交換理論為主要觀點,自募、捐款者角度切入,從慈濟的「竹筒歲月」募款模式轉變科技募款「一指積善」,試圖分析慈濟募捐模式與核心價值的實踐,希冀提供慈濟及其他宗教型非營利組織發展參考。慈濟超過半世紀以「竹筒歲月」募心募款,從菜市場號召家庭主婦,以「竹筒」為工具,邀約「日存五毛錢」,展開慈善救助。分析「竹筒歲月

」募款模式:一、以人對人為主要互動方式。二、捐款行為融於日常,累積善念之正向心理。三、累積「小錢行大善」,極大化捐款助人行為,極小化影響現實生活。四、募款者投入訪視救助工作,實證為何募款,亦體會自己的有福;將此經驗透過人際傳播,促進組織擴展。五、低門檻,受施者可為布施者,模糊施與受的界線,啟發心靈的富裕。歸納「竹筒歲月」之核心價值:一、以有形化無形,「竹筒歲月」傳遞組織緣起的動人故事與核心價值,不只是有形的竹筒,是對慈濟具有特殊意涵之符號。二、帶動人際互動,促進組織擴張成長。三、募款者親身參與組織慈善工作,為募心募款做見證。四、其核心底蘊,根源於信仰與宗教價值。透過訪談實徵探究「竹筒歲月」以至

科技捐款「一指積善」的募捐模式,獲得以下:一、「人際互動」、「信仰與宗教」、「社會變遷」之構面,對「竹筒歲月」募、捐款者有內外在因素的影響。二、「竹筒歲月」募捐,募款者受人際互動與六個內在因素影響,顯示內在驅動為主要關鍵,亦受到社會變遷的考驗。三、對「竹筒歲月」或「一指積善」募捐模式,受捐款者內在動機影響的為「為做好事與求功德」、「獲得滿足」、「習慣養成」、「信仰與宗教」。四、捐款行為融於日常,習慣入心,在平安時不顯著,災難發生則能在慣性影響下,快速匯集愛心。探究「一指積善」科技募捐模式:一、捐款者受募款者影響小,受外在因素影響較大。二、在「竹筒歲月」未產出,只在「一指積善」募捐模式產出的影響

構面是「社會變遷」、「成本考量」、「人性化」、「過程容易與便捷直接」。透過「一指積善」捐款,相對是捐款者個人之選擇,組織建置之平台就如同募款者。因此本研究獲得,慈濟在邁向一世紀的永續發展上,除保有人對人的「竹筒歲月」募心募款,同時應靈活運用科技,發展滿足年輕捐款者期待,可融入日常之科技化「竹筒歲月」,以人際與科技平台並行之捐款者關係管理系統,以科技捐款,貼近「竹筒歲月」核心價值,接引年輕大眾,永續組織精神。

中國宗教的全球在地現代化或基督宗教化? - 以台灣和澳門的佛光山和一貫道為例

為了解決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捐款的問題,作者鍾倩儀 這樣論述:

因為台灣和澳門自身的地理、政治和主權問題,台灣和澳門的宗教生存環境曾經是對基督宗教相對有利的。一些學者提出了「基督宗教化」的概念,而另外一些學者認為一些佛教團體以基督宗教作為模仿對象,認為中國宗教為了面對基督宗教的挑戰會把其作為他們改革自身的參照物。如果這種想法是成立的,那為何基督宗教並沒有蓬勃發展反而其他的中國宗教在台灣和澳門成為了主流。台灣戒嚴和澳門的12.3事件是基督宗教有利形勢的轉折點,基督宗教無法在台、澳蓬勃發展而基督徒人數一直在總人口占少於百分之十。為了探討中國宗教的成功是基於他們的全球在地化抑或是基督宗教化,本文選取佛光山和一貫道的發一崇德為研究的對象,並聚焦在他們的組織結構、

教義、儀式和傳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