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價值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消費主義價值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班凱樂寫的 中國煙草史 和王俊秀 楊宜音 主編的 2011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當代人的消費文化與存在意識Earthly Absurdity - 機構典藏也說明:於是使當代人,輕易認同媒體所建立的價值觀,進入一個虛 ... 對於消費社會的深入研究,讓我們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活動,以及人的.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大學 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國際貿易學系 鄧為丞所指導 葉宗惟的 消費主義與物質主義對過度消費影響之探討 (2020),提出消費主義價值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過度消費、消費主義、物質主義、衝動性消費、炫耀性消費、超前性消費、可持續消費。

最後網站消費主義文化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何種影響? - 劇多則補充:消費主義對中國生態環境的危害分析及對策思考,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 ... 按照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崇尚過度消費的消費主義價值觀以及由此衍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消費主義價值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煙草史

為了解決消費主義價值觀的問題,作者(美)班凱樂 這樣論述:

本書講述了美洲的煙草從16世紀傳入中國,開始在中國商業種植以來的傳播歷程。從水煙、煙槍、鼻煙、手捲煙到現代機制捲煙工業,是一段非常迷人的大眾消費和全球經濟發展的歷史。作者利用廣泛的材料,如方志、農書、筆記、醫案、遊記、詩歌、晚清以來的報紙、民國小說、香煙廣告等等,生動地講述了煙草文化在中國的形成,以及中國如何融入世界市場。本書榮獲美國歷史學會2011年度費正清東亞研究獎。 班凱樂,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國19世紀的鼠疫》(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等。譯者皇甫秋實,

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史。 致謝/i   導論 全球和跨文化視野下的中國煙草消費/4 跨越帝國晚期—近代歷史分水嶺的延續和 變化/10   第一章 近代早期全球化與中國煙草的起源 (1550—1650年) 煙草傳入明代中國沿海/18 煙草傳入清初東北和蒙東地區/22 水煙傳入西部邊疆/26   第二章 中國捲煙生產、消費和貿易的擴張 (1600—1750年) 煙草作為經濟作物在長江丘陵地帶的傳播/37 在丘陵地帶將煙草作為經濟作物種植/46 區域專業化、煙草種植面積的擴大和人均煙草 消費量的提高/52 煙草長途貿易的結構/54 中

國煙草的種類/54 煙草商人/56 貿易量/57 煙草零售業/58   第三章學會以中國風格吸煙(1644—1750年) 向內滲透和向上滲透的煙草/66 都市世界性精英的煙草消費/68 普羅大眾的煙草消費/77 清代婦女的煙草消費/79 名妓、娼妓和藝妓的煙草消費/80 盛清時期“體面”婦女的吸煙/85 針對婦女的儒家禁煙說教/89   第四章明清醫藥文化中的煙草 將煙草作類比/95 煙草與“溫補”學派/100 大眾化醫學文本中的煙草/106 煙草與不同的身體/108   第五章煙草的時尚消費(1750—1900年) 統治精英的進口鼻煙/117 向下滲透的鼻煙/124 鄉紳的水煙袋/133  

第六章中國捲煙工業的興起(1880—1937年) 中國工業捲煙的起源(1882—1902年)/140 英美煙草公司和中國捲煙市場的擴張 (1902—1937年)/144 中國捲煙公司的縫隙行銷/149 手工捲煙業/153   第七章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煙草消費的社會和空間差異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煙草消費的總體模式/161 上海的大眾捲煙市場/164 上海的社會分層和品牌選擇/171 北京的二元煙草市場/176 北京煙草消費模式的社會分層/180 20世紀30年代河北定縣的煙草消費模式/185   第八章都市的捲煙和鄉村的煙袋民國時期吸煙的文學表達 “現代”捲煙的社會結構/192 上海城市想像中的捲

煙/194 在“老北京”抽煙袋的鄉愁/197 20世紀30年代地方文學中的捲煙和煙袋/203   第九章 新女性、摩登女郎和女性吸煙的式微 (1900—1976年) 進入視野:上海妓女與“新女性”公然吸煙 (1900—1915年)/216 針對女性吸煙的精英批判話語的出現 (1900—1915年)/225 吸煙、東方主義和不守規矩的女性情欲/226 作為“民族毒藥”的煙草/228 世界基督教婦女節制會及其在華禁煙運動/230 民初中國的禁吸捲煙運動/233 捲煙與“摩登女郎”(1927—1937年)/238 作為20世紀政治運動攻擊目標的捲煙和 “摩登女郎”(1934—1976年)/247  

結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煙草(1949—2010年) 發展與趨勢(1949—1976年)/258 發展與趨勢(1978—2010年)/262 對中國當代吸煙相關疾病蔓延的歷史看法/267   注釋/270 參考文獻/311 索引/350 譯後記/368 據說,當美國煙草大王詹姆斯杜克(James Duke, 1865—1925)在1881年獲悉捲煙機的發明時,連忙翻開一本地圖冊,尋找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他告訴公司管理層,擁有4.3億潛在顧客的中國“是我們要去銷售捲煙的地方。”當得知中國人還不吸捲煙時,杜克料想他們可以學。一個世紀以後的今天,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

超過3.5億煙民,確實已經成為機制煙草產品最大的消費國。雖然在創造當前巨大捲煙需求的過程中,杜克的英美煙草公司等跨國企業在20世紀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中國煙草消費的普及可以追溯到“全球化”的現代時期以前。事實上,在杜克設想將美國煙草帶給中國消費者之前的幾個世紀,煙草早已存在於中國。 煙草是一種新大陸的作物,曾在南北美洲長期栽培,最初在16世紀由歐洲船隻運送到東亞,而正是這些船隻創造了新的世界跨洋貿易網路。克里斯多夫哥倫布和他的船員是最早邂逅煙草的歐洲人。在他的第一次航行中,加勒比土著向哥倫布贈送了幹煙葉,但這位航海家恐怕沒有留意到它們。然而,就在幾十年內,居住在伊斯帕尼奧拉的許多西班牙

人已經學會了吸煙。那些參與跨大西洋貿易的人也是較早的吸煙者。煙草最初被認為與美洲印第安人的偶像崇拜密切相關,所以歐洲人接受煙草雖然相當迅速,但也並非一蹴而就。儘管主流的殖民話語仍在譴責使用煙草是魔鬼作祟,但西班牙人無意中吸收了中美洲的信仰和習俗,並最終培養出對印第安煙草的喜好。16世紀70年代情況發生了轉變,幾個西班牙醫生開始讚揚煙草的藥用屬性。歐洲人從16世紀90年代才開始在商業上大量進口煙草,但到那時,伊比利亞水手已經將煙草帶到世界各地的港口,其中包括那些連接東南亞和東亞的港口。到17世紀初,煙草已在菲律賓、爪哇、印度、日本、朝鮮,以及明代和清初中國的一些地區被廣泛種植和消費。新大陸的煙草

傳入東亞大陸後,中國農民就立即開始將之本土化。16世紀下半葉,這種植物首次作為商業作物在華南沿海紮根。 17世紀明清更迭之際(17世紀20年代80年代),在席捲全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動亂中,沿海移民將煙草運送到內地的新區域。到清軍1644年進入北京時,煙草已經在東南沿海、東北、長江三角洲和華北平原的許多地區廣泛種植。四十年後,當清朝終於鞏固了對整個中華帝國的統治時,煙草種植已經擴大至華南和華中的大部分長江丘陵地區,以及西部一些地區。到18世紀50年代,對於許多中國地方社會、甚至對更大範圍的清代政治經濟而言,煙草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商業作物。煙草成為政府的一種財政來源,也為數百萬人提供了生計。煙草被

長途運輸到帝國各地的市場,被男女老少分享。換言之,煙草被中國本土的生產和消費文化完全挪為己用。正如煙草愛好者陳琮在18世紀末所言:“煙草始自邊關,茲則隨處有之,漸成土產”,多少有幾分事實依據本書講述了從大約1550年至今中國煙草消費的社會和文化史,試圖分析在中形塑中國煙草消費的歷史因素,同時促進一種對跨文化視野下中國新興消費的歷史書寫。 本書在提出中心論點的過程中,將兩條緊密相關的主線交織在一起。 第一個主題涉及在近代早期中國與煙草最初邂逅時,以及在我們自己身處的“捲煙世紀”,中國與其他社會廣泛的聯繫和共性。根據最近關於新大陸煙草在全球傳播的研究,我考察了歷史悠久的美洲印第安人吸煙習俗“中

國化”所經歷的極為偶然而不斷變化的歷史過程。歐洲船隻上的煙草運抵東亞沿海後,這種植物並不會像詳述新大陸作物在中國境內傳播的歷史有時暗示的那樣,自然而然地到處傳播。普通人——商人和移民,士兵和水手,詩人和妓女,將煙草的物質文化及其社會意義和用途傳播開來。由於許多地方因素的作用,中國社會將全球性的煙草本土化。他們如何做到這一點,不僅展現了許多明末和盛清的消費者可以企及的眾多新商品;也闡明了一直以來中國適應外國事物、觀念和習俗的方式。 自打中國沿海居民在16世紀首次拿起長煙管,中國人向“邊界之外”的文化借鑒就不會完結。即便在煙草成為一種在全國廣泛種植的“本土”作物以後,新的煙草使用形式仍持續從國外

傳入:中東和印度的水煙、歐美的鼻煙、東南亞的曼達克煙(madak,指與鴉片混合的煙草),以及手工卷制的菲律賓雪茄全都是在煙草在華悠久歷史上的某個時間點輸入的。每一次,中國消費者都熱情地接受這些外國發明,並將之變成自己的。只有在19世紀末,當中國面臨空前的外部威脅時,機制捲煙形式的進口煙草製品才被認為是外國的,總歸不是真正中國的。盡管如此,當時中國城市新興社會階層的許多成員依然熱情地接納了“外國”捲煙。20世紀初,中國消費者已經習慣從國外挪用新的煙草形式,外國煙草公司在他們中間為其產品找到了現成的市場。 第一條考察的線索暗中比較了中國與其他社會關於煙草的歷史經驗,隨著1500年以後全球商業網絡

變得越來越複雜,中國和這些社會的本土消費文化都在經歷類似的轉變,而第二個主題則強調了中國消費模式跨越帝國晚期—現代分水嶺的變化和延續。直到最近,中國的消費文化史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聚焦於晚明和盛清時期繁榮的江南城市化地區的奢侈品消費,另一類考證現代“大眾”消費在民國時期上海的起源。還有一類關注經濟改革在1978年啟動以後,中國城市中消費主義價值觀和行為的復興。這種清晰界定的時間框架有助於對不同時期中國都市消費文化進行特色鮮明的研究。然而,晚明和清代的消費模式和20世紀展現的消費模式之間的關係,尚未得以充分考察,對中國大城市以外居民消費習慣的重大轉變也鮮有研究。 本研究聚焦於不斷變化的消費模

式,以及城鄉居民都普遍使用的一種商品的社會意義,依照數百年來的實際情況分析了中國消費的歷史,而不是根據一條通往以西歐或北美為模型的同質化“消費社會”的理想路徑來進行評價。在西方擴張和融合的敘述中,強調全球協同和相互聯繫,我將中國煙草消費的動態文化置於晚明帝國(1550—1644年)、清初和盛清(1644—1820年)時代,以及晚清民國時期(1880—1949年)的具體背景中。採取這樣長時段的視角,突出了在接下來幾頁中提出的關鍵論點。從16世紀煙草最初傳入,到隨後鼻煙、水煙、卷制雪茄和機制捲煙被納入中國消費習慣,中國本土的煙草消費文化一直在更為廣闊的世界歷史框架內展現。對進口煙草的創造性挪用始於

明末,貫穿於整個清代,並延續到捲煙開始在中國廣泛銷售的20世紀。雖然認識到20世紀中國消費文化規模和範圍的擴張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在1978年以後的幾十年裡,但本研究認為,近四百年的煙草消費史足以表明,中國消費的地方文化不僅是由民國時期的全球資本主義或20世紀70和80年代中國向西方的“開放”造成的。相反,中國當代的“捲煙文化”及其更廣闊的消費文化出現在一個演變的過程中,通過中國人與已經相互聯繫的世界持續而有時中斷的接觸,這一過程在幾百年間斷斷續續地呈現。

消費主義價值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極簡後仍購買 #極簡消費 #極簡生活 #極簡主義 #斷捨離 #怦然心動 #極簡姐姐巧玉

極簡生活|極簡後仍會購買🛒|三大項物品|提升生活品質|聰明消費|理性購物|極簡姐姐巧玉
之前有一部斷捨離與極簡後不再購買的35樣物品的影片
我不是反對消費也沒有反對名牌精品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與價值觀
我的觀念也不會要所有人接受
只要是自己能力所及
不造成影響或負擔的消費是可以被接受的
這次來聊聊有哪些東西是我斷捨離與極簡後仍然會購買的物品😉

時間點標記
00:00 影片開始
00:20 一:服飾
01:34 二:體驗
02:09 三:學習與工具


▪️更多影片
・簡單高效生活:https://ppt.cc/fcDFyx​
・極簡理財系列:https://ppt.cc/fNo7zx​
・極簡生活好物:https://ppt.cc/fpR3Qx​
・極簡居家改造:https://ppt.cc/fxsKkx​

▪️學習更多
跟我一起學習美股價值投資👉🏼https://ppt.cc/fbkjxx
跟我一起了解天賦順流致富👉🏼https://lihi1.com/qU0al

Follow me🙋‍♀️
👉成為高效晨型人 | 巧巧極簡生活提案:https://ppt.cc/fVAtRx
👉Instagram :chiao_talk https://www.instagram.com/chiao_talk/
👉FB粉絲頁:極簡姐姐 巧玉 https://www.facebook.com/Kayo-Lin-105...
👉Business Inquiries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如果影片對你有幫助請記得按讚👍並留言✍🏼告訴我喔💗


🎬推薦影片
極簡生活|極簡後不再購買35樣物品📝|斷捨離清單|極簡主義者不再購買的物品|理性消費|極簡姐姐巧玉
https://youtu.be/bD0Qiodnq-U
衣櫃只有25件衣服的生活長什麼樣子?minimalist style outfit ideas(ENG)|NanaQ
https://youtu.be/dBR2SjhJpRE
你懂買衣服嗎?|買衣服前要想的事|理性購物|末羊子 dontkjoanne
https://youtu.be/U25dlSoCrv0

Q & A
📷相機:DJI OSMO POCKET 口袋雲台相機
💻電腦:2017 MacBook Pro 13吋
🎞剪輯:Adobe Premiere Pro
📱手機:iPhone X
🎵片尾:The Island - tubebackr

消費主義與物質主義對過度消費影響之探討

為了解決消費主義價值觀的問題,作者葉宗惟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消費者過度消費之成因,假設衝動性消費、炫耀性消費和超前性消費對於過度消費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而可持續消費則顯著反向影響過度消費。另外,本研究假設消費主義與物質主義為衝動性消費、炫耀性消費、超前性消費和可持續消費的先導因子。本研究採用匿名式網路問卷調查法,回收網路問卷257份,扣除遺漏值等無效問卷後,得到有效樣本248份,有效樣本率達96%,並以統計軟體SPSS分析樣本。為驗證本研究假設與多因子研究模型是否成立,本研究分別進行簡單迴歸分析與複迴歸分析。簡單迴歸分析結果顯示:消費主義價值觀會正向影響衝動性與炫耀性消費行為;物質主義價值觀會正向影響衝動性、炫耀性與超前性消費行為;而衝動

性、炫耀性與超前性消費行為,會正向影響過度消費程度。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在同時考量消費主義與物質主義價值觀時,原先在簡單迴歸分析中正向顯著的消費主義影響衝動性與炫耀性消費行為之關係,轉變成為不顯著關係,但物質主義正向影響衝動性與炫耀性消費行為的關係,仍呈現顯著,顯示物質主義較消費主義更能影響衝動性與炫耀性的消費行為。而原先在簡單迴歸分析中呈現不顯著的物質主義價值觀對可持續消費行為之關係,在同時考量消費主義與物質主義的複迴歸分析中,則呈現顯著的負向關係;在簡單迴歸分析中炫耀性消費行為正向顯著影響過度消費程度,在複迴歸分析中,則呈現不顯著關係。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產官學界參考。

2011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

為了解決消費主義價值觀的問題,作者王俊秀 楊宜音 主編 這樣論述:

 2010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這一論斷可以看作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解讀,它明確了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明確了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的關系。“幸福”、“尊嚴”、“公正”、“和諧”,這是有別于以往經濟、物質增長的客觀指標,是由廣大人民群眾評價的主觀指標、心理指標。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不丹就提出“國民幸福指數”以取代“國民生產總值”,他們認為政府施政應該以實現幸福為目標,注重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發展,把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置于經濟發展之上。

而今不丹對于“國民幸福指數”的理念和實踐也逐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法國、英國、加拿大、巴西等國都啟動了相應的研究和實踐,國內的相關研究和指標編制工作也已經起步。以上事實說明,社會發展最終將落實到人的發展,社會進步的目標是人的幸福,而社會的建設不能不關心社會的心態。“社會心態”也被寫入剛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疏導,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首先深入研究社會心態。   雖然社會心態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這一概念長期以來並未進入主流社會心理學的領域。如果我們翻看北美和歐

洲社會心理學的教科書,幾乎找不到“社會心態”(Social Mentality)這個詞。但在我國,“社會心態”一詞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頻頻出現在學術界的討論和大眾媒體中。對身處經濟社會體制轉換時期的中國人來說,這一表述早已耳熟能詳。可以說,社會心態是處于劇烈變動的社會所凸顯的一種社會存在形式。在一個劇烈變動的社會?,社會心態既是社會變遷的表達和展示,也是社會建構中一個無法忽視的社會心理資源與條件,是社會群體成員共享的心理現實性和社會現實性。   社會心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對它的分析卻困難重重。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民意、輿論等都是社會心態的表達和表現,並不是社會心態本身。我們可以透

過民諺、牢騷、街談巷議、流言、傳聞、“段子”、網上帖子和博客、手機短信、流行詞匯等了解社會心態;我們也可以透過集會、暴動、騷亂、罷工、上訪等了解社會心態;我們還可以透過消費方式、時尚與流行、人際關系(上下級關系、代際關?、親密關系等)、市場風險承受力、儲蓄、搶購、閱讀偏好、社會信任等了解社會心態。但是,社會心態是滲透到某些看法和意見中的,它表現的不僅是個體的社會心理,而且是某些群體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社會心境狀態。它需要去分析和把握,大多數的情況需要有比較大的時間距離,來供研究者和社會成員“回望”。例如,當我們“回望”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心態,我們可以看到思想解放給人們帶來的欣快和舒暢,也夾雜著猶豫

,以及對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變化的強烈動機、參與意識和效能感,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解放”的社會心態。隨後,伴隨著我國的經濟進步?人們追求財富、權力、地位的動機也更強了,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價值觀對人的影響更加明顯。社會心態的這些性質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有史家治“心態史”,而我們希望看到的社會心態分析卻很少。 如前所述,當我們身處一個大變動的時代,社會心態的研究成果不僅有助于政府從宏觀上對民意進行把握和了解,也與每個社會成員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我們選擇有效的研究途徑,記錄、描述社會心態,在一定程度上解讀和分析社會心態。通過我們的研究,我們嘗試著把這種記錄、描述、解讀和分析細分成三個水平︰�

深層、穩定的社會心態;�具體領?的社會心態;�特殊時期、特殊事件的社會心態。 以年度報告的形式記錄和刻畫社會心態,是2010年的首度嘗試。我們希望不斷積累數據和資料,從粗糙走向精致,從瑣碎走向整合,從初級走向高級。   本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研究中心組織、編輯出版的第一本社會心態的年度報告,書中的內容以社會心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近年來關于社會心態的研究成果為主,也包含了其他研究機構、政府部門、社會研究機構有關社會心態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