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館徵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當代藝術館徵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博克重子寫的 新課綱也強調!讓孩子不只贏在起跑點的「非認知能力」素養教育法 和秋元雄史的 直島誕生:地區再生×企業行銷×藝術實驗,從荒涼小島到藝術聖地的30年全紀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北當代藝術館徵才」懶人包資訊整理 (1) | 蘋果健康咬一口也說明:台北當... 台北當代藝術館工作職缺-104人力銀行【1 個工作機會】咖啡內外場-兼職人員(台北門市)【STAYREAL_銳耳創作股份有限... 工作職缺,及專業求職服務,找更多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東販 和臉譜所出版 。

最後網站台北當代藝術館徵才 - 職涯貼文懶人包則補充:【徵才】台北當代藝術館誠徵展務工讀生- Moca Taipei。 二、 紙本履歷親送至當代館服務台。 三、 電子履歷email至[email protected],需於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當代藝術館徵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課綱也強調!讓孩子不只贏在起跑點的「非認知能力」素養教育法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館徵才的問題,作者博克重子 這樣論述:

你了解新課綱所強調的「核心素養」是什麼嗎? 你知道只注重「學力測驗」是無法讓孩子生存下去的嗎? 全面解析2020年教育改革後父母必須具備的 「制定規則、對話、玩耍、接受孩子與自己、找出喜好」等五大知識   「非認知能力」不同於IQ與考試成績這類能夠數值化的能力,而是問題解決力、靈活性、心靈回復力、自制力、恆毅力、社會性、共感力等等,這些有別於傳統的「學力」、無法數值化的個人素質。   促使「非認知能力」受到矚目的起因,是曾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任職於芝加哥大學的詹姆士.赫克曼(James Heckman)教授所進行的幼兒教育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嬰幼兒時期的早期教育,就算加

強學習層面,也只能短期提高IQ數值,無法長期提高智商。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提升最多的,反而是學習意願、戰勝誘惑的自制力、遇到難題時的耐心與毅力等「非認知能力」。   而教育改革的關鍵就在於「非認知能力」! 本書特色   ◎符合108新課綱核心素養教育宗旨   ◎比IQ更重要!培養出「全美最優秀女高中生」的日籍媽媽親身實踐   ◎透過0~10歲的家庭教育養出堅強又幸福的孩子   作者簡介 博克重子   ICF認證生活教練,藝術顧問。福島縣出身,現定居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在迎接30歲生日之前遠赴英國,就讀位於倫敦的蘇富比藝術學院。取得現代美術史碩士學位後,至南法的語言學校學習法語,在這裡

結識了美籍丈夫。1998年移居美國,產下女兒。   育兒的同時也累積自身的經歷,2004年終於如願開設亞洲當代藝術館,2006年獲選為「華盛頓最美的25人」之一,與歐巴馬前總統(當時為參議院議員)一起登上《華盛頓人》雜誌。   另外,獨生女絲愷在2017年的「全美最優秀女高中生」選拔賽中奪冠,登上多家媒體版面。   目前在全美與日本各地,舉辦有關育兒、職涯規劃、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演講與講座。著作有《最高的教養》(悅知文化)。   個人網站 shigekobork.com   作者經紀人 Appleseed Agency www.appleseed.co.jp   前言

……3   第1章 何謂非認知能力 無法用數字表現、豐富的「個人素質」與「生存能力」……13   第2章 制定規則 提升自立精神與自制力的機制……39 在家裡實踐看看! 計畫表 制定我們家的規則   第3章 對話 親子對話可提升溝通能力……67 1 促進大腦成長的親子對話 2 可提高自我肯定感的對話方式 3 以理性對話提升孩子的自制力 4 培養懂得自我表現的孩子   第4章 玩耍 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的最大機會……121   第5章 接受孩子與自己 為了培養自我肯定感與韌性……143 1 實踐篇:在家培養孩子自我肯定感的12種方法 2 提高父母自身的自我肯定感   第6章 找出「喜好」 熱情能將人

生變得獨一無二……193   結語……218   推薦序 「非認知能力」教育的第一步就是相信孩子   身為日本人的我嫁給了美國老公,並在1998年秋天生下了女兒――絲凱(Skye Bork),當這本書的日文版出版時她就滿20歲了。   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但我也不禁覺得,女兒牙牙學語努力講著日語的幼兒時期,已經是許久以前的事了。   對生長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絲凱而言,她的母語當然就是英語。日常對話也都是使用英語,不過我實在很希望她能學會日語,因此從她出生以後就刻意用日語跟她說話。   可是,電視節目講的是英語,她與爸爸或朋友的對話也都是使用英語,因此日語進步得很慢。她會的詞彙當然

也比同齡的日本孩童還少。因此,我偶爾也會感到焦急或是有些煩躁。   某天,我一如既往地用日語跟女兒對話。當時絲凱大約3歲吧。我問她玩某個遊戲要花多少時間,她想用日語回答卻講不出來,圓圓的臉蛋泛起淡淡的粉紅色,嘴裡支支吾吾。儘管內心有點焦慮,我仍然默默地看著她,結果下一刻她笑咪咪地說:「1個Minute!」   「1個」加上「Minute(分鐘)」。絲凱本來想講「1分鐘」,但她不知道日語的「分鐘」怎麼說,因此以自己知道的日語詞彙「1個(代表『1』)」,結合英語的「Minute(分鐘)」,用這種方式告訴我答案。   從大人的角度來看,或許會覺得這沒什麼了不起。但實際上,這名3歲幼兒可是在短短

幾秒內,動用腦中所有的「知識」與「資訊」,盡最大努力以邏輯來「解決問題」。   而且,對於不知道怎麼講的詞彙,她並非完全使用自己的母語英語,而是遵守當時我與她之間的規定(用日語對話時一定要講日語)來解決問題。我不禁覺得,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與可能性而感到煩躁的自己很丟臉。   除此之外,還曾發生過這種情況。某天我的法國籍女性朋友,帶著跟絲凱同齡的女兒來我家,當時絲凱似乎很想跟那個女孩子一起玩。絲凱先是很有精神地打招呼說:「Hello!」不過,那個女孩子沒有反應,於是絲凱改用日語說:「妳好!」   我與朋友忍不住相視而笑。對絲凱而言,這也是動用所有知識的「問題解決法之一」。如果講英語對方卻聽不

懂的話,就改用其他語言試試看。可惜的是,那個女孩子聽到日語後依然沒有反應,接下來絲凱便執行「問題解決法之二」,嘗試用比手畫腳的方式來溝通,最後兩人終於開開心心地玩了起來。   這同樣是幼兒的日常生活當中,平凡無奇的情境之一吧。然而日後我才明白,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不依靠父母,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堅強的心靈,對這個孩子的一生來說非常重要。此外我還學到一件很要緊的事,就是這種時候父母不要不耐煩,或是為了效率而迅速幫孩子解決問題,應該相信孩子,有耐心地等待。   並不是絲凱比較特別,大多數的孩子原本就具備「自行挑戰、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堅強的心靈」的可能性。能否妥善引導孩子大大發揮這個能力,或是忽

略了剛冒出頭的可能性,讓孩子變成沒有父母就什麼也解決不了、心靈容易受挫的人,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其實,曾經有段時期我覺得「養育孩子很困難」。我沒有自信當一名母親,也曾對女兒說出過分的話。不過,儘管在育兒這條路上跌跌撞撞、步履蹣跚,我依然保持耐心面對女兒,並且在美國遇見了令人驚訝的教育法與傑出的教育者,而我個人也因此有所成長。我在這段過程中注意到的,就是這本書的日文書名《非認知能力》。   當時美國的教育界人士已開始使用這個名詞,這是指不同於「考試成績」與「IQ(智商)」這類能夠數值化的能力、綜合的個人素質。講得更白話一點,這不是看看教科書就能學習養成的能力,而是如「堅強的心靈」、

「想像力」、「溝通能力」、「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行動力」、「恆毅力」、「忍耐力」等等,只能在實際生活中學到的「生存能力」。   能夠以考試成績或IQ等數值表現的能力稱為「認知能力(Cognitive Skill)」,而上述這類基本的個人素質是無法用數值表現的能力,因此稱為「非認知能力(Non-cognitive Skill)」。   幸運的是,日本2020年的教育改革方針指出,將投注心力於發展這種能力,因此未來的教育方法受到多方面的矚目。   最近也有不少教育者指出,日本國力衰退的原因在於,日本的教育「偏重學力」,不重視人文教育。由於這個緣故,日本才會被國際貼上「在先進國家當中很罕

見的、不培養創業家的國家」這個不名譽的標籤。   不過,這股教育改革的風潮,終於吹到我所愛的日本了!   當然,美國也並非全是優點。相信各位都知道,美國的社會問題堆積如山。不過,在建構培養「非認知能力」的系統這點上,美國無疑是領先全球的國家。   1990年代以前的美國就跟現在的日本一樣,盛行「偏重學力」主義。結果導致徵才的企業哀鴻遍野,紛紛抱怨「畢業於明星大學的社會新鮮人,全都是一樣的面孔!講的話也都一樣,簡直就是照本宣科。這個國家難道沒有具備個人特色、充滿個人魅力的年輕人嗎?」、「難道就沒有像史蒂夫‧賈伯斯那樣的奇人嗎?再這樣下去國家就要滅亡了!」。   換句話說,稍早之前美國就發

生過,日本目前面臨到的問題。於是,美國的教育界果斷地捨棄對學力的偏重,轉了個大方向致力於建構培養「非認知能力」的系統。   正好就在這股風潮掀起不久後,我便於華盛頓特區展開了養育絲凱的任務。我將在這本書中,盡量詳細說明家庭如何幫助孩子培養這個能力。   如今養育絲凱的任務差不多要結束了,經營當代藝術館的工作也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年過五十的我目前正在挑戰全然不同的工作。「生活教練」就是我的新頭銜。   日本人或許還不太認識這個職業,不過在美國生活教練是很熱門的工作,知名政治家與當紅音樂人都有自己的「教練」。   在運動界,擁有教練是很正常的對吧?生活教練也是一樣,就算是平凡普通的生活,

也能在他們的協助下每天過得更加幸福且充實。   教練的工作就是提出各種問題,藉此幫助客戶瞭解自己、忠於自己,將自己的心可視化,帶著自信往前邁進。我認為這是一份協助他人規劃人生或職涯、展望「未來」的美好工作。立場就跟陪著馬拉松選手一起跑的跑步教練一樣吧。   從事這份工作時,「非認知能力」同樣是一個重大的關鍵字。教練的工作,大部分是在激發客戶本身的「非認知能力」,在一旁陪著客戶培養這個能力。不光是孩子,任何年齡層的人只要富有「非認知能力」,就能過得非常幸福。反之,無法轉換想法、思維僵化又固執的人,大多沒受過培養「非認知能力」的教育。我也曾經是這樣的人。當時我的「非認知能力」還在發展當中,距離

幸福以及屬於自己的人生十分遙遠。   「非認知能力」也改變了我自己的人生。   我就先從剛在美國育兒那時發生的「震撼的邂逅」講起吧!   震撼的邂逅「這裡真的是學校嗎?」這是我造訪某個地方時,忍不住脫口而出的一句話。當時我去參觀一所初等學校,學生的年紀介於日本的幼稚園生到小學三年級生。在這所學校裡,老師們並不會下達什麼指示,而是讓孩子們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玩耍。不,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並不是隨意地「玩耍」。有的孩子正開心地用手指算數,有的孩子則趴在教室的地上看書,還有孩子正對著疑似老師的大人說明什麼事情。原以為只有這樣而已,沒想到之後全班的學生又聚在一起,坐下來認真思考自己要遵守的規則

,互相表達意見後做出決定。即便是年僅4歲的孩子,也會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每個人坐在自己的課桌前,安靜地聽老師說話――我在日本體驗過的、幼稚園與小學常見的景象,在這裡竟然完全看不到。如同「前言」的介紹,我在女兒的幼兒時期,發現她有一點點「自行挑戰、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想要提升自家孩子的這項能力。本來女兒出生時,我就打從心底這麼期望:「希望這個孩子能夠活出自我。我要把她培養成一個,任何時候都能靠自己開拓人生、擁有堅強心靈的人。」因此,當女兒還是個小嬰兒時我就讓她體驗各種事物。從她還不會說話的時期我就經常對她講話、陪她玩各種玩具、幾乎每天都會帶她出門到公園的草地上走走……女兒到了該上幼稚園的年紀

時,我在華盛頓特區到處奔走,參觀了7間幼稚園與學校。結果,我在其中一間初等學校「波瓦爾學校(Beauvoir, The National Cathedral Elementary School)」,看到了前所未見的景象。這間波瓦爾學校,在孩子4、5歲時就要求他們自己動腦思考,當眾發表自己的意見,並且靠自己解決問題。在培養擁有堅強「心靈」的孩子這項教育方針下,學校尊重孩子的個性,把焦點放在激發自行思考的能力上。這間學校的孩子,無論面對老師還是朋友、無論跟誰交流意見都不會害怕,能夠從容不迫地表達意見,並且認同彼此的存在。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們朝氣勃勃盡情玩耍的模樣。這間學校即使在孩子到了上小學

的年紀以後,依然不使用教科書,也完全不出功課。

直島誕生:地區再生×企業行銷×藝術實驗,從荒涼小島到藝術聖地的30年全紀錄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館徵才的問題,作者秋元雄史 這樣論述:

――――連結人、自然、藝術,直擊被藝術拯救的島嶼、受藝術改變的人們――――   安藤忠雄特別撰文,第一本完整記錄「藝術直島」的專書! 打造文化之島的第一線掌舵者,首度第一手完整回顧直島時光!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最佳參考讀物,見證「直島精神」如何孕育日本當代藝術!   ▍各界讚譽推薦   王文志 ∣ 藝術家(連續4屆瀬戶內國際藝術祭参展) 王志弘 ∣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李玉玲 ∣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博士 李明道 ∣ 藝術家、設計師、策展人、Akibo 李清志 ∣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吳瑪悧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阮慶岳 ∣ 建築師、小說家 林

平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舜龍 ∣ 達達創意執行長暨創意總監 周育如 ∣ 水越設計、都市酵母總管 耿一偉 ∣ 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戲劇顧問 徐莉玲 ∣ 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董事長 詹宏志 ∣ 作家 詹偉雄 ∣ 文化評論人 潘小雪 ∣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謝哲青 ∣ 作家、節目主持人 龔書章 ∣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   ▍「我就像在地面插入樁柱,用孱弱的藝術想創造出無論如何都無法撼動的聖地。」   ■ 高齡化、人口減少、空屋問題,如何發掘場所的意義、形塑社區再生的政策? ■ 從被遺忘的3,000人到每年百萬造訪者,成功的藝術行銷可以複製嗎? ■ 挑戰安藤建築,探索藝術與建

築的對話,創作的偶然與必然在何處交會? ■ 從日常生活中創造,鍛鍊觀看事物的方法,現代藝術還能夠做些什麼?   ▍「現代藝術的挑戰」――直島計畫推手披露最精采而不為人知的開拓紀實!   不只從日本國內,訪客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這座號稱「一生至少想拜訪一次的地方」,位於瀨戶內海上的小島――直島。雖然是人口僅有三千的小小島嶼,卻滿佈著草間彌生、宮島達男、安藤忠雄等傑出藝術家的作品,堪稱「現代藝術的聖地」。   這樣一個放諸全球獨樹一格的地方,是為什麼,又以何種方式打造的呢?   直島誕生的脈絡與其知名度相反,直至今日幾乎無人講述,現在終於由一九九一年起的十五年間,在倍樂生負責直島計畫,開創「家P

roject」、地中美術館等劃時代藝術作品和美術館的推手,依循親身經驗完整說明。這也是擔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十年、現為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館長的秋元雄史,自二〇〇六年離開直島後首度談及直島計畫。   在這個鮮為人知的故事裡,有著處於黑暗之中也從未放棄,不顧一切持續挑戰的一人之姿,苦戰到最後所創造的是,承受無數荒謬,得以超越時代流傳的奇蹟般的藝術作品。   ▍直島的開端   「就如同一流運動員在眾所矚目的奧運舞臺上,締造出世界紀錄的那一瞬間。不單是超越一流選手的個人紀錄,更是開創下一時代,就像是奇蹟般的紀錄。我期盼藝術家在直島創造出那樣的作品。不這麼做,根本不會有人注意到這樣一座小島。」

  直島這座位於日本本州岡山縣與四國香川縣之間的島嶼,如今以現代藝術百花齊放之島聞名,更成為日本數一數二的觀光區。   知悉造訪者絡繹不絕現況的人,大概無法想像當時的直島是多麼僻靜。與其他島嶼同樣苦於人口減少與高齡化的狀況,同時卻瀰漫著讓人毫不懷疑會持續到永遠的閒適、悠然氛圍。   某天,一個意外的契機開啟了直島與現代藝術的緣分。此後,島嶼有了激烈轉變,是足以用「戲劇性」來形容的巨變。   在從前被認為毫無價值的東西中發掘出價值,甚至將其推上最前線創造出新的價值。無論哪裡都未曾存在的美與文化的價值,截然不同於至今為止被奉為圭臬的正統美學意識,正是從直島被創造出來的。所謂「直島價值」,在推進過程

中產生的各種事物亦皆是前所未見、極為獨特的。   那是一段苦不堪言、艱苦奮戰的慘烈歷史,斷無法只以一段佳話來總括。本書作者以參與直島誕生的一員身分,述說那段現在幾乎無人記述的故事的始末。   萬物皆有開端,觀察事物的開端就能窺見其本質。   ▍對本書的讚譽   讀這本書而不到直島遊覽,是一件可惜的事! 到直島遊覽而不讀這本書,更是一件遺憾的事! ――王文志 ∣ 藝術家 (連續4屆瀬戶內國際藝術祭参展) 從一座彷彿被遺忘於時空夾縫的小島,到今日走在當代藝術前緣的「藝術之島」,直島經歷了相當多年的時光。不過,一九九○年代前後的直島究竟是如何慢慢發生轉變,卻少有第一手的觀察資料。秋元雄史先生《直島

誕生》一書,可以說是以身為直島最初推動者之一的身分,翔實且真誠的描述了這段經過。 做為多年的老友,由衷為秋元先生《直島誕生》即將出版中文版感到驕傲。這是一本愛好文化藝術、關懷地方再生的讀者都不容錯過的書。如同秋元先生於書中所述,「普遍性只能源自於獨一無二」,藝術的感動正是身處其中,以各自的方式與時空交會。 ――李玉玲 ∣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博士 翔實也動人的敘事,讓我們款款隨著作者的筆觸,回顧直島奇蹟幻化的點滴過程。也就是見證一座荒蕪的小島,如何在一個平凡企業的介入後,讓現代藝術成為動能主角,所掀起地方再生的革命性驚人成果,並蔚為此刻藝術界必到的朝聖地點。 ――阮慶岳 ∣ 建築師、小說家

  「典範」帶給我們的目的不在於引起追隨,而是創造自覺。直島與瀨戶內藝術祭不是神話與傳奇,而是一群夢想家與有志者並肩努力的共享志業。確實「……我覺得誰也不會注意到這樣一座小島……」,秋元雄史的直島故事,恐怕不只是在塑造一種解決困境的萬靈丹與如何創生延展它的可能性,而是透過藝術的神奇力量讓我們重新認識一個地方。 ――林平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直島,一座謎樣的島嶼,漂浮在神話中誕生日本國的瀨戶內海上,秋元雄史先生以平實流暢的文筆,娓娓道來如何將這一座曾經被拋棄遺忘的污染島,翻轉成今日大家所期待朝聖的藝術聖地,也從字裡行間中深入了解一位有夢想的企業家福武總一郎先生,領導倍樂生團隊,二十餘年來如

何逐步實踐他對藝術能重建價值的堅實理念。這是一本絕對可透過閱讀,將直島的過去套用於現在,又能勾勒未來直島美麗輪廓的絕佳讀本。 ――林舜龍 ∣ 達達創意執行長暨創意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