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 負面影響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都市化 負面影響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鵜飼秀德寫的 孤死世代 和UlfMeyer的 臺灣最有意思的建築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熱門及前瞻研究議題座談會也說明:宅隔離現象的探討以及所產生之影響;. 2) 飛地的都市化相現象探討以及其影響;. 3) 不當的治理與再生產生的門禁社區現. 象之探討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尤其負面. 的影響)。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開始有限公司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班 張原謀、巫奇勳所指導 張家瑋的 紅脈熊蟬若蟲的羽化模式與棲地利用之探討 (2021),提出都市化 負面影響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 邱浩瑋、黃書禮所指導 賴慧純的 都市郊山地區綠基盤對生態系統服務共效益之評估-以台北都會區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郊山地區、都市綠基盤規劃、生態系統服務、共效益、能值評估的重點而找出了 都市化 負面影響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七章結論與建議則補充:導三峽地區朝向良性都市化及產業聚落發展,期能作為新北市非. 都市土地內未登記工廠聚集區域轉型 ... 對環境有負面影響者,其符號為- 有顯著負面影響者,其符號為--.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都市化 負面影響,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孤死世代

為了解決都市化 負面影響的問題,作者鵜飼秀德 這樣論述: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我不想被遺忘……」   這時代怎麼就成了令人徬徨的「孤死世代」?   是每個對死亡漠不關心的人,創造了無葬社會,   而我們如何面對死亡,最終反映了社會如何看待生命!   身處科技、醫學、經濟革新都不斷超出想像,似乎無所不能的時代,   有沒有可能實現不願孤單死去的生命心願?   孤獨死不是單身者的專利。即便有子嗣也不能保證老後生活條件,有配偶者亦可能在喪偶後重新建立一人生活;老後的存款和經濟能力,可能無法維繫生活品質。隨著死亡越趨真實,有人希望死後能被好好安置,考量學術單位會一併祭祀大體老師,便登記同意死後捐贈為大體。   社會條件無以讓人安心面臨老年生活,當

新聞報導孤獨死的狀況總是非常悽慘,屍水穢物滲透進整間屋舍物品的紋理,然而真實現場只有更加駭人;難道生前努力過日子,死後只能成為社會棄如敝屣的孤獨死屍嗎?這股恐懼推動了大體捐贈風潮,大體數量多到學術單位來不及消化,有些大體捐贈數年後才被解剖。大體捐贈原是一種奉獻心意,卻扭曲成了交付後事的途徑。   多數人敬而遠之的無家可歸者,   你不知道他們怎麼生存,更不明白他們如何面臨死亡。   書中以援助無家可歸者的佛教團體「一匙會」為例,作者參與了一匙會每月兩次的例行援助工作,和志工一起煮飯、做飯糰,接著上街分送給無家可歸者。飯糰並非定點發送,堅持「不是請他們來拿」,而是「帶去給他們」,一位位親自送

到身邊,送到他們生活的地方,便可同時獲知他們的其他需求。   一匙會也因為慢慢參與無家可歸者的生活,得知了他們對死亡的看法──如果死後仍然可以和街頭夥伴在一起,身後事會被尊重地安排,竟然提升了某些人對生活的追求力量。這是一匙會在日本的經驗。   當火葬場從未如此不敷使用,   反映著我們願意花多少時間心力好好道別?   隨著新世代的經濟能力與人際網絡改變,開始有人傾向簡化喪葬,並視之為與社會連結的終止──不造成麻煩與節省花費的乾脆作法,成了某些人選擇喪葬形式的首要條件。省略葬禮步驟讓亡者直接湧向火葬場,因為醫院也不足以容納尚未能火化的遺體。如果有親族子嗣安排後事的亡者,或許會被盡力妥善安

置,然而日本也開始出現子嗣在亡者火化後,不知如何接續安排,便將骨灰罈刻意遺忘在電車置物架……   排不到火葬場、不會舉行的慎重葬禮、親族連葬禮都不會聚首討論;死亡尚且淡薄,生而在世時,又能體會到多少支持與陪伴?如此從死亡透出生存世界的不易。   遺骨從土葬轉變到靈骨塔,   現在,更多人想與樹合一,或乾脆消失在汪洋之中。   由於考量無人祭祀、不想造成麻煩或是經濟能力條件,樹葬與海葬成了新興選擇。但是,哪一片海域願意成為海葬地點呢?當地有沒有漁民,會不會影響漁獲銷售?日本當地規定不可在推廣海葬業務時,列出海域地點;然而也有社群主動成為海葬地點,藉由喪葬帶來的人潮,意圖振興沒落的濱海小鎮。

  如果我們可以正面討論死亡,是不是在消除死亡代表的孤獨之餘,還可以翻轉死亡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再迴避死亡,打破禁忌疆界的社群,更有機會找到出口。   其實,死亡也許不這麼可怕,   而是在生命消逝前,有沒有人能在最後真心地陪伴。 本書特色   ‧聚焦死亡與喪葬長年來被忽略的議題。比起選擇何種葬禮,這個時代更迫切的問題是──無力承接死亡!低薪時代爭取足以買房的居住正義、最低工資的漲幅……但是度過了生存還不是最後一關;多數人只規劃到退休金額,但你是否想過,有多少人即將付不出喪葬費。   ‧每一個人的死亡,都是一道社會議題。遷往都市的核心家庭,如何面對久違的老家祖墳;低薪忙碌的子女,

如何面對無人討論的父母身後事;單身、無子嗣或喪偶的男女,如何面對可能的老後孤獨死;靜悄求生的街友,如何面對無從盤算的死後……   ‧從相關產業看見社會如何因應死亡。遺物整理業者,看見生活物件如何連結亡者和遺族的心;禮儀業者,看見如何與珍惜之人共度最後時光;遺體保存業者,看見高齡化的死亡人數逐年攀升,並且都市生活無法讓遺體返回自宅安歇的難處。   作者簡介 鵜飼秀德(Ukai Hidenori)   1974年(昭和49年)6月生於京都市右京區。   自成城大學文藝學系畢業後進入報知新聞社,分發到社會新聞部門。2005年(平成17年),轉職進入日經BP社,先後擔任經濟雜誌《日經商務週

刊》記者等職務。2016年(平成28年)4月起,擔任資訊雜誌《日經休閒》副總編輯,活用曾在社會案件、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領域廣泛採訪的經驗,負責撰寫多篇企劃型報導。近年關注北方領土爭議,三度進入現場採訪。     在此同時,也擁有淨土宗僧侶的身分。1994年(平成6年)起入行淨土宗少僧都養成講座(全3期),1996年(平成8年)於淨土宗傳宗傳戒道場(加行)成滿。現為京都市嵯峨的正覺寺副住持。(譯註:入行、加行、成滿皆為淨土宗用語。)   曾於大學或宗教界舉辦多場演講。現任京都市景觀市民會議委員。   著有《寺院消滅:失落的「地方」與「宗教」》(暫譯,寺院消滅──失われる「地方」と「宗

教」)(2015年,日經BP社出版)。 譯者簡介 伊之文   翻譯生涯邁入第八年,挑戰過的領域包括親子教育、心理勵志、醫療保健、文學小說與童書,覺得自己能譯完《無葬社會》是功德一件。   工作邀約與譯文賜教:[email protected]   噗浪:www.plurk.com/inohumi(譯恐遲遲龜)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章 徬徨的遺體與遺骨 火葬得等上十天的現況 遺體旅館繁榮的時代 增加的大體捐贈與被丟棄的遺骨 超高齡社會所帶來的孤獨死悲劇 「重設」孤獨死現場的人們 第二章 逐漸變遷的喪葬 沒有喪禮的葬儀場 有著一萬具遺骨的都心大樓 浮在日本

海上的散骨島 理想的墓在新潟 集結無數的遺骨做成佛像 「僧侶宅配」讓吃不飽的僧侶動起來 佛具商所看見的「寺院消滅」 第三章 締結緣份的人 預防孤獨死的緣份形式 供養街友的僧侶 在難民營興建圖書館 地域再生與寺院 連結都市與地方寺院 第四章 佛教的存在意義――專訪佐佐木閑 日本佛教特殊的成立過程 為了活在現在者的佛教 作為社會收容處的佛教 以「戒律」精神來檢討現代日本 本質沒變,是型態變了 後記 相關資料 參考文獻 作者序   二○一五年(平成二十七年)五月,我出版了《寺院消滅:失落的「地方」與「宗教」》(暫譯,寺院消滅─失われる「地方」と「宗教」)。在進入本書內容之前,我想先稍微回

顧一下前作。   《寺院消滅》是描寫全國眾多寺院窘境的報導文學。讓寺院能繼續生存下去的環境一年比一年嚴峻,尤其地方都市(編註:指東京、大阪、名古屋以外的都市)更是如此。「離檀」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住持高齡化的同時,也不容易找到繼承人。(譯註:離檀:此處原文為「檀家離れ」。當一個家庭以布施提供特定寺院經濟援助,並且請寺院負責處理該戶的喪事與法事,即成為該寺院的檀家。若解除這種寺檀關係,即為離檀。)   國學院大學副校長石井研士先生指出,現有約七萬七千家寺院,在二○四○年之前,可能會消失三十五%至四十%。同時查看各宗派每隔數年實施一次的「宗勢調查」結果,回答「沒有繼承人」的寺院高達三十至四十%。

  「地域共同體解體」造成了寺院消滅的景況,當人、物和錢都流向都市,「地緣」和「血緣」開始崩壞。日本佛教一直強硬地把「家庭」和「村落」納入墓地經營的一環,從江戶時代持續至今的檀家制度成了寺院經營的基礎;一旦地緣和血緣的連結,因人口過少和高齡化而弱化,就會瓦解這樣的寺檀關係。如今,寺院正一家接一家地消失。   除了佛教界,《寺院消滅》也在各界引起很大的迴響,許多新聞媒體都報導了這個議題。相關業界(喪葬、墓石、佛壇、佛具、僧服等等)對此抱著危機感,認為「一旦寺院消失,自己也無法生存」,因此有許多業者向我諮詢或請我演講。   二○一五年十月,我有幸在東京日比谷的Foreign Press C

enter 舉辦以外國特派員為對象的演講。英國的《衛報》和《經濟學人》雜誌,以及美國的彭博新聞社等海外媒體,都大幅報導了日本寺院的消滅危機。「離開教會」的現象也在歐美基督教社會發生,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繼基督教會之後進入歐美社會,也是原因之一。某位外國記者有點亢奮地問我:「沒想到日本也發生了同樣的現象!日本寺院不是很有錢嗎?」   本書最根本的主題是「多死(大量死)時代到來與喪葬變化」。   在戰後因集體就業而前往大都市的團塊世代(編註:日本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於人口分布曲線圖上顯著突起一塊)及其父執輩,目前正慢慢迎向死期。根據厚生勞動省的《人口動態統計年間推算》,二○一五年的死亡人數約為一三

○萬人,這個數字會在往後二十五年繼續增加,預計在二○三○年就會突破一六○萬人,相當於每年都有一個鹿兒島縣(約一七○萬人)的人口死亡。這簡直就像是一條緩緩流出的巨大冰河,正處於朝向大海崩落的最終階段。   在接納死亡的現場,已經出現各式各樣的﹁前兆現象﹂。   都市裡,火葬場的火化爐已經客滿,等待時間長達七天至十天,甚至有新興的商業服務是幫忙保管無法火葬的遺體。「等待火葬」還算好的,多死社會帶來了「悲哀的臨終」,也就是孤獨死;在地緣和血緣關係稀薄的大都市,許多老人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孤獨死,儘管遺體在死後數天或數週會被附近居民發現,但是卻少了基於血緣或地緣關係的供養形式。二○三○年,這種孤獨死

的預備軍將近有兩千七百萬人。   清理死亡現場的人,即是稱為特殊清掃的民間業者。本書介紹的特殊清掃業者說:「核心家庭化抵達的終點,就是孤獨死。」而「無緣的多死社會」也會讓人跨越身為人的界線,像是有人不知該如何處理父母或親人的遺骨,而把骨灰罈棄置在電車行李架上便離去;被視為失物的遺骨過了保管期間後,就會被放進某處的集合墓,也沒有人前來參拜……   第一章就是要探討這般「都市大量死」的現場。   至於第二章則是描寫接納多死社會的「供養現場(意即寺院)有著什麼樣的變化」。   就像前面那位外國記者想的,我也認為大都市圈的寺院很有錢,應該暫時不會消滅。寺院身為多死社會的收容處,採用「無宗教式永

代供養」這種全新墓地型態的大型納骨堂接連出現,頗受歡迎。(譯註:關於永代供養在本書的定義,請見〈永代供養的起源=沒有檀家的寺院〉一節。)   據說,現在東京都內共有十棟大型納骨堂,每棟可以容納數千具遺骨,透過電腦控制自動搬運遺骨,這樣的場所據估計到了二○二○年將會倍增。來到東京的人撤除了地方菩提寺的墓,把父母和祖先的遺骨移到自己居住的都市。(譯註:「菩提寺」為安置歷代祖先的墓,並為家族舉辦喪禮或法事的佛寺。)   某位東京都內僧侶說過:「我們東京寺院的繁榮,是建立在地方寺院的犧牲上。」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我腦海裡。   這是個寺院吞食寺院的時代。東京寺院吞食地方寺院,而地方上衰退的寺院,則是

由同宗派的有力寺院吸收(兼職)。現在,日本佛教界正處於格差(編註:「格差」意指差異,可能包含背景、經濟能力等因素。)與淘汰之中。   但是,逐漸肥大化的都市寺院,真的能算是安泰嗎?   那些浸透在市場經濟中的寺院,已經離「布施」這種生存手段越來越遠。雖然穩定經營,卻面臨了遠離佛教原始理念的困境。如今市民就是用這種嚴厲目光來看待日本佛教。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則是再次提問:「面臨已經到來的多死社會,寺院和僧侶應有的樣貌為何?」   我把本書取名為《無葬社會》(原文書名)。「葬」這個字有著埋葬往生者並加以供養之意,但是在逐漸都市化的現代社會中,地域、親朋好友與宗教人士認真看待「死亡」並送別

往生者的時代,已經是遙遠的過去了。先是一個人死去,而後死者與生者的「往來」將會消失。   無葬社會的到來對這個社會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要如何改變日本人的態度?這是否會對社會系統造成某種負面影響?我想要透過本書提出並探討這些議題。   我還想在這裡稍微介紹一下我自己。   我出生於京都市內某間淨土宗寺院,大學時期結束取得僧侶資格的修行。然而,光靠寺院的收入無法填飽肚子。我祖父身為前任住持,我父親身為現任住持,他們都有別的工作,在分不清楚是主業還是副業的狀態下,維持寺院的經營;我自己也是有別的工作,現在在出版社擔任記者。   正因為我身為一介僧侶,才能採訪「死亡現場」這麼敏感的主題;但我另

一方面也將記者的職責銘記在心,提醒自己要以冷靜的眼光來談論日本佛教界。   這是我第二本描寫現代社會與寺院之間關係的著作,也是對來往於世俗與宗教世界之間的自己提問。開始意識到死亡的人、活在現在的僧侶、任職於相關業界的人,或是充滿好奇心、想一窺不為人知死亡世界的人,請務必要讀讀這本書。  

紅脈熊蟬若蟲的羽化模式與棲地利用之探討

為了解決都市化 負面影響的問題,作者張家瑋 這樣論述:

摘要 生物面臨著都市化與土地過度開發,所造成的棲地喪失與棲地破碎化正逐漸壓縮著生物的棲息空間。棲地環境的改變對於不同生物的影響不一,為了維護生物多樣性,有必要了解不同生物的棲地需求。棲地環境是影響蟬若蟲存活及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因為若蟲在羽化之前,需要在地底下生活數年。由於若蟲無法進行長距離移動,因此棲地的品質將會影響整個若蟲生長發育甚至死亡率。紅脈熊蟬(Cryptotympana atrata)是臺灣都市中常見的蟬類,會在各種不同大小以及隔離程度的棲地中出現,目前對其若蟲所利用環境、羽化模式及性別比研究甚少。本研究期望透過了解紅脈熊蟬若蟲的羽化模式、棲地需求與利用,以期能更深入探討紅脈

熊蟬在棲地改變時可能會產生的反應。 本研究以臺南市虎山林場為研究樣區,從森林邊緣到內部劃設六條穿越線。在繁殖季時,利用穿越線的樣樹上所收集的蟬蛻及環境資料來探討:(1)紅脈熊蟬的羽化模式包括羽化時總數量變化,雄蟬雌蟬的先後順序及性別比;(2)蟬蛻的空間分布,包括在樹幹上的垂直高度與水平分布(森林邊緣到森林內部的數量變化);以及探討(3)影響蟬體型的因素。結果發現紅脈熊蟬羽化從五月中開始至八月初結束,羽化高峰為五月中至六月初,雄性較雌性先羽化,數量上雄性顯著較多,性別比為 1.3:1(公:母)。若蟲使用的植物偏好大葉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及小葉欖仁(Termi

nalia mantaly),且若蟲的體型在寄主植物為大葉桃花心木時顯著較小。若蟲體型、使用植物的樹徑及羽化密度與蟬的羽化高度無相關性。蟬蛻數量往森林內部有增加的現象,因此推測紅脈熊蟬為森林內部物種。植物樹徑、土壤溫度及土壤濕度與蟬若蟲體型無相關性。根據結果,推測棲地破碎化所導致的森林內部減少可能會對紅脈熊蟬的族群數量跟空間分布造成負面影響。關鍵字: 棲地破碎化、羽化模式、性別比、森林邊緣、空間分布、內部物種

臺灣最有意思的建築物

為了解決都市化 負面影響的問題,作者UlfMeyer 這樣論述:

臺灣──建築和時尚的新起之秀 知名建物與大師設計一次盡收眼底   Σ{建築物╳建築師}=耀眼的臺灣   LV臺北中山旗艦店、紅樓、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路思義教堂、國家體育場、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蘭陽博物館、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北部流行音樂中心、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土地銀行總行、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舞蝶館、臺北市立美術館等   姚仁喜、李祖原、Kerry Hill、林洲民、伊東豐雄、團紀彥、廖偉立、貝聿銘、丹下健三、青木淳、長野宇平治、楊卓成等   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航海途中遇見臺灣,驚奇之餘大讚臺灣是「福爾摩沙」,也就是「美麗之島」。二十一世紀的

建築迷同樣無法抗拒臺灣的魅力,盛讚臺灣的建築是東亞地區的遊客不可錯過的風景。在這個實行共和政體的島國,聳立著國際知名建築師以及本土建築大師的建築鉅作,在國際上大放異彩。   亞洲專家暨建築評論家伍爾夫‧麥耶精心選出的一百四十個現存或興建中的建築,其中多為一九四五年之後落成,呈現臺灣人引以為傲的建築瑰寶。編排上以臺灣的縣市來區分,以照片和文字呈現臺灣賞心悅目的建築。每座建物提供了名稱、座落地點、年份、建築師等資訊,以及建物歷史、風格特色、功用,並扼要闡述建築師的建築理念等。還附上QR Code,是實用且便利的臺灣建築、觀光最佳導覽書。

都市郊山地區綠基盤對生態系統服務共效益之評估-以台北都會區為例

為了解決都市化 負面影響的問題,作者賴慧純 這樣論述:

都市化是全球環境變遷重要主因之一,都市化導致環境壓力增加,讓都市規劃與管理面臨更艱鉅的挑戰。基於都市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綠基盤能夠帶來許多正向效益如碳儲存、減緩逕流、降低土壤流失、增加休閒遊憩,是減輕負面影響和改善都市人類福祉的一種重要方式。台北都會區的綠基盤大多都分佈於郊山地區,所以如何建立完整的郊山地區綠基盤網路系統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如何界定台北都會區都市郊山地區不同的綠基盤規劃所提供的共效益,以及不同的規劃策略所產生的共效益差異,尚需進一步釐清。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台北都會區郊山地區都市綠基盤對生態系統服務共效益之差異。本研究以新店區、八里五股區以及淡水區之郊山地區作為個案地區。首

先運用土地使用圖資、社經資料與政府計畫等來了解各案例地區之綠基盤特性;接著透過專家訪談來界定郊山地區各綠基盤所提供的主要效益與共效益項目,再透過能值評估了解個案地區所需之自然資源以及財貨勞務投入,最後則評估現況與六個綠基盤規劃方案間所產生的能值,進而比較各綠基盤規劃之間的共效益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在郊山地區現況中,新店區對於自然環境之壓力最低,其次為八里五股區,而淡水區對自然環境壓力較高。在能值指標比較下,新店區之環境負荷比最低且與能值投資比最高,八里五股區能值產出比最高,而淡水區能值永續指標最低。而在所有郊山地區規劃方案生態系統服務比中,供給服務以及調節服務數值最高的是淡水區生態農法規劃;文化

服務數值最高的是淡水區市民農園規劃。在能值指標方面,淡水區生態農法規劃能值產出比最高且能值投資比最低;新店區登山遊憩規劃環境負荷比最低且能值永續指標最高。最後在共效益(流量)中,淡水區市民農園規劃方案數值最高;在共效益(存量)中,新店區水土保持規劃方案數值最高。本研究結果可作為土地相關政府部門或綠基盤規劃之參考,期以提升生態系統服務與人類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