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課誦本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金剛經課誦本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峰明本禪師寫的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16K)1版1刷 和崔中慧的 妙筆耕心:楷書心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六合經(彌陀經‧普門品‧金剛經‧藥師經‧八十八佛‧佛門必備課誦本)也說明:六合經目次涵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說阿彌陀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八十八佛洪名寶懺、佛門必備課誦本。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瑞成書局 和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所出版 。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高柏園所指導 曾妙燁的 《圓覺經》修行要義研究 (2021),提出金剛經課誦本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圓覺、如來藏、無明、離幻顯覺。

而第二篇論文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尉遲淦所指導 羅海濤的 從「體、相、用」論中國觀音繪畫 (2020),提出因為有 觀音繪畫、觀音信仰、體相用、佛性、藝術三昧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剛經課誦本的解答。

最後網站流水三昧.pdf則補充:看經不誦經,欲期親炙經中所言金剛般若法性妙樂之覺受,也終究不可得。 ... 句偈』三十二分章】課誦本。 ... 行者每次諷誦本經時的【道法「心路歷程」法軌軌跡】.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剛經課誦本,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16K)1版1刷

為了解決金剛經課誦本的問題,作者中峰明本禪師 這樣論述:

  佛門中的超薦法事,是一種與不同維次空間眾生溝通的方式,三時繫念法事目的在超薦亡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離茫茫業海。然此儀軌所蘊含的精神,更令生者受用,生者若以至誠心讀誦聽講,並發願奉行,必能托質蓮胎,圓滿無上菩提。     「三時」古時的印度把一晝夜分為晝三時、夜三時,由此引申為「晝夜不懈」之意。「繫念」是念念不捨,就是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真正的功夫是心上真正有阿彌陀佛,此謂繫念。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有誦經、有開示、有儀軌,內容均是教導我們求生淨土的心態、方法。

《圓覺經》修行要義研究

為了解決金剛經課誦本的問題,作者曾妙燁 這樣論述:

摘 要因賅果海,果徹因緣,若因地不真,縱累劫精勤,仍無法證得菩提,故「因地」是否「真」,是發菩提心者必須非常重視與面對的問題。《圓覺經》以「圓覺」為核心,直接以「圓覺」為切入修證成佛之關鍵──因地。圓覺又名佛性、法身,整部經可說是以如何「顯覺」──見性,進而以「圓覺」為因地修證成佛為主題,是屬利根者之頓修。然一般眾生因無明煩惱心重,難直接入此修,因此眾生在圓覺法門中,如何去除粗糙無明為起修,進而邁入「顯覺」──見性之頓修?方能以「圓覺」為因地,真正邁向菩提之路,終圓滿證覺,成就佛道,是本文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圓覺經》僅存漢譯本,故本文研究的範圍以漢文本之古籍為主,現代著作為輔助說明。研究

方法以「以佛法研究佛法」為基礎,並採用文獻學與哲學的融合,以詮釋學為主要方法。內容共有六章,概述如下: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之研究動機、方法與範圍、相關文獻及論文架構。第二章《圓覺經》之文獻定位與思想特色:論述關於《圓覺經》真偽之爭,又《圓覺經》屬如來藏系經典,探討如來藏義,及圓覺與如來藏之關係,並探究《圓覺經》經題之意涵,及《圓覺經》之修行特色與價值。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重點:第三章《圓覺經》修行之首要──認知無明:修行的盲點往往不是對佛法義理的不解,而是對自心無明的不認知,雖鑽研義理,卻放任無明,是最大的障礙。又無明的去除直接關係著修證的層次及能否成佛,因此《圓覺經》可說是非常全面性的提到

無明內涵,是獨有之特色,可見其對「無明」的重視,也是行者首要面對的重要問題。第四章《圓覺經》修行之悟入──離幻顯覺:此即所謂「見性」,是《圓覺經》的關鍵修,如何成就「圓覺」為因地?其修行方法及障礙有哪些?第五章《圓覺經》修行之證入──圓覺無礙法門:以圓覺為因地,修證圓覺,以圓覺無礙法門之三種淨觀為主,又以三種淨觀開展出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之漸修漸證法門。最後第六章結論。第三、四、五章,可說是為能更具體掌握整部經的修行要點,將之統籌成三個步驟:從凡夫進顯覺(見性)再進入修證之一貫作業,使更能掌握實踐「如來因地」之修行,並以此因地成就圓滿菩提。本篇以「修行要義研究」為題,希望能藉對《圓覺經》義理的研究

,導入修行的掌握,期更能契入《圓覺經》之經義。

妙筆耕心:楷書心經

為了解決金剛經課誦本的問題,作者崔中慧 這樣論述:

  ◆楷書心經,練字中耕耘心田◆     ‧最受歡迎、跨越宗教的《心經》魅力。   ‧全方位解析《心經》內容及鈔經心法,平安又靜心。   ‧楷書是習字的基礎,新手也可輕鬆入門,寫出安定、寫出禪味。   ‧《心經》全260字的中楷範帖,逐字解析筆法與結構重點。   ‧字練好了,人也會更有自信,漸漸地,鈔經鈔出一片寧靜祥和,面容都更莊嚴呢!   ☆特別收錄:小楷《心經》拉頁,可臨摹、可供佛、可結緣。     很多人覺得自己很忙,沒有時間鈔經,一旦開始鈔經,卻愈鈔愈歡喜,心情更安定、思緒更清晰。   經典文字似乎有種力量,撫平了塵勞,也重燃了繼續前行的動力。     ◎心經的魅力   《心經》僅

260字,卻蘊含了解脫智慧及強大神咒,自古便是流通最廣、最受歡迎的經典,撫慰了無數心靈。它的魅力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的影響力。     ◎鈔經的力量   現代人習慣滑手機和電腦打字,少了透過書寫沉澱的時刻,學習以毛筆寫《心經》,從鈔經前準備經書、用具開始,就能收攝心志。身心放鬆後,全神貫注於經文與紙筆間,能使人寧靜安詳、身心專注淡定,產生強大的心念力量。     ◎「觀字在」中「觀自在」   練字其實就是鍊心,從第一筆到最後一筆,筆筆有始有終,寫出穩定與擔當。運筆、調順筆鋒與紙墨之間,每一個細節都像打太極般,有其自然呼吸節奏,心手紙筆在專一的書寫過程中,慢慢合而為一。     ◎祈願與祝福

  鈔經完成可祝福迴向,不只將功德迴向給親人和自己,更能為一切眾生祈福。當世界封閉的時候,面對世界災難與巨變的時候,當親友遭受病苦之時,都能懷抱著對無量眾生的祝福,靜下心來祈願鈔經。     本書作者崔中慧老師,為英國倫敦大學中國藝術史碩士、香港大學佛學博士,   課餘教授書法鈔經超過二十年,首度出版多年來鈔經課程之精華。

從「體、相、用」論中國觀音繪畫

為了解決金剛經課誦本的問題,作者羅海濤 這樣論述:

研究中國觀音繪畫必先了解其核心要素:觀音繪畫之目的,不是為了賞心悅目,而在於成佛的任務;觀音繪畫之內容,不只表現觀音形象,而是其悲智雙運的佛法內涵;觀音繪畫之創作,不僅要求熟練掌握藝術技法,更要求佛法之解行並重,以觀音與我不二的精神融入創作,以藝術的方便自利利他,成就佛道。這些方面都需要佛法的融入,如何了解和學習佛法,以及深入認識觀音繪畫的成佛任務,也就成為了研究觀音繪畫的必須與關鍵。但只從「體用」去理解是不夠的,如果沒有「相」的一面,那麼「體」就缺乏呈現的內容,「用」就缺乏展示的效果。因此從「體、相、用」合一的角度,以佛理探討(理體)、資料分析(事相)、實踐啟發(應用)的研究方式,來探討觀

音精神(體)、歷代的觀音繪畫(相)、和成佛的可能(用):首先,在中國本土文化、印度佛教、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領域,討論「體、相、用」的歷史演變和思想意涵;然後,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四個發展階段,討論歷代觀音繪畫的題材與風格演變;最後,在藝術實踐的角度,來探討觀音繪畫的藝術表現(相)、藝道本體(體)、藝術創作(用)。對佛法的研究,除了文獻的基本詮釋,更多是佛法對人生和藝術之價值的詮釋;而對觀音繪畫的研究,除了參考歷史文獻及學界成果進行脈絡整理,更在「體、相、用」的角度輔以歷代觀音圖像開展美學理論和藝術生命實踐的詮釋。觀音繪畫屬於「相」的範疇,是普度眾生的一種藝術化現。觀音菩薩證入佛智

,體性恆寂,行「身、語、心」三化業為度生之「相、用」,體現在三方面:「身」,能現圖畫中莊嚴身相;「語」,借助繪畫方便說法;「心」,指歸自性之繪畫心法。繪畫是一種視覺「語言」,借藝術家之手、筆墨圖紙,觀音菩薩展現各種莊嚴慈悲的化身於世人眼前,這種圖畫之「相」,是一種方便善巧的「語業」。觀音繪畫以「畫之相」明「心之體」。佛法中的「體、相、用」圓融地闡述了以揭示「佛性」為究竟的觀音繪畫,以「事」入「理」,以「理」明「事」,從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最後都歸於事事無礙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