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醮好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鑑醮好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秀華寫的 天地: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元明清近代篇 和潘樵的 台灣尋櫟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論文也說明:社區還曾經一度拿下內政部全國社區評鑑的第一名榮譽,成績斐然,獲得不少掌. 聲與關注。 ... 勞自攬,我們會分給鄉公所一起做,這樣有好處啊,首先經費撥由公.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雄獅美術 和博客思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劉祥光所指導 姚政志的 宋代東嶽信仰研究 (2016),提出鑑醮好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東嶽、泰山、岱宗、封禪、社會、信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蔡彥仁所指導 趙建智的 末世的況味:臺灣民間教派素食文化之探索 (2009),提出因為有 宗教、末世、禁忌、潔淨儀式、素食、清口、民間教派、一貫道、彌勒大道的重點而找出了 鑑醮好處的解答。

最後網站26161-0.txt - Project Gutenberg則補充:可有甚麼好處?”那人道:“你看爺說的是甚麼話!若是沒有好處,拿三四十個錢,放著極好有名色的貓兒不買,卻拿著二三百兩銀子買他?這貓逼鼠是不必說的,但有這貓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鑑醮好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天地: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元明清近代篇

為了解決鑑醮好處的問題,作者李秀華 這樣論述:

  「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哲學藝術家熊秉明曾這麼說。   欣賞歷代名帖,在文本上能引人深入體會華夏民族千年的文學、哲學與史學之深刻內涵,在藝術形式上,能使人暢遊書家所處時代之美學觀,及其追求的人生境界與藝術創新的理想美。   書法筆墨線條的瞬間萬幻,是中華文化中引人入勝之處。我們何其有幸,生長在這對固有文化保存甚豐的臺灣,尤其是可以便利地走讀故宮法書的浩瀚之美。   為使讀者自在遊走於名作的古文意涵,以及欣賞不同字體的形式美,雄獅美術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李秀華教授撰寫《絕色──故宮法書精粹導讀:晉唐篇》、《醉白─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宋代篇》、《天地─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元明清近代

篇》三書,共十七件書法精品導讀。   本書《天地—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元明清近代篇》內容有:   一、清雅脫俗,風神散逸  趙孟頫《趵突泉詩》   《趵突泉詩》為存世趙書墨跡中罕見的大字作品,筆墨揉合魏晉之蕭散縱逸與唐之精謹,並流露出文人閑逸灑脫之氣質。趙氏延續二王正統書史地位,吸引元末明清無數的追隨者。   二、道士醮詞,雖禮而野  張雨《登南峰絕頂》詩   張雨一生為儒、道生涯所交織,其濃郁的道士情性,使其書風特色著重於「意」的揮灑。其《登南峰絕頂》詩作,氣勢豪邁,引人登頂而心境昂仰,充滿生命力。   三、狂怪不經・步履自高  楊維禎《晚節堂詩》   在元代之後盛行的復古書風中,楊維

禎的書法為明代開啓了另一種表現主義的美學思維。《晚節堂詩》有其個人「鐵崖」體的崢嶸傲骨,書風不拘於法度,反映亂世名士的生命狀態 。   四、八面觀音、色相俱足  文徵明《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文本為歐陽脩所作,在文徵明的書寫下,法度嚴謹,骨肉停勻,將小楷發揮到溫純精絕之境,並成為書史上美麗的書文合璧。   五、天真平淡,教外別傳  董其昌《杜律冊》   董其昌以「抄帖」取眾家之法,而成自家法之境界,為史上第一人。其《杜律冊》通篇疏空,氣勢流宕,以白大於墨的視覺效果,流露出個人風格中特有的禪意。   六、書窮蝌蚪,筆競龍蛇  王鐸《書詩》卷   王鐸因貳臣身分,書法地位於清初遭到冷落

,直到近代才再度受到推崇。其《書詩》作品,完美體現高古與雄强的審美特徵,是為兼具古典法度與浪漫恣肆的連綿狂草。   七、膽敢獨造,莽率天真  齊白石《篆書五言聯》   齊白石的《篆書五言聯》一作,具秦漢古風,亦具現代人入古出新的自然風貌,文字充滿畫意,是他衰年變法後的代表作品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莫家良於本書的推薦序文中提到這三本書的特色:   「其一,對書家的介紹,深入淺出,既道出書家生平、思想,亦兼及其交友圈及與其相關的歷史事實,由此將書家置於特定的歷史時空之中,有利讀者「走進」書家的世界。   其二,對書風的介紹,以細膩的手法分析,並逐字選出,甚至將個別筆畫或部位圈出

,以說明用筆、結體,以至章法的特點。這種方法參用了西方的風格分析法,好處是具體而清晰,能讓讀者容易明白風格形成的特點,避免一般「印象式」描述只能意會的局限。   其三,對於書蹟的內容,不僅提供釋文,更在內文加以分析,其中對具有文學價值之作,分析尤其詳盡。書法藝術本常與文學密不可分,故觀賞書法,往往需要細讀文字內容,否則難以領略作品的真正意義。   其四,有關書蹟的流傳過程,亦是作者的關注所在,故不僅論述歷代收藏經過,亦包括重要題跋及藏家印鑑,更利用圖片將題跋及印章刊出及加以釋文,以方便讀者可以對與書法史有依存關係的鑑藏史,作進一步的認識。   除此之外,此三書的圖片處理亦甚為突出。縱觀三

書所用的圖片,已超出一般所謂圖文並茂的做法,不只是作為內文的附圖,其豐富與細緻的呈現方法,實有著獨立的閱讀價值。   首先,屬於焦點的十七件故宮法書,即使是長卷,亦全件刊出,甚至包括題跋,令人一目了然,而局部放大的精選圖片,更令人賞心悅目。   其次,除了這些焦點法書外,三書亦加插了甚多相關圖片,包括書法及繪畫。這些附圖於配合內文之餘,亦有助讀者增加觀賞作品的深度與廣度。   而更為突出之處,是插圖皆配以詳細釋文,這些釋文包括本幅、題跋、印章,此是同類出版所罕見的做法。從閱讀的角度看,釋文實有其必要性,否則難窺全豹。   此外,值得再次指出的是,部分重要鑑藏印章於圖片中特別標出,並提供

了釋文及藏家資料,此是三書配圖中一個異常亮麗之處。」  

宋代東嶽信仰研究

為了解決鑑醮好處的問題,作者姚政志 這樣論述:

東嶽信仰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新時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爾後,歷朝歷代,泰山作為國家祭祀重要的對象而備受尊崇。然而,作為民間祠祭的對象而大行其道,還是要等到宋代以後。 促使東嶽信仰在民間社會傳播開來的因素之一是宋真宗封禪。封禪思想大約形成於戰國時代末期,乃一結合天命思想和神仙信仰的宗教觀念,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經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而至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西漢中期,新掌朝政的儒家官員進行祭祀禮制改革,盡去其中方士的因素與不合儒家禮儀觀念的部分,封禪才成為郊祀之外,另一個象徵天命所歸、君權神授的祭祀禮儀。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舉行封禪典禮是為了平復締結澶淵之盟後的鬱悶情緒。澶

淵之盟簽訂之後,宋遼之間形成「天有二日」的政治格局,真宗早已厭戰,對於好不容易締造的和平氣氛欣喜不已。王欽若素與主戰的宰相寇準心有嫌隙,向真宗譏此條約是「城下之盟」。聽聞此翻言論而悶悶不樂的真宗不願意再向遼國開戰,於是在王欽若的慫恿下,選擇舉行象徵「大功業」的封禪大典作為恢復名譽的手段。真宗在籌備封禪典禮期間,不只和王欽若等人互通聲氣,製造符合封禪「正當性」的輿論和祥瑞,親自安排主要人事以確保事前工作順利進行,還親自參與封禪儀式的調整和修訂。 經過封禪大典的洗禮,真宗似乎瞭解到「神道設教」好處,除了繼續製造天書、聖祖降臨等各種象徵天命的瑞應之外,還到汾陰祭祀后土。為了安置天書、崇

祀聖祖,真宗下令全國建置專門的道觀,起用道士管理。道教一時之間宛若國教,不少道教的理念被融入國家祭祀禮儀中。 封禪不只在國家祭祀方面產生影響而已,也開啟日後宋朝民間祠祀管理政策的先河。景德三年(1006)十二月,為了向皇室祖先報告宋遼之間締結盟書,真宗準備親自到西京朝陵祭告。按禮,皇帝車駕行幸,行經州縣的長官必須向當地名山大川、歷代帝王、名臣的祠廟、陵墓行告祭之禮。為避免宣稱列在祀典的祠祀有出於偽俗的情形,朝廷命禮官檢校其事實。封禪行經的路線更長,所過州縣更多,需要祭祀的祠廟數量也更龐大。為了過濾出合於祀典要求的祠祀,利用編修全國《圖經》的機會,優先檢視封禪車駕行經州縣之祠祀的立

祠事實。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底封禪典禮結束,十二月十八日,真宗下了「應天下宮觀、陵廟有名在地志、功及生民者,並加崇飾」的詔書,向諸神表示報謝之意。「名在地志」者,應該是指利用這次重編《圖經》的機會,清查祠廟立祀事實的結果為依據。 封禪帶來最大的影響,還是在促成民間東嶽信仰的興起。真宗封禪之後,在泰山上大興土木,重建岱廟、天貺殿、會真宮、青帝觀、碧霞靈應宮、天書觀、三靈侯廟、靈派侯廟等祠宇,增添了泰山宗教聖地的色彩。而所有封禪期間曾經祭祀過或顯靈過的東嶽諸神亦被晉號加封。車駕回程途中,又晉封河瀆公爵、三水府神王號。雖然封賜的對象仍限於嶽瀆諸神,卻一改此前宋朝封神政策不彰的印象。

宋代以後東嶽祠祀遍布全國,也被認為和宋真宗封禪有關。封禪之後,民間吹起一股赴泰山岱廟朝聖的風潮。然而某些地方因為距地懸遠,難以躬介祇事。為順應民情,大中祥符三年,朝廷下詔,允許州縣自立廟宇。此風一開,東嶽廟迅速在全國傳播開來。到了仁宗慶曆年間已經,已經達到「一郡一縣」各有祠廟,「齊民咸得通祀」的規模。 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周圍既然建了廟宇,不只信徒可以不必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由地前往朝拜,信仰觀也容易因此產生質變。 如果說皇帝登泰山、朝岱廟是出於對自身統治的正當性和合法性的追求,那麼,民間的東嶽信仰觀,主要是以對於死後命運的關懷來呈現。宋人的東嶽信仰觀乃自早

期泰山府君的信仰脫胎而來。自古以來,山嶽就被視為鬼神的群聚之地,泰山也不例外。戰國時代末期,陰陽五行學說興起,泰山處於東方的位置,故又被當作生命的起點與終點的象徵。又秦漢之際,燕齊之地神仙信仰風行。由於泰山山頂被認為是神仙的所居,人死後的靈魂只好往泰山旁的小山移去。種種因素的結合,促成泰山府君信仰的產生。於是泰山府君便成為中國本土冥界觀的代表。 宋人的東嶽信仰觀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來說明,其一是對東嶽神本身及其家族的想像,其一是對職司東嶽冥府的官僚群的想像,其一是對東嶽職司的想像。其中既有承自前代的成分,亦有到了宋代才新出現的內容。 注定生死與富貴禍福是自泰山府君信仰形

成以來就一直存在的主題。宋人運用「積陰德」的觀念,在此之上增添新成分。宋人相信,陰德可以左右一個人的生死和富貴。其中,祖上積德最能庇蔭子孫,其次才是自己積德。若是積德行善,在東嶽冥司的審判中就可以得到一些好處。然而若做了有虧陰德的事,即使當事人從祖上累積來的陰得中得到了仕祿和富貴,東嶽冥司仍會根據當事者所做惡事的嚴重程度給予懲罰。 療疾治病亦由注定生死這一信仰觀衍生而來。早期,信徒會利用東嶽主人生死的觀念,為生病的自己或親人祈求延命。到了宋代,由於社會上存在不少利用法術提供服務的僧道、法師的緣故,透過他們施法,藉嶽神神威療疾,成為東嶽信仰的新型態。而決定瘟疫之行與不行亦可以當作此

一東嶽信仰觀的衍生形態。 泰山府君另一信仰的主題是決解鬼魂去處的問題。在此之上,宋人又衍生出治鬼除祟的新信仰內容。宋人以為鬼魂逗留人間,往往是因為對人間事還有留戀或沉冤未雪的緣故,因此,生活的週遭充滿了鬼。一般人很難辨識在自己身邊的是人還是鬼,故能和平共處。一旦鬼的身分曝光,就必須設法讓他們回到自己的歸所去。宋人通常採取兩種方式解決人鬼衝突的問題。一是在明知對方為鬼的情況下,親自禱於嶽祠,訴明原委,祈請東嶽冥司收治身邊無理取鬧的鬼魂。一是不知對方是厲鬼或魔邪之物的情況下,藉僧道、法師的力量,訴諸嶽帝的神威,將為祟之物收治。 公正的審判亦是泰山府君信仰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泰山府君信仰形成之初,人們便以人間官衙的印象想像泰山冥府的組織。宋人在此觀念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宋人相信東嶽冥司裡的官僚和人世間一樣,由來自全國各地擁有功名的人擔任。派職過程也和人間官僚的任命制度如出一轍。由他們出任冥界的官員是出自上帝的意思,泰山府君只能在取得上帝發給的任命文牒之後,才能差卒去迎接新任的冥官。其職務期限和人間相同,三年一輪,且接到派令的人通常沒有拒絕的餘地。 被選至東嶽冥司當官的人,往往擁有行為操守良好、為官處事公正嚴明的特質。基於這一點,宋人相信,凡是在人間的官司中得不到理直,或是含冤而死者,禱於嶽廟訴冤,或死後到冥司告狀,都能讓加害者得到應得的報應。另外,

冤死入冥告狀者,東嶽冥司會發給勾攝仇家魂魄的牒文,允許他們回到陽間親自把加害者帶回冥府對質、受審。唯其在陽間停留的時間有限制,也必須遵守東嶽冥司的法禁,接受城隍城、土地神等管理鬼怪的地祇節制,不能任意妄為。這一點反映出人們即使希望含冤而死者的冤屈得以昭雪,加害者能為他所做的壞事付出代價。但是,人鬼殊途,放任他們逗留人間仍然可能帶來不必要的困擾。此信仰觀反映出東嶽信仰扮演著正義和不公兩種力量的平衡桿,也呈現出中國冥界系統的複雜性。 宋真宗封東嶽「天齊仁聖帝」號,也使得宋人對東嶽冥司官僚組成形式的想像產生變化。泰山府君信仰形成初期,東嶽冥司的組成分子中,唯有泰山府君一職由嶽神擔任,不

從人間選出。到了宋朝,泰山府君一職由人間選出的故事開始出現。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嶽神晉封帝號,已不再適合裁判斷案的緣故,於是泰山府君的角色被從嶽神中分離出來,成為兩個不同的神。此概念催生出崔府君的信仰。 在明清時代的文獻中,崔府君被當作東嶽大帝手下的首席判官,又名「泰山府君」,不少地方的東嶽廟以之配食。崔府君信仰起自唐代的磁州滏陽縣,其原型來自〈唐太宗入冥記〉裡的冥界判官崔子玉。大概是因為「冥界判官」的角色設定,後人才將之依附在東嶽信仰之下。 宋初,崔府君信仰已在國家祀典之列,爾後,歷經仁宗、神宗、哲宗到徽宗四朝,屢獲佳號褒崇。就在磁州崔府君的封號益加尊崇、在祀典中

的地位益加重要之際,關於其出身、形象之事也開始受到注意。〈唐太宗入冥記〉中的崔子玉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不守官箴、收受賄賂且威脅唐太宗,勒索官位。這樣的角色設定既不符列入祀典的原則,也不合乎賜給封號的標準。在朝廷的立場上,考量「祖宗之法」的重要性,輕去其在國家祀典中的地位並不可為;在地方有力人士的立場上,若要為崔府君申請等級更高的封號,必須「創造」更多有益國家和百姓的「功德」,才能說服查核神祇事蹟的官員,順利取得封號。職是之故,重造崔府君的形象,重寫他的傳記便成為可取的手段。在此考量下,崔府君被塑造成一個生前勤政愛民,死後被人立祠紀念的角色。而為了強化這個角色設定的可信度,潞州長子縣的崔元靖信仰和

衛州衛縣的崔瑗信仰也被磁州崔府君吸收,「替補」了磁州崔府君信仰中不符合祀典和封爵標準的成分。元代崔府君傳記中的各種要素,也大概於北宋末期已經形成。 在金、元兩朝的支持下,崔府君信仰很快地發展成華北地區的區域性祠祀。江南地區則在宋室南遷後才出現獨立奉祠崔府君廟的祠廟和宮觀。這個時期,華北和江南地區崔府君信仰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態。參與華北崔府君廟的建立和修繕者多是州縣長官以及地方的父老大族,其信仰內容帶有一般土俗信仰的性質,克服水旱疾疫、禳災賜福,無所不包。江南地區最大的崔府君信仰中心——臨安顯應觀則是由南宋朝廷全力支持,其主要的信仰者是南遷的北方移民。 崔府君信仰擴張

的過程中,道教扮演的角色亦不容忽視。南宋以後,至少有四種用於薦福、祓罪、度亡的醮儀手冊置崔府君於祈請的神譜內。編輯這些醮儀的道士與其所屬的派別亦皆屬於南方的道教。此現象一方面說明崔府君的名氣更勝以往,一方面也說明即使祠祀崔府君的獨立祠廟在江南地方並不發達,透過這些齋醮儀式,崔府君職司幽府的信仰內容也已經被推廣到了南方。 祠賽社會是宋代東嶽信仰的特點之一。華北泰山岱廟、蘇州常熟縣福山東嶽廟、臨安吳山東嶽廟,以及淮南高郵縣的東嶽廟都是當時著名的東嶽信仰中心,嶽神誕日的「社會」活動規模浩大,吸引各地人士參加。 祠賽社會,即「社會」,又稱「社火」,由各種向嶽帝致禮的「社」、

「會」團體組成。這類東嶽信仰組織,在南方和華北有很大的差異。南方祠賽社會活動由經營同一種行業或買賣的行會、嗜好性社團、娛樂性團體、演藝性社團提供者較多,商業性、娛樂性的氣味較濃厚。唯悔罪救贖是民間東嶽信仰的特質,故其中仍可見到「重囚枷鎖社」、「錢燔社」之類的宗教性團體。在華北進獻嶽帝的社會活動中雖然亦有由經營同一種行業,或基於共同的信仰結合而成的社團參與其中,但是,一般說起來,以最低層行政組織中的「社」的成員集結而成,共同支援當地東嶽信仰活動的成分比較大,傳統「村社」的性質較為突出。 東嶽祠賽社會引起的問題中有兩點較受官方注意,其一是輿服僭禮之憂,其一是兵器害政之擾。對於前者,官

方擔心的不是嶽帝神像本身被披上不符合爵號等級的服飾或使用踰越禮制的儀杖。官方所憂心的是獻祭給嶽帝的「真物」帶給人們心理上的影響,激起挑戰統治秩序的野心。對於後者,由於祠賽社會之際,有不少「游手」、「不逞之徒」參與其中,各個社團之間常有互相爭勝之舉,真槍實刀可能在「鬥社」的過程中,因為口角衝突而被拿來當成逞兇鬥狠的工具。其輕者危害社會治安,其重者則可能與輿服僭禮的弊害結合在一起,威脅政權。

台灣尋櫟記

為了解決鑑醮好處的問題,作者潘樵 這樣論述:

  一本結合人文及旅行的生態創作,值得您細細品讀!   《臺灣尋櫟記》宛若台灣殼斗科植物的尋寶地圖,透過殼斗科植物的專業知識,以輕快簡約的文字,幻化出我們熟悉的自然生活之美。近年來生態旅遊與鄉村旅遊活動盛行,週休假日進行自然生態觀察,儼然成為最顯熱的行程。透過周遭熟悉的物種,學習各種堅果櫟實的生態環境,是引領自然愛好者入門的關鍵。   在《臺灣尋櫟記》中,潘樵老師生花妙筆,精彩生動的描繪他「尋櫟」 生活故事之外,更提供了台灣殼斗科植物群實的地理分布與生態環境介紹,使讀者悠遊其中進而體會多采多姿的堅果櫟實世界。 作者簡介 潘樵   ●潘樵本名潘祈賢,目前服務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文學、藝術、旅

行與生態觀察是生活中最主要的興趣。   ●曾出版〈埔里祈安清醮一百年〉〈鄉情書寫〉〈山城埔里步道〉〈感動來自土地〉〈鄉下老師閒賢沒事〉〈水沙連紅茶〉(蛙現台灣)等近五十本書,曾任埔里鎮立圖書館第一屆駐館文學家及南投縣文化局文藝創作班指導老師。   ●曾舉辦〈廟寺埔里〉〈世間有情〉〈文史與水墨的對話〉〈親近台灣〉及〈尋找清涼〉等十幾場藝術個展,並出版水墨畫冊〈美麗與鄉愁〉一書。   ●個人的網頁  潘樵的文藝旅行 art.pulinet.com.tw/panchiau/index.asp?struID=0&cid=8  潘樵的部落格 tw.myblog.yahoo.com/pan369p

an369/

末世的況味:臺灣民間教派素食文化之探索

為了解決鑑醮好處的問題,作者趙建智 這樣論述:

民國以來,源出大陸而在臺灣流傳甚廣的一貫道、彌勒大道與天道等民間教派,以高比例且嚴格的素食主義著稱,且對於當代臺灣社會素食風氣之發展影響甚鉅。本研究旨在探究上揭臺灣民間教派素食文化現象的本質與成因,理解何以素食在臺灣民間教派有此神聖而重要的地位,以及此類宗教素食型態相對於華人世界各種宗教素食型態的普遍性與獨特性,並透過探討臺灣民間教派的發展歷程與宗教特徵,發掘此一現象所蘊含的宗教意涵。 本研究歸納華人宗教性素食文化為「代償型」、「時空型」、「身分型」與「回歸型」等四種型態。代償型是以犧牲個人的肉食福利為代價,藉以渡脫困厄或實現各種願望;時空型則是藉由飲食禁忌區隔聖俗時空的常見儀

式;身分型則是塑造僧侶有別於世俗士農工商的獨特身分的生活樣式;回歸型則以素食象徵人類回歸原初的無罪狀態。這些華人素食文化的普遍特點,是在道德、禁欲與潔淨的基本功能或意義上,轉化個人身心並賦予神聖感。而臺灣民間教派所屬的「回歸型」素食型態,則是以絕對的肉類拒斥與不可逆轉的素食身分,展現強烈的二元對立架構,而有別於其他華人宗教素食型態,並形塑出臺灣民間教派的獨特性。 經由研究發現,肉食禁忌是臺灣民間教派透過天啟而來的「末世倫理」(eschatological ethics),其顯著的素食文化現象即是伊等集結成群的天啟末世運動(apocalypticism)。素食既象徵神話時間中,素食遠古樂園

的復返,亦象徵救世主時代的來臨。入教者均應持齋,呼應了「道在庶民」的教義思想,以此區隔於肉食的世俗社會及以「身分型」素食為主的傳統宗教,並宣示其教派的神聖性與正統性。準此,我們面對的不僅是當代臺灣一種宗教飲食文化現象,而是古今中外不絕如縷的天啟末世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 此外,透過象徵人類學領域有關潔淨儀式與社群邊界的論述,本研究亦從末世教派與大環境的關係,來探討環境變遷對其素食主義的影響。研究指出,臺灣民間教派強烈的素食主義實踐,反應了內外在環境對於其群體完整性的衝擊,包含:(一)入教門檻的降低,導致清口立愿儀式的創設。(二)政教關係的緊張與其他宗教的抵制,而產生至死不渝的持齋守則。(三

)因應深入民間的修行與傳教生活,而有素食專書與問答錄的出版與流通。(四)教派分裂而出現對立派禁絕蛋食的倡議或傾向。(五)因新興素食風潮,而特別強調「清口」與素食之差異。這些現象也說明了臺灣民間教派的素食文化並非一種不變的、一致性的抵制社會變遷的靜態規範,而是一種隨著環境變動而調整其表現形式的動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