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財團法人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寫的 安心養老:心智障礙者老化服務手冊 和陳節如∕口述陳昭如∕執筆的 為愛,竭盡所能:弱勢權益推手陳節如的奮戰之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福港街舊衣回收箱-智障者家長協會 - LINE熱點也說明:【LINE熱點】福港街舊衣回收箱-智障者家長協會, 舊衣回收箱, 地址: 台北市士林區福港街18巷15號,電話: 02 2706 2686。全台必吃美食、熱門景點推薦、美食外送、優惠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理 和圓神所出版 。

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蕭文高所指導 柯伯函的 日間照顧中心社會工作人員之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 (2020),提出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間照顧中心、社工人員、倫理兩難、因應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南開科技大學 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 陳欣蘭所指導 林嘉鈴的 探討長照資源對智能障礙親屬照顧者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智能障礙者、家屬照顧壓力、長期照顧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電話號碼02-2332-4669 - 樂趣地圖則補充:於台北市身心障礙服務的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電話號碼:02-2332-4669,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萬大路186巷2弄9號1樓,分類:社會服務、身心障礙服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安心養老:心智障礙者老化服務手冊

為了解決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的問題,作者財團法人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 這樣論述:

  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造成老化服務單位需求與日俱增,進而衍生出不容忽視的長期醫療與照護需求。其中,服務單位內服務對象的照顧品質及機構內的各項議題逐漸為各方所重視。   由於國內老化服務單位的規模差異性相當大,在管理與稽核的要求上也就難以統一。有鑑於此,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為提供一套針對身心障礙者老化專業服務原則的依循方向,特別邀請多位資深專業服務人員針對老化服務機構的實務工作需求,彙整寶貴的知識與經驗,撰寫這本有關「心智障礙者老化服務」的實用手冊,以提供國內老化服務機構及長期照顧等相關服務單位的參考。   全書內容以圖文並行的方式呈現,包含五大篇章:   ● 評估心智

障礙者的老化程度   ● 掌握心智障礙長者的照顧要訣   ● 攜手心智障礙長者樂活老化   ● 營造心智障礙長者的安全生活   ● 陪伴心智障礙長者和家人面對生命議題   本書在撰寫過程即是以實務經驗為基礎並搭配理論相互建構而成,希望藉由服務經驗的集結,重新檢視服務方向與成效,也希望藉由這個起步能為老化服務機構的藍圖帶來更美好的願景,使國內老化服務政策的品質更有保障,協助年老的心智障礙者及其家庭安心養老。  

日間照顧中心社會工作人員之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

為了解決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的問題,作者柯伯函 這樣論述:

隨著醫療與科技的發達和普及,台灣人口結構也隨之轉變,正式邁入 WHO 所定義之「高齡社會」門檻,帶來的整體衝擊不容忽視。為此,以「在地老化」為目標的 社區照顧漸成為主流照顧型態,提供日間照顧、家庭托顧等多項服務內容。身為一名 日間照顧中心社工人員,需頻繁與長者、家屬與跨專業同僚合作,當服務涉及倫理議題,決策會受到個人文化背景、價值判斷或立場而有相異標準,加上實務場域具有高度變化與非預期因素,雖有社會工作倫理守則得以參考,但作為一項指標性通則,實難應用於所有實務場域,其仍存在著無法解套所有倫理困境的盲點。因此,本研究目的臚列如下:1.了解日間照顧中心社工人員於實務過程中曾面臨之倫理困境;2.探

討日間照顧中心社工人員面臨倫理困境時的因應策略;3.整理研究成果供日間照顧中心社工員於實務工作面臨倫理困境時之建議與參考。並採質性研究典範之深度訪談法,徵求 8 位社工人員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受到服務對象照顧特殊性、家庭照顧難題、照服員人力資源有限,與擔任第一線照顧所衍生的壓力等難題影響,使社工人員會面臨與服務對象之 1.自決權與干涉衝突;2.自主權與介入衝突;3.隱私守密與違反兩難;4.不同服務對象的權益保障兩難,以及 5.不同對象忠誠等倫理困境。在家屬部分,將面對 1.家屬想望與機構實務兩難;2.家庭紛爭與倫理責任兩難;3.政治人物介入與資源分配兩難;4.情感與利益之雙重關係等兩難。在專

業同僚部分,其不僅陷入家屬與照服員之 1.服務效率與照顧品質兩難;2.照顧期待與案家照顧需求兩難,以及 3.多重關係衝突以外;更需要解決與職能治療師和護理人員等跨專業人力之照顧責任與倫理價值衝突。研究亦發現,社工人員面臨倫理兩難,會有下列因應策略與態度:1. 依序以義務論、目的論和德性論為倫理決策層次;2.積極爭取服務對象的最佳權益;3.最小傷害原則為處遇主要考量。針對家屬方面,以 1.公平原則回應家屬人情請託;2.扮演協調角色,重視積極與雙向的溝通歷程為主。總體而論,雖以機構的整體利益為導向,卻仍希望面面俱到,在機構與社工專業等不同角色矛盾之間,找到決策平衡。最後,綜合上述的研究發現,研究者

提出了數項建議與限制。

為愛,竭盡所能:弱勢權益推手陳節如的奮戰之路

為了解決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的問題,作者陳節如∕口述陳昭如∕執筆 這樣論述:

  ★ 陳節如為了腦傷的孩子,從一個平凡家庭主婦邁步成為弱勢權益推手。她將對孩子的小愛轉成改變環境的大愛,一路披荊斬棘。這是最勇敢堅毅的為母之路,也是一份顧己及人的寬廣之愛。   ★ 從書中可一窺台灣四十年來社會福利環境與制度的轉變。   所有的改變,都是從一個人開始,但沒有任何改變只靠一個人就能成就。為了愛,我願竭盡所能,為你開出一條看得見光的道路。   陳節如,她的孩子在幼年時因意外腦傷,成了一位智能障礙者,從那天起,她的世界一夕轉變。所有母親對孩子的平凡期待,對她來說,都成為一輩子不可及的奢求……   一般父母擔憂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她的孩子連上學都不是應有的權利,必須拚命爭取。明明

連自理都需要協助,卻收到了兵役通知。眼看著長大成人,卻沒有獨立成家的期盼,只希望不造成手足的負擔……這些智障者家庭共有的困境,或許鮮有人知,或許乏人問津,但卻是真實存在的痛楚。     她看見這些家庭們就這樣帶著哀傷,各自在艱困的環境中孤獨地行走,甚至走不下去,成為一個個社會版上的悲劇。於是,她決心成為那個改變。   原本只是個平凡家庭主婦的她,決心集結所有微小的力量,堅信只要不放棄,終將匯集成穿石之力。這三十多年來,她推動了無數弱勢權益法案,爭取屬於他們的權利,喚回了應有的尊嚴。她更促成了「中華民國智障者家庭總會」的成立,讓同樣的家庭得以集結成力量,然後她設置了「育成社福基金會」,讓身心障

礙者在庇護工廠裡學會謀生,得到肯定。   她不僅為自己的孩子找回了尊重,更為眾多身心障礙者開創了未來的道路。那道路不再黯淡無光、不再坎坷難行。因為這份沒有極限的母愛,前方終於出現了一線光亮,不再絕望。 名人推薦   ★ 蔡英文總統、日本育成會理事長 久保厚子  動容推薦 作者簡介 口述/陳節如   素人參政,卻連續於第七、八兩屆立法委員選舉中位居民進黨「全國不分區名單」第一名。   昆霖是她腦傷的孩子,她從昆霖的就學和照顧經驗中,發現台灣特殊教育和身障服務的各種問題與欠缺,但仍堅決反對要比小孩多活一天的這種宿命論調。她積極籌組「智障者家長協會」,並創辦「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為

智障者及其家庭爭取權益並提供服務。   現任跨領域的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理事長。 執筆/陳昭如   台大人類學系畢業,曾任職首都報社、自立早報、超級電視台等媒體多年,現為自由撰稿人。著有《CALL IN!地下電台》《歷史迷霧中的族群》《活在拜物星球》《福爾摩沙.愛情書》《被遺忘的1979:台灣油症事件三十年》《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等十餘種。 推薦序:她的熱忱與行動力,在土壤中栽下種子 序曲:意外的人生 Chapter 1    故事的開始 1. 四十年前的一個紅包 2. 混亂中的摸索與學習 3. 親情的滋味 Chapter 2    人跡罕至的那條路 1

. 改變一生的事 2. 不可能的任務 3. 家長的力量 Chapter 3    走過重重障礙的日子 1. 他不笨,他是我的孩子 2. 死了一個小學生之後 3. 遙遙迢迢升學路 4. 昆霖的兵單 5. 當個不一樣的兵 Chapter 4    慈悲的野心 1. 小額募款的奇蹟 2.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量 3. 讓他們有個「家」 Chapter 5    給他們一個機會 1. 第一張扣繳憑單 2. 魔鬼訓練營 3. 皇帝洗車記 4. 安心的庇護所 5. 垃圾變黃金 Chapter 6    責任與承擔 1. 六十四歲的決定 2. 立法院的震撼教育 3. 魔鬼藏在口腔裡 4. 憨媽的外交

5. 圓圓滿滿的「畢業典禮」 尾聲 ◎序曲:意外的人生 二○一六年初春,一個飄著毛毛雨的週末,智障者家長總會資深幹部座談的現場卻是暖烘烘的。不是因為天氣熱,而是全台家長彼此熱情的擁抱與敘舊,讓整個會議室始終洋溢著一股暖意。 二十多年來共同打拚的記憶,維繫著彼此的情誼。看著這群熟悉夥伴的臉孔:雷游秀華、陳誠亮、楊憲忠、李明龍……大家都老了、頭髮都白了,但只要提起智障者的教育、就業、安養、法律議題,每個人都還是滔滔不絕地談著我們的社會責任、未來的方向與目標。從他們的眼瞳中,我依舊能看見點點火光。 照理說,像我們這群六、七十歲的人早該退休交棒了,何必這麼積極參與?這些令外人不解的熱情與毅力,究

竟從何而來? 我想,他們應該跟我一樣,總認為自己還能做點什麼,好讓同樣的心痛,不再發生在其他家長身上吧! 我是個很簡單的人,只想簡簡單單過日子。從來沒想到,做了十幾年家庭主婦之後,竟會全心投入社福運動、走上街頭、到世界各國參訪,結識了許多一輩子的好友。如今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 這一切,都是因為我的兒子昆霖。 身為一個智障兒的母親,我知道哀傷如何消磨人的意志,也知道沮喪如何破壞人的希望。每次看到絕望的家長親手結束孩子的生命、尋求一了百了的新聞,心裡就有說不出的痛。自己的小孩,血脈跳得那麼近,就算身體有缺憾,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誰願意放手?只是有人夠堅強,還撐得過去,有人一時軟弱,就放棄了

。  照顧智障兒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而是一輩子的負擔,這種壓力實在不足為外人道。但我從來不讓自己沉浸在悲傷的情緒裡,因為我知道,孩子需要我,未來的路還很長,只要我勇敢地站起來,孩子就有希望。或許有一天,我可以把這樣的經歷,轉變成對他人有益的事! 然後,機會來了。一九八七年,我無意間在報上看到心路基金會即將成立的消息,就像是開啟了我的心,也為我開出了一條路。日後我陸續創辦了「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財團法人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社團法人台北市社會福利聯盟」「社團法人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等團體」,積極爭取相關法令及措施的改變,促成許多服務機構的設置。生命如此毫無預期地轉了個大

彎,完全超出我的想像。

探討長照資源對智能障礙親屬照顧者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的問題,作者林嘉鈴 這樣論述:

每一個人在所有成長階段最關鍵的里程碑莫不過是找到適合的人一同共組家庭,組成家庭後最期待就是等待新生命的誕生,但是上天總是給予人們挑戰,發現孕育中的寶寶如果有些缺陷,隨著生命意識抬頭,家長為了這珍貴的生命不怕辛苦也會堅持把孩子生小來,但現實是殘酷的,在孩子出生後開始需要面臨龐大的照顧壓力。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家中有智能障礙者家屬之照顧壓力,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擇兩位 60 歲和一位 68 歲的女性家屬為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並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經逐字稿的整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為: (1)受訪者在家庭中扮演主要照顧者,雖疲乏、無奈,但仍全心接納智能障礙子女。 (2)受訪者照顧智能障礙子女面臨多樣化的壓力

,最大的困境是擔心未來沒人照顧其子女。 (3)受訪者對長照資源的認知來自相關人員的告知,資源的使用多為陪伴與送餐。 (4)受訪者使用長照資源服務前後,發現除了喘息服務,其他對照顧影響改變不大,有時還覺得很不便。最後,本研究依照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相關家屬、資源單位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關鍵詞:智能障礙者、家屬照顧壓力、長期照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