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署長信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環保署署長信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ebeccaHenderson寫的 重新想像資本主義:全面實踐ESG,打造永續新商模 和陳文雄,陳世一的 來自空中的殺手:別讓電磁波謀殺你的健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雄市政府警察局警政信箱-首頁也說明:高雄市政府警察局警政信箱. ... 煙火爆竹管制(燃放爆竹噪音為警察局或環保局), 消防局. 7. 無牌報廢車(有牌為警察局), 環境保護局.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雜誌 和新自然主義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事務研究所 王宏文所指導 蔡逸敬的 媒體報導中的公共課責與政府回應:以2014年台灣食用油品事件為例 (2016),提出環保署署長信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共課責、政府回應、媒體報導、食品安全事件、內容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大漢技術學院 土木工程與環境資源管理研究所 胡紹華所指導 張佑嘉的 公害陳情稽查效能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公害陳情、環保派出所、深度稽查的重點而找出了 環保署署長信箱的解答。

最後網站「環保署署長信箱」懶人包資訊整理 (1) | 蘋果健康咬一口則補充:關於環保署; 署長信箱; 環保業務.,電子出版品· 署長信箱· 公害污染陳情、烏賊車及噪音車檢舉· 水污染防治費網路申報· 空污費網路申報· 事業廢棄物申報事業廢棄物申報· 毒性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環保署署長信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重新想像資本主義:全面實踐ESG,打造永續新商模

為了解決環保署署長信箱的問題,作者RebeccaHenderson 這樣論述:

  ✭《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年度最佳書籍        誰說永續、獲利只能二選一?    本書為投資人和企業經營者提供實際作法    全面實踐ESG,打造兼具永續與獲利的新商模      曾經帶動經濟成長、創造榮景的資本主義,如今也讓我們付出慘重代價:氣溫持續上升、信任不斷下降、價值體制崩壞。企業背負著惡名,也飽嚐苦果,需要新的經營模式來化解危機!      本書作者、名列哈佛大學25位「校級教授」之一的韓德森,是當今研究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領域的權威,她指出,「為了賺快錢,我們正在摧毀世界、破壞社會的根基。在整個系統分崩離析之前,我們必須跨越股東價值極大化的簡單思維。」     

韓德森以其在經濟學、心理學和組織行為方面的嚴謹研究,加上過去15年來與Nike、IBM、聯合利華、沃爾瑪、豐田汽車等多家企業合作的結果,找出可以在獲利的同時也兼顧永續,並為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負起責任,甚至可以賺更多的具體方法。     書中援引不同產業、不同規模的大量實例,為經營者提供價值理念、金融財務、公司治理、領導力,乃至社會體制等面向上的變革新方向。包括:     ● 將「利社會」納入企業願景;   ● 視員工為事業夥伴,打造共同使命;   ● 奉行ESG永續指標,削減投資人權力;   ● 與同業、供應鏈、第三部門結為同盟;   ● 重建體制、整頓政府。     而身為個人,當然也能發揮影

響、成為改變的力量。就從累積生活中微小的行動開始,包括:想想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身體力行地做對環境有益的事;把價值觀融入工作中;進入政府部門工作;加入你認同的政治團體,為理念發聲;好好照顧自己,也要記得樂在其中。    專家推薦     林子倫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台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詹順貴 律師、前環保署副署長   顏擇雅 作家   水野弘道 日本政府年金投資基金執行董事兼投資長   董明倫 沃爾瑪總裁兼執行長     「這本擲地有聲又簡單易讀的書,吹響了重新想像和建構資本主義的號角。」──《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共同作者戴倫.

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     「這是一本寫給有一顆善心的現實主義者的書。」──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美國企業研究院名譽院長、《愛你的敵人》(Love Your Enemies)作者     「本書充滿獨到見解,以實際而富開創性的嶄新視角看待問題,為資本主義兼顧獲利、公平及永續的轉型提出了明確的方法。」──美國環境責任經濟聯盟(CERES)主席兼執行長明蒂.魯伯(Mindy Lubber)     「韓德森在書中深入剖析企業在解決當前社會和環境重大問題上應當扮演的角色,無疑是當代重要對話裡的重要聲音,充滿啟發性。」──沃爾瑪總裁兼執行長董明倫(D

oug McMillon)     「在失火的世界中,維持現狀不是個好選擇。韓德森論證重建商業和資本主義遊戲規則的必要性,並就解決當前人類社會重大問題必須做哪些事,提出發人深省的想法。」──百思買(Best Buy)前董事長兼執行長休伯特.喬利(Hubert Joly)     「任何與當今經濟體系有利害關係的人都非讀不可的一本書。韓德森提出的思維領導力和令人信服的例子,讓投資人和企業主管可以掌握實際的方法,實現永續且廣納包容的經濟成長。」──日本政府年金投資基金(GPIF)執行董事兼投資長水野弘道     「資本主義讓我們走到了現在,然而人類社會要邁向下一步,必須要有新的視野和行動。這正是韓

德森的書可以幫助我們做到的。書中對資本主義的重新想像,充滿了智慧,正是當代社會急需的及時雨。」──Kickstarter共同創辦人兼前任執行長、《未來可以是這樣》(This Could Be Our Future)作者楊希.史崔克勒(Yancey Strickler)     「充滿開創性的書,寫得十分精采,結合了深厚的人道精神、清晰的思維,以及對商業的透徹理解。本書論述嚴謹,瓦解了資本主義無法改變的老論調,能夠打動尚未意識到深度變革已刻不容緩的讀者。」──領袖探索(Leaders’Quest)及Future Stewards創辦合夥人琳賽.蕾文(Lindsay Levin)     「韓德森

以清晰的思路和無比的熱情,寫下如何建立使命導向型組織的精采指引。在氣溫不斷上升、信任不斷下降的年代,這無疑是成功的最可靠途徑。」──《以少創多》(More from Less)作者、《第二次機器時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及《機器,平台,群眾》(Machine, Platform, Crowd)共同作者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     「韓德森把學術研究和個人經驗交織在一起,觀點清晰而有見地,闡明企業可以如何帶頭解決當前最有挑戰性的問題,讓企業和社會都能受益。閱讀這本書,你會充滿希望。」──亞斯本研究所(Aspen Institute)副總裁朱迪絲

.塞繆爾森 (Judith Samuelson)     「韓德森以生動的文字、易懂的語言、豐富有趣的個案研究,全面檢視我們需要做什麼來確保人類繼續走向未來。每位讀者應該都會深思她呼籲我們建立的經濟模式。」──惠普基金會(Hewlett Foundation)主席賴瑞.克萊默(Larry Kramer)     「企業要在這驚濤駭浪中航行,這本書是不可或缺的經營策略指南。」──牛津大學教授、《社會向左,資本向右》(The Future of Capitalism)作者保羅.柯利爾(Paul Collier)     「本書是對企業領袖的號召,要他們快速地好好想清楚利潤以外的企業使命,用企業經營

創造善的力量。」──貝瑞威米勒(Barry-Wehmiller)執行長、《每個員工都重要》(Everybody Matters)作者鮑勃.查普曼(Bob Chapman)

媒體報導中的公共課責與政府回應:以2014年台灣食用油品事件為例

為了解決環保署署長信箱的問題,作者蔡逸敬 這樣論述:

  民主治理所強調的公共課責,能夠調和政治與民主之間的落差,來達到良善治理的目標,讓政府的作為能夠符合民眾期待。在2014年台灣發生嚴重的食安危機,使得政府相關單位備受批評。在事件發生期間,媒體報導能作為傳遞公共課責的管道,來向政府進行課責與監督,進而使得政府必須要有所回應來減緩公共課責的壓力。那麼媒體報導當中的公共課責,與行政機關的回應間存在什麼樣的互動關係,為本研究主要欲探討之問題。  本研究主要透過蒐集《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及《蘋果日報》四大報與政府相關單位的新聞稿等次級資料進行分析,並採用內容分析法、主題分析法與時間序列分析三種研究方法,來了解媒體報導當中的公共課責與

政府回應間的互動關係。  在媒體報導的整體課責情況,研究發現四大報間之課責內容的新聞數量與課責方式存在著顯著差異。在課責者與被課責者方面,民眾、國會議員與政治人物是主要的課責者,針對中央政府、相關廠商與政府整體進行課責。在媒體報導對行政機關的公共課責方面,研究結果顯示近五成的新聞會提到相關的行政機關,而這些新聞都可能會成為引發公共課責的導火線(Spark),但實際上新聞當中有對行政機關課責比例僅約三成(總數的13%)。進一步探討,課責新聞當中媒體報導的課責來源,可以發現媒體報導主要是作為提供課責平台(Forum)的角色,來對行政機關進行課責,約占67%的比例;另一方面,媒體報導同時也作為將政治

課責的聲音擴大(Amplifier)的角色,能夠強化政治課責的過程,約占33%;其中國會議員與NGO大致上為各個行政機關的主要課責者,代表國會議員對行政機關仍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並且在食安議題上,我國相關NGO的發展已相當成熟,能夠對行政機關進行課責。  而在政府回應方面,研究結果顯示在涉及多元行為者的食安領域下,各行政機關能夠採用課責轉移的策略。同時在面對危機事件時,行政機關一開始也會較傾向使用「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否認問題或是課責轉移的策略,考量成本最低的回應方式,以不改變機關的責任範疇為優先,而個人責任的承擔或是積極的作為,會是最後的回應方式。同時,行政機關回應方式的改變,除了來自政治上

的壓力外,社會上的輿論也可能影響行政機關的回應方式。  最後,在公共課責與政府回應的關係方面,本研究使用向量自我回歸模型(VAR)並進行Granger因果檢定,發現公共課責的變動會Granger影響政府回應的變動,在衛福部門、環保署與經濟部三個行政機關皆達到顯著性的影響。前兩者為正向的關係,後者則為正負向關係皆存在。然而,政府回應的變動也有可能會Granger影響公共課責的變動。當環保署回應的程度越高,則公共課責的次數也會增加。這樣的結果可能代表著,若是政府的回應內容不佳,即便是積極的回應或是制定相關政策,仍然可能引起更高更多的課責。  因此,本研究提出三點政策建議,政府應加強危機管理之能力,

並改善風險溝通的論述方式,強化跨部會間的溝通與協調,才能有效的回應民眾需求,達到民主治理的目標。

來自空中的殺手:別讓電磁波謀殺你的健康

為了解決環保署署長信箱的問題,作者陳文雄,陳世一 這樣論述:

  長期暴露在電磁波中,還可能造成:   兒童:記憶力減退‧智力受損‧骨骼發育遲緩   女性:肌膚粗糙.月經紊亂‧生殖力下降.流產‧畸胎   成年人:免疫力下降‧新陳代謝失常‧記憶力減退.心率失常.視力與聽力下降   研究證實,電磁波與癌症確實有關!!   陳女士只要待在家裡,就會情緒浮躁不安或是皮膚癢,甚至每天晚上頭痛劇烈難以成眠。經查才發現,原來台電在她家附近埋了地下高壓電纜線!   方女士的先生不僅經常眩暈,就連原本成績名列前茅的孩子,記憶力與智商也跟著一直往下掉。檢測後發現,原來她家柱子掛了一條外面電線桿拉過來的高壓電纜線!   自從顏女士住家附近建了2棟高壓變電所後,她睡

覺時會聽到「嗡嗡……」聲,還伴隨頭痛、耳朵發熱、心臟跳動過快等症狀,直到被診斷出有甲狀腺腫瘤,她才驚覺附近居民的死因大都是癌症!   洪先生居住的鹽埕村,隨著雷達站的設立,越來越多村民有失眠、免疫力越來越差等症狀,甚至有好幾個30幾歲的村民先後罹患癌症,其癌症死亡率更是躍升全縣第1名!   你經常會有頭痛、偏頭痛、長期莫名的焦慮、憂慮、記憶力減退、耳鳴、耳朵發熱、失眠、皮膚疹、嘔吐、疲勞、淋巴腺腫大等症狀嗎?小心,你可能正被電磁波殘害而不自知!   電磁波是無所不在的隱形殺手,藏在生活中,處處可見!   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現代人暴露於電磁波環境的機會越來越多。除了高壓電塔外,我們生活

常用電器,所釋放出的電磁波也有強弱之分,小至手機、平板、筆電,到屋內的電線、電腦、無線網路分享器、無線電話基座,甚至電視、電鍋、微波爐、空氣清淨機、吹風機等家用電器,以及屋外的高壓電線、路邊變壓箱、變電所等供電系統,幾乎沒有人可以豁免電磁波的危害。   別以為對電磁波沒感覺就代表沒事,各國科學家經過研究已經證明,長期接受電磁波輻射,會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新陳代謝紊亂、記憶力減退、提前衰老、心率失常、視力下降、聽力下降、血壓異常、皮膚產生斑痘、粗糙、男女生殖能力下降、婦女易患月經紊亂、流產、畸胎,以及各類癌症等,尤其以小兒白血病最高,世界衛生組織(WHO)甚至將電磁波列為和塑化劑、苯乙烯、咖啡

等為同級的「2B級可能致癌物」!   可怕的是,多數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看不見的電磁波傷害而不自知,等到身體不適時去求診,往往都「代誌大條了」。尤其是孩童,長期暴露在電磁波環境下,無論是智力、記憶力還是學習力都會一直往下掉,絕對不可輕忽!   專家出馬,教你自救之道:測量+防護,拯救健康!   本書作者陳文雄教授旅居美國40年,卻在回國定居後面臨住家附近高壓電線的威脅,從此挺身而出,成為帶領村民抗爭台電的社運人士。他在七年的抗爭生涯中,從不了解電磁波到成為電磁波專家,為的就是希望透過徹底了解電磁波對人體的危害後,經由訴諸正義公理,從社會到立法,全面喚起全民及政府對電磁波的風險意識及管控,在

追求現代用電便利性的同時,也能兼顧大眾權益。   陳教授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中發現,長期受到電磁波照射的人,即便輻射功率很小,仍可能誘發一些病變,對人體健康有著非常大且超乎想像力的影響,甚至致癌機率大增。他強調,面對環境中無所不在的電磁波籠罩陰影,最好的方法還是自己要有能力測量環境中的電磁波強度,對過強電磁波環境加以改善或自我防護,才是最保險的方法。因此,陳教授與他的姪子陳世一特別無私分享多年經驗,提供正確且實用的測量方法與防護對策,教你電磁波檢測不求人,輕鬆做好自我防護,許你一個安全、健康的美好家園。 本書特色   ●Check!1分鐘揪出生活環境中的電磁波怪獸:你知道嗎?電磁波威脅防

不勝防,不只變電所、高壓電線、路邊變壓箱和基地台有電磁波,就連家中的無線網路分享器、無線電話基座、手機、電腦,甚至電視、烤箱、吹風機等家電用品都有電磁波!本書詳列生活中的電磁波來源,1分鐘幫你揪出看不見的殺手。   ●Stop!拒絕3C電磁波殘害,建立正確防護觀念:你可能不知道,生活中不以為意的習慣,正悄悄損害你的健康,像是:睡覺時仍開著無線網路分享器?等於放任電磁波整夜照射你的身體;邊充電邊講手機?此時電磁波強烈,不宜通話;電話響一聲就接起?撥接時是手機電磁輻射最強的時候……等,本書特別歸納出使用3C產品謀殺健康的NG行為,方便讀者按書索驥。   ●知己知彼!測量電磁波一次就上手:要知道

自己生活環境中的電磁波強度,只有透過測量才能有效得知電磁波強度。本書模擬住家、辦公室以及鄰近環境,step by step教你測量電磁波,並提供注意事項,讓你電磁波檢測不求人,輕鬆避開危險環境、遠離威脅。   ●最具實用性的電磁波知識與防護手冊:本書作者陳文雄教授無私詳實的分享七年抗爭與研究,藉此喚起大眾對電磁波風險的注意,並將艱澀難懂的科學理論化為簡單易行的健康知識,堪稱最具專業度及實用性。 共同推薦          甜蜜住家卻隱藏著健康殺手/江守山 腎臟科名醫   2008年,我在拙作《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中曾提到,待最久、也最放鬆的甜蜜住家,可能隱藏著輻射、有機化合物、超細懸浮微

粒、黴菌孢子……等健康殺手!當時,我特別把輻射獨立篇章詳細說明,就是希望讀者能多多注意這個隱藏在家中看不見的能量殺手,可惜一般人都很鐵齒,非要疾病找上門才會警覺。   欣見陳教授專文專書介紹電磁波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書中引據醫學文獻、詳列生活中電磁波來源、網羅受害者現身說法,也提供一般人自我防護的正確方法,我樂之為序。      重視民眾規避風險的需求/李應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   1986年,蘇聯車諾比發生了嚴重的核電廠意外,影響幾乎遍及整個歐洲,德國學者貝克,適時提出了風險社會的概念,對時下一些新科技產品的運用,提出警訊。隨著科技進化的程度加速,很多現代化的產物在還沒有經過詳細的風險評估

與確認,便已經普遍的運用於人群生活之中,例如核能、基因改造食品,乃至電磁波的暴露等等,這些高科技的產物,對人體的危害程度雖然還迭有爭論,但,它們讓現代人暴露於過多額外的風險之中,卻也毋庸置疑。   以電磁波為例,身處日新月異的工業社會裡,我們的生活少不了電器用品,行動電話,乃至無線上網的WiFi,這些用品雖然帶給我們無比的生活便利,然其所伴隨的電磁波風險,卻也同樣令人擔憂。針對電磁波風險的問題,陳文雄教授從鄉土關懷的角度出發,佐以學術文獻蒐集與草根田野調查,完成了此一專書著作,透過本書,不僅讓讀者正視電磁波風險,更能了解身邊電磁波的來源,與防護自救之道。   而除了民眾自救之外,過去許多環保團

體曾經對政府提出電磁波暴露風險的質疑,卻屢屢得到官方的樣板回應:「現代科學無法證明電磁波有害人體健康」。對此陳文雄教授更要求為政者能從風險減免的角度出發,以預警原則的態度來回應民眾對風險規避的需求。套句現在流行的用語:「自己的風險自己顧」,或許,更積極公民社會的力量,未來正是解構風險社會的可靠途徑。      社區民眾守護健康的寶典/洪德仁 臺灣健康城市聯盟理事長   陳文雄教授是我敬佩的學者,精湛於健康經濟、消費經濟的研究,是國內外知名的學者。   他不只是在研究室內做學術研究,他從美國返回台灣,在熟習的田園中,關懷自己的故鄉,深入研究在我們生活周遭影響健康因子,他號召有識之士,投身守護環境

,並向政府陳情、政策倡議和施壓,讓台灣這片土地變得更清靜和永續,他的成就令人敬佩。   陳教授還把生澀的學術論述和歷程,轉換成通俗有趣,容易理解的方式,讓民眾了解影響健康的隱形殺手:電磁波,可以說是一本守護健康的寶典,以社區民眾的角色,期待這本專輯的出版。      看不見、摸不著的電磁波危害/許立民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   電磁波一直是我關心的健康議題,很高興見到陳教授抱持「防患未然」的理念,將自己帶領農民與台電的7年抗爭過程,以及多年鑽研電磁波的研究文献,化做《來自空中的殺手:別讓電磁波謀殺你的健康》一書,讓電磁波測量方法與防護對策的知識普及到一般大眾,達到為自己、家人提供防護罩的目的。

  這本書用很淺顯的文字介紹了「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所不在的電磁波,讓一般人能夠很快了解電磁波的來源和危害,是一本大眾兼顧生活品質與身體健康不可或缺的指引。      電磁波已被WHO認定為致癌物/陳椒華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創會會長   電磁波看不到、摸不到、聞不到,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是2B致癌物。2006年間,我接連遭遇住家及工作場所旁有高壓電纜線設置,暴露於電磁波下,常常頭痛、記憶力衰退、褪黑激素分泌減少等症狀也發生,又由於常使用手機及使用筆電無線上網,乳房也長了多顆腫瘤。   身為環保團體幹部,懼怕電磁波,只得召開記者會與陳情抗爭,媒體報導後,也結識了陳文雄教授。《來自空中的殺

手:別讓電磁波謀殺你的健康》一書是陳文雄教授帶領家鄉村民對抗高壓電塔設置的抗爭過程,對抗一役雖敗,但陳教授及自救會的奮勇經歷仍是值得大家學習。另外,本書也整理電磁波受害者及相關資訊,透過此書定能增進讀者對於電磁波的危害性及因應預防的瞭解。      環境中充滿低頻、射頻電磁波/張武修 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   電磁波是健康的無形殺手!對全世界皆然。在台灣,隨著現代生活環境與通訊型態改變,暴露在各類新型態和越來越強的電磁波,導致身體可能的受損,已經不再是某些工作場所或族群的專利。無論是高壓電、變電所等戶外電力設施所發射的極低頻電磁波,還是為了通訊、偵測、視訊傳播等目的而發射的射頻電磁波,已經普

遍存在我們生活環境中,讓人不得不防,卻又不知從何防範。   本書作者陳文雄教授是位專業且具有高度使命感的優秀學者與社運人士,能將艱澀難懂的科學理論與健康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觀念,並加上他個人在台灣的經驗,藉此喚起大眾對電磁波風險的注意,並引導讀者實踐電磁波防護等生活習慣,是一本相當值得閱讀的好書!      讓你更深層體認現代生活危機/謝寒冰 資深媒體人   亙古以來,宇宙中的所有物體(包括你我)都會釋放電磁波;現代社會電器用品大增,籠罩我們的電磁波頻率與種類,應該遠比古代更為繁多,那麼,它究竟會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呢?   與一般僅用學理論斷的刊物不同,親身投入抗爭的陳文雄教授,用真實的案例,告

訴你電磁波可能會對人們產生的可怕影響。   一條高壓電線,改變了陳文雄教授的退休生活;或許這本《來自空中的殺手:別讓電磁波謀殺你的健康》,也能讓你對現代生活的潛藏危機,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公害陳情稽查效能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

為了解決環保署署長信箱的問題,作者張佑嘉 這樣論述:

在環保意識全球化趨勢影響下,近年來台灣民眾更加注重環保議題、主動關心自身周遭環境污染情形,政府機關也因應人民需求推行便民服務以及開放各種公害陳情管道受理民眾陳情,因此,花蓮地區的公害陳情案件數自民國100年的1,251件成長至104年2,071件,而多元的公害陳情管道儘管提供民眾便利的陳情方式,但各公害陳情管道之受理方式卻未能建立統一的標準受理規格,造成公害陳情資訊的不對等,在公害陳情案件數量增長、民眾公害陳情的範圍以及陳情內容也呈現多樣化的現代,需要一個能夠更加快速、確實的稽查制度,而花蓮縣環保局為因應實際需求,規畫「環保派出所」做為新式稽查系統。本研究利用行政院環保署100年至104年花

蓮公害陳情資料庫以及花蓮環保派出所103至104年間所建立之陳情案件數據庫,探討環保派出所設立前後所產生的執行成效,透過公害陳情案件之資料進行量化統計分析,花蓮縣歷年公害陳情案件呈波動增長,陳情項目以環境衛生44%占最多,其次為空氣污染26%、噪音污染21%,水污染及廢棄物則占剩餘的9%;並透過將分析資料所得到的量化數據進行效能質化檢驗環保派出所稽查成效,由量化數據進行污染源熱區展點,各類污染源好發區域集中於花蓮市與吉安鄉,與都市人口稠密性成正相關;污染源好發時段集中於日間發生,而噪音之陳情案件則有偏向晚間時段發生的趨勢;7月為空氣污染的好發期,且發生頻率與降雨天數呈正相關,3、4月為噪音污染

之好發期,與當月平均氣溫呈負相關,平均氣溫超過攝氏25度時,噪音陳情案件則會呈現減少的趨勢;有61%的民眾使用環保局公害陳情專線做為主要的公害陳情管道、其次為1999縣民熱線17%、縣長信箱7%、網路陳情5%,其餘則屬手機APP陳情、局長信箱、署長信箱及當面陳情等其他陳情管道占約10%,最後本研究探討環保派出所深度查核個案分析,研究顯示環保派出所對重大污染源進行污染源之深度查核有助於減少陳情案件的再發生率,且能大幅降低污染強度,103年環保派出所進行花蓮中華紙漿廠深度查核後,該廠陳情案件從102年23次降低至103年17次、104年15次;透過環保派出所的功能與特性,成為環保稽查轉被動為主動的

契機,環保派出所可以提供即時性公害污染處理及並對污染源的發生產生嚇阻功能,政府機關能利用本研究成果作為地方環保政策推動之參考依據,並針對各類污染源之好發時期、好發區域規畫專案管理計畫,且統一民眾主要陳情管道受理之標準作業流程以及人員專業訓練,將能更有效率的提升花蓮污染源的防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