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角色功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社工角色功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智博寫的 宅爾摩斯的萬事屋【博客來獨家親簽版】 和謝智博的 宅爾摩斯的萬事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心翔復健中心也說明:以社會復健為主,社工師需了解病友整體情況,做為復健評估依據,工作內容分: 1. 家庭問題之處置評估。 2. 病患社會功能之評估:包括社交技巧能力、參與主動性、休閒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東吳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廖美蓮所指導 王佳文的 少女中長期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多重角色的角力關係之探討 (2015),提出社工角色功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安置機構、多重角色、多重關係、角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陳宇嘉所指導 賴秀鳳的 台灣學校社會工作專業建立的挑戰與展望 (2012),提出因為有 學校社會工作、人力推估、生態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社工角色功能的解答。

最後網站111 2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社工日常則補充:社會工作者的直接服務角色1服務提供者服務既包括提供物質幫助和勞務服務,也包括提供心理輔導,還包括政策信息的提供。 服務不是簡單的給予,而是在充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工角色功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宅爾摩斯的萬事屋【博客來獨家親簽版】

為了解決社工角色功能的問題,作者謝智博 這樣論述:

「我們這種人, 早已半個身子浸入黑暗世界裡。」 福爾摩斯?亞森羅蘋? 跳進「徵信」這個坑,才醒悟自己的憧憬太天真…… 不要調查自己身邊的人,這是徵信工作守則; 報應,則是這一行最恐怖的職業傷害…… 我不是什麼好人,對人也信任不足, 但我仍願相信,永遠要對良善抱持希望。   ❙❙❙   偷拍、針孔攝影、錄音筆,   尋人、跟監、查外遇……   打從踏進這行,我就知道,   我凝視著深淵,深淵也凝視著我。   【檔案一:暗紅色的背叛】   「懷疑」是一顆種子,一種下去就生根、發芽,漸漸侵噬人心,更會讓你絕對不想發現的事實破土而出。我最好的調查夥伴阿錦定位女友的位置,挖出

了真相,卻也讓他的世界就此崩塌……   【檔案二:第六次跟監】   第六次了,她請我們跟監調查丈夫是否有外遇──即使前五次完全沒蒐集到任何可疑證據。然而我明白,她只是在試著補綴心中那一塊塊感情碎片,想讓自己能再重新相信人。   【檔案三:尋母啟事】   一群同學湊了一萬元,要幫十八歲的女孩尋找從小就分離的生母。「尋人」實在是所有業務中,最困難、最容易失敗、也最不賺錢的項目。但同學們義氣相挺令人感動,我接了!   從事徵信業,背負著太多不能說的祕密。委託人來到徵信社像是衣不蔽體,暴露了自己的最不堪、最脆弱、最黑暗……而每接下一個案子,便承接下這一切。   入行十六年的謝智博,遊走於真實與

謊言之境,有些案件使他對人性越發質疑,但有時卻在幫助委託人的同時,亦逐漸療癒了自己過往的失落。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再失望、無力,他仍堅守在此,因為真相永遠只有一個──對他而言,在這充滿欺瞞詭詐的混沌世界裡,他努力守護的那一個。 本書特色   ●本書所舉之故事皆經作者改編。   ●世界上有兩個人的手機不能撿:一個是常需要做「現場紀錄」的「接體員」大師兄;一個就是謝智博──從事徵信業的他,背負著太多委託案中的幽暗祕密。   ●每個想當偵探的人,十有八九想要成為福爾摩斯。而從小母親離開的過往,讓謝智博心懷「幫助無助的人」的初衷踏進這行,也在過程中填補自己內心的洞。搜尋網路,有他免費幫助單

親媽媽尋找離家出走的自閉症兒子;義氣相挺找媽媽的十八歲女孩……他要扭轉大眾的扭曲印象,讓徵信這一行,能夠站在陽光下。   ●謝智博自述:「入行迄今,『徵信社』、『偵探』這份職業,對我的意義已不啻是謀生方式,更讓我成了一個蒐集故事的行者,將一件又一件故事撿拾進記憶的麻袋裡。有時我會陷入天人交戰:這能寫嗎?該寫嗎?為了保護當事人,這些故事其實有滿大程度的更易,但當下的心境與感受,還有對當事人的描摹,則希望盡可能地貼近真實。而每一篇故事裡面,都有你們的身影。」(摘自《宅爾摩斯的萬事屋》自序)   ●〈我遇過的奇葩委託人〉之「匪夷所思型」──   接起電話,委託人非常害怕地小聲說:「我不能跟你們講

太多,我怕暴露行蹤,而且可能被監聽。我懷疑有人要追殺我……」   「誰要追殺你?是哪個道上的人嗎?」我立即升起警戒,也小聲地問他。   如果是在「馬路上」行走的朋友,那可能好解決得多,也許打聽一下事情原委,再請人遊說一番就可以處理好。   但他回答:「不是什麼道上的人。他們是……忍者……」     這位大哥,你找錯地方了啦。我們是徵信社,不是木葉忍者村啊! 強力推薦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專文推薦:   ●孫生(YouTuber團體「反骨男孩」成員.尋找父親的委託人)   ●陳函謙(作家.記者)   ●黃揚明(資深媒體人)   ●雷丘律師(「雷丘律師就決定是你了」粉專版主)

  好評推薦:   ●大師兄(作家)   ●李桐豪(作家.記者)   ●林立青(作家)   ●姜泰宇(作家)   ●謝松善(阿善師.前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推薦摘句:   ●孫生:「人在面對未知事物以及不確定性的時候,總是會感到恐懼跟害怕,但在博哥旁邊,好幾個當下都讓我覺得好安心。在這個斯文的外表之下,有一顆炙熱、堅定的心,這大概就是我最喜歡博哥的地方了!」   ●陳函謙:「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在感情、權力與利益的迷障中,是非判斷的標準是什麼?徵信社拿錢辦事,又如何能主持公義、替天行道?這本新書,收錄了智博十數年的從業見聞,也寫下了他在人性試煉場上,對婚姻、人性、信任、背

叛、傷害等人生命題的反覆檢視與思考。不論讀者是否需要徵信社的協助,都值得一讀。」   ●黃揚明:「我在進入新聞圈之前,就和初入徵信業不久的智博認識,至今已超過十六年。這本書是人性黑暗集錦、徵信生態百科,他把業界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出來。未來若有影視團隊改編成職人偶像劇,也不令人意外。」   ●雷丘律師:「智博用輕鬆的口吻,敘述每個案例的來龍去脈,讓人有如閱讀小說般的行雲流水。如果你也喜歡聽故事,但是又覺得純粹的偵探故事有一點搔不到你的癢處,那這本書的案例故事加上智博的旁徵博引,肯定會讓你如沐春風。」

社工角色功能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9歲的兔寶,一出生就由爸爸在家專司照顧、媽媽負責上班賺奶粉錢。一個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在現今看似開放的社會,不會遭遇什麼壓力嗎?夫妻之間又有什麼學習?

#兔寶爸 陳廷宇,有著社工背景的父親,期望感受健全家庭的溫暖,遇到兔寶媽、有了兔寶後,對他來說,幸福的就像是在作夢一樣,能陪玩、陪吃、陪讀書,他和兔寶媽商量之後,決心辭掉工作全心照顧孩子,決心由他成為全職奶爸。

曾經,獨自帶孩子備感壓力,工作目標不見、朋友消失、家人打擊,
現在,眼前都是為了女兒,為了讓兔寶得到他沒有的「幸福童年」。

打進媽媽的生活圈,很少看到「奶爸」,但兔寶爸知道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親,與其當一個父親,他更希望成為兔寶的朋友,就算同性朋友不再找他運動唱歌,或者是親友覺得當家庭主夫不夠稱職的壓力,他還是選擇拋棄男性尊嚴,依然還是與兔寶媽同心協力照顧好孩子。

就在兔寶爸原本以為,可以享有這份「平凡」的幸福,上完小一的兔寶,卻意外診斷出「兒童白血病」,原本一家三口,已經計畫好的許多旅行,就從此變成了漫長的住院行。

如果這輩子老天要考驗我,那只有一個要求,把受苦受難都交給我承擔。

活潑的兔寶,夢想著環遊世界,發病後,家是她最常待的地方,她不能去學校與朋友玩,但為了活下去,除了接受治療,想要和外界接觸,於是成立了網路頻道「@奇異果兔兔Kiwi Bunny」,用自己的口吻介紹白血病,希望能對其他生病的同儕喊話,就像是治癒了自己,但在兔寶爸眼中,她展現出來的勇敢,超齡又令人心疼。

兔寶爸,是家庭的支柱,乘載了家庭的轉變,就算兔寶確診後,因為治療而受苦,不能吃想吃的東西而大哭,他還是不斷想著還能為兔寶做什麼,參與兔寶的成長,他也許犧牲的是自己的夢想、自己享樂的時光,但他更不願失去的,是他最愛的家人,以及相處的時光。

平凡的生活看似無趣,我願用一輩子來珍惜。

當全職奶爸是選擇,而不是義務,也不單純是「替小孩找玩伴」的功能性意義而已,最深刻的收穫,是他從奶爸的孤單心情中破繭而出,體會教養的寬廣與自由,而夫妻之間有了孩子之後,家庭角色不會因為性別而有所不同,而是記得每一刻,我們不是單打獨鬥,彼此能成為支持陪伴,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家。
-
出 品 方 一件襯衫
出 品 人 黃山料
企劃統籌 何三希
企劃執行 何三希、王竣弘
社群企劃 蕭子翔
文案撰寫 蕭子翔
動態攝影 程鼎暘
後期製作 蔡子安
工作人員 朱婉寧、王怡文、周凱隆、王竣弘

By 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
每週給你一則,能溫暖你的人物故事
IG : the.shirts.tv

少女中長期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多重角色的角力關係之探討

為了解決社工角色功能的問題,作者王佳文 這樣論述:

安置機構具有多元的服務目標,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被賦予多重角色,角色互動交織出又專業又家人的專業關係樣貌,很多時候令社會工作者感到糾葛及挑戰。本研究目的欲了解少女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於安置機構內多重角色的覺知、運用及相互交織多樣的角力關係,探討其面對多重關係角力的策略,以及穩定關係的元素,作為中長期兒少安置機構社會工作實務的建議。本研究為質性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收集,共邀請了5位少女中長期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進行訪談,將所獲得之訪談資料統整並加以分析後,得到以下結論與討論:一、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多重的角色,有許多是重疊在專業與家人關係之間,如教導者/引導者、傾聽者、協調者及陪伴者,安置社工

的角色常是混合性的出現。當關係中涉及明顯的權力議題時,較易引發多重關係裡的拉扯及衝突。二、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面臨多重關係衝突的策略有,正式及非正式支持系統、專業倫理的指引以及自我調適等;有利於專業關係穩定的元素為:正向語言使用、避免在情緒中討論或處理個案事務、建立合作關係、運用助人工作的特質以及信任感。三、從傅柯的權力觀點檢視安置機構社工多重關係的角力,從權力的運作方式、策略、程序及技術分析,看見與少女、網絡及工作夥伴們的各種權力關係運作方式,有助於能增加對話及理解,從而找到可以工作的方式或倡議新的資源。四、治療式的工作環境為安置機構類家庭處遇的核心本質,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若能看見照顧與保護拉

扯、權力關係、界線及操弄衝撞等皆為青少年發展階段必然現象,其工作挫折會減少許多。基於上述的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重視及敏感安置機構內多重關係的專業界線;除了內外聘督導系統,增加工作人員個別諮商,處理個人內在議題;專業訓練須加入安置情境脈絡規劃;敏感權力意識及運作。

宅爾摩斯的萬事屋

為了解決社工角色功能的問題,作者謝智博 這樣論述:

「我們這種人, 早已半個身子浸入黑暗世界裡。」 福爾摩斯?亞森羅蘋? 跳進「徵信」這個坑,才醒悟自己的憧憬太天真…… 不要調查自己身邊的人,這是徵信工作守則; 報應,則是這一行最恐怖的職業傷害…… 我不是什麼好人,對人也信任不足, 但我仍願相信,永遠要對良善抱持希望。   ❙❙❙   偷拍、針孔攝影、錄音筆,   尋人、跟監、查外遇……   打從踏進這行,我就知道,   我凝視著深淵,深淵也凝視著我。   【檔案一:暗紅色的背叛】   「懷疑」是一顆種子,一種下去就生根、發芽,漸漸侵噬人心,更會讓你絕對不想發現的事實破土而出。我最好的調查夥伴阿錦定位女友的位置,挖出了真相,卻也讓他

的世界就此崩塌……   【檔案二:第六次跟監】   第六次了,她請我們跟監調查丈夫是否有外遇──即使前五次完全沒蒐集到任何可疑證據。然而我明白,她只是在試著補綴心中那一塊塊感情碎片,想讓自己能再重新相信人。   【檔案三:尋母啟事】   一群同學湊了一萬元,要幫十八歲的女孩尋找從小就分離的生母。「尋人」實在是所有業務中,最困難、最容易失敗、也最不賺錢的項目。但同學們義氣相挺令人感動,我接了!   從事徵信業,背負著太多不能說的祕密。委託人來到徵信社像是衣不蔽體,暴露了自己的最不堪、最脆弱、最黑暗……而每接下一個案子,便承接下這一切。   入行十六年的謝智博,遊走於真實與謊言之境,有些案

件使他對人性越發質疑,但有時卻在幫助委託人的同時,亦逐漸療癒了自己過往的失落。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再失望、無力,他仍堅守在此,因為真相永遠只有一個──對他而言,在這充滿欺瞞詭詐的混沌世界裡,他努力守護的那一個。 本書特色   ●本書所舉之故事皆經作者改編。   ●世界上有兩個人的手機不能撿:一個是常需要做「現場紀錄」的「接體員」大師兄;一個就是謝智博──從事徵信業的他,背負著太多委託案中的幽暗祕密。   ●每個想當偵探的人,十有八九想要成為福爾摩斯。而從小母親離開的過往,讓謝智博心懷「幫助無助的人」的初衷踏進這行,也在過程中填補自己內心的洞。搜尋網路,有他免費幫助單親媽媽尋找離家出

走的自閉症兒子;義氣相挺找媽媽的十八歲女孩……他要扭轉大眾的扭曲印象,讓徵信這一行,能夠站在陽光下。   ●謝智博自述:「入行迄今,『徵信社』、『偵探』這份職業,對我的意義已不啻是謀生方式,更讓我成了一個蒐集故事的行者,將一件又一件故事撿拾進記憶的麻袋裡。有時我會陷入天人交戰:這能寫嗎?該寫嗎?為了保護當事人,這些故事其實有滿大程度的更易,但當下的心境與感受,還有對當事人的描摹,則希望盡可能地貼近真實。而每一篇故事裡面,都有你們的身影。」(摘自《宅爾摩斯的萬事屋》自序)   ●〈我遇過的奇葩委託人〉之「匪夷所思型」──   接起電話,委託人非常害怕地小聲說:「我不能跟你們講太多,我怕暴露行

蹤,而且可能被監聽。我懷疑有人要追殺我……」   「誰要追殺你?是哪個道上的人嗎?」我立即升起警戒,也小聲地問他。   如果是在「馬路上」行走的朋友,那可能好解決得多,也許打聽一下事情原委,再請人遊說一番就可以處理好。   但他回答:「不是什麼道上的人。他們是……忍者……」     這位大哥,你找錯地方了啦。我們是徵信社,不是木葉忍者村啊! 強力推薦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專文推薦:   ●孫生(YouTuber團體「反骨男孩」成員.尋找父親的委託人)   ●陳函謙(作家.記者)   ●黃揚明(資深媒體人)   ●雷丘律師(「雷丘律師就決定是你了」粉專版主)   好評推薦:

  ●大師兄(作家)   ●李桐豪(作家.記者)   ●林立青(作家)   ●姜泰宇(作家)   ●謝松善(阿善師.前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推薦摘句:   ●孫生:「人在面對未知事物以及不確定性的時候,總是會感到恐懼跟害怕,但在博哥旁邊,好幾個當下都讓我覺得好安心。在這個斯文的外表之下,有一顆炙熱、堅定的心,這大概就是我最喜歡博哥的地方了!」   ●陳函謙:「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在感情、權力與利益的迷障中,是非判斷的標準是什麼?徵信社拿錢辦事,又如何能主持公義、替天行道?這本新書,收錄了智博十數年的從業見聞,也寫下了他在人性試煉場上,對婚姻、人性、信任、背叛、傷害等人生命

題的反覆檢視與思考。不論讀者是否需要徵信社的協助,都值得一讀。」   ●黃揚明:「我在進入新聞圈之前,就和初入徵信業不久的智博認識,至今已超過十六年。這本書是人性黑暗集錦、徵信生態百科,他把業界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出來。未來若有影視團隊改編成職人偶像劇,也不令人意外。」   ●雷丘律師:「智博用輕鬆的口吻,敘述每個案例的來龍去脈,讓人有如閱讀小說般的行雲流水。如果你也喜歡聽故事,但是又覺得純粹的偵探故事有一點搔不到你的癢處,那這本書的案例故事加上智博的旁徵博引,肯定會讓你如沐春風。」

台灣學校社會工作專業建立的挑戰與展望

為了解決社工角色功能的問題,作者賴秀鳳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生態系統視角,探討學校社會工作在國民教育法第十條修法後,根據國教法所陸續規定的現行辦法和要點,在訂定和修訂執行下,學校社會工作專業人力在建立過程中的挑戰與展望。其中2011年1月「國民教育法」第十條修訂公布,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應置專任專業輔導人員,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得視實際需要另置專任專業輔導人員及義務輔導人員若干人;另外,依據2011年6月訂定、2012年8月修訂的「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直轄市縣(市)政府置專任專業輔導人員辦法」,聘用領有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社會工作師證書之人員,擔任專任專業輔導人員;此外,2011年6月之「教育部補助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直轄市縣(市)政

府置專任專業輔導人員實施要點」及2012年8月「教育部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置專任專業輔導人員實施要點」和2013年配合中央政府組織改造修改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設置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要點」。本研究期盼由2011年國教法第十條修正通過,到目前2013年經歷辦法和要點之訂定與修訂下,探索學校社會工作所需要的突破和所期盼的未來。 研究方法採「文獻方法」、「人口學推估」、「訪談法」。其中之「文獻方法」藉由文獻比較台灣、香港與美國學校社工歷史沿革與專業人力之比例,在政策面用鉅視系統(macro-system)思考法源規定下,學校社會工作專業人力與福利人口群需求之適切性、經費

來源和專業人力分配模式之可能性。;另外,「人口學推估」,透過人口學觀點,進行次級資料人口數據分析,依國教法第十條施行下之班級數、校數規定,試算各縣市之學校社工人力需求。此外進行幼兒園大班到大專院校就學階段,2013年到2030年學校社會工作專業人力需求推估。研究對象研修學校社工課程之大四學生、現職學校社工師與督導、學校社工領域相關制度協助推動的主任、專家學者。最後以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問卷」、「參與觀察」,最後以中間系統(meso-system)思考學校社工與各專業團隊跨領域之分工合作;使用微視系統(micro-system)反思,學校社工在提供直接服務過程中需求和學校社工的角色定位以

及存在的價值。 本研究所獲結論有:現行學校社會工作人力與需求量和人力推估差距太大。2.學校社工專業人力缺口過大3.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人力比,應參考參考教育優先區概念和社政通報量。4.督導人力荒,督導制度需要紮根落實。5.學校社工目前人力不足以妥善照顧服務使用者。6.應跨越人力、財力障礙,以服務使用者為中心,聯合非營利組織創造一校一社工之服務模式可能。建議:1.政策方面:(1)學校社會工作應該正式單獨立法,有屬於自己的相關學校社會工作法規,並訂定偏遠、特殊地區細則;(2)建議納入編制,穩定學校社工人力:學校社工非編制內人員,服務不穩定,影響使用者權益;(3)學校社會工作應隨義務教育往下扎根,服

務擴及幼兒園;(4)學校社會工作模式、經費宜依配合區域性需求,因地制宜。2.教育部、教育局方面:(1)學校社工應增添人力,以因應國中階段青少年中輟與偏差行為;(2)整合各縣市學諮中心與校級之駐校社工輔導系統,建立督導機制,發揮學校社工角色功能;(3)偏鄉地區地廣人稀,要考慮區域人口差異,至少要分區設置學校社工。3.學校方面:(1)專業輔導人員職謂需要被正名為學校社工師;(2)暢通初級與二級通報系統建立個案通報評估篩檢分案機制,將人力花在刀口上;(3)給予中輟生、學習適應不良學生彈性回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