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津貼沒有農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老農津貼沒有農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彭作奎寫的 誰偷走了農地?:影響每一個人的台灣農業與農地公平正義 和孫明賢的 大農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沒農地=沒農保美濃老農心慌慌| 好房網News也說明:... 保身分、但名下卻沒有農地,近日接到政府通知,引發民眾恐慌,擔心未來無法參加農保,也領不到老農津貼。美濃農會昨開說明會,請農民可承租農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商訊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陳郁蕙所指導 廖清祥的 雲林地區農民參與農業結構調整政策之分析 (2013),提出老農津貼沒有農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農業調整政策、老農、耕地規模、小地主大佃農。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齊力所指導 吳宜軒的 台灣老農津貼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兼論選舉與社會福利政策之關係 (2012),提出因為有 選舉、老農津貼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老農津貼沒有農地的解答。

最後網站老農津貼修法增加年資15年的規定,為符合公平正義的作法則補充:近聞行政院農委會,擬修法將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相關規定,將原先參加農保滿6個月具有請領老農福利津貼資格者,修改為農保加保滿15年,以改善藉購買農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老農津貼沒有農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誰偷走了農地?:影響每一個人的台灣農業與農地公平正義

為了解決老農津貼沒有農地的問題,作者彭作奎 這樣論述:

台灣糧食供應危機,多年來所發生的農地亂象, 政治駕凌專業的歷史真相,本書一一揭露!   民國八十九年農發條例修正案通過後,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允許農地農宅興建,有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造成優良農田大量流失!執政者漠視社會大眾只為眼前個人利益的價值觀,忽略農地流失可能引發的糧食供應危機!   農地總量面積逐年減少,農地利用亂象逐年增多。台灣的農地被濫用、誤用、占用,愈來愈嚴重!台灣的每一塊農地都成為游資炒作的商品,使得台灣的農地價格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台灣的農地和農業還來得及搶救嗎?   近年台灣農地大量流失,被工廠、豪宅、太陽能板占據,這都與政府的農地政策與農糧政策有著密切關係,特別是農

地開放自由買賣以來,很多優良農田快速消失,已成為台灣不能再漠視的重大議題。   在地方政府人力預算不足情況下,維護農地農用形同口號,農地上違法的豪華農舍、工廠林立,嚴重破壞農業經營環境。現在政府推動農業種電,更是帶頭破壞農地的行為,使得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傷害。   務實的思考如何合理的使用農地,農業使用不再以耕作為限,如何發展農業成為可獲利的事業,讓從農者能有一定的收入,才能確保農地的合理使用。產學合作可共創雙贏,農業與科技結合,從產品開發、生產、管理到行銷,都能因科技與資訊的高度發展而有結構性的變革,可創造產業更高的利潤與附加價值。   農業的發展更是與糧食的供應息息相關,台灣是個島國,

當發生天災人禍,或國外進口斷鏈,或發生戰亂,屆時缺糧危機將是嚴峻的考驗。如何防止另一次的農地浩劫,怎麼做才會有台灣農業的未來?書中一一列舉出台灣潛藏的諸多危機,提出諍言,值得社會大眾一起深思。 專文推薦   趙守博│前總統府資政   黃榮村│考試院院長   廖祿立│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陳保基│台大名譽教授   許舒博│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   黃明耀│前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局長  

老農津貼沒有農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立法委員林佳龍今日在經濟委員會指出,農委會打算修改暫行條例,將請領老農津貼的門檻由現行的六個月提高到十五年,也就是必須加保農保滿十五年後,才能在六十五歲時請領一個月七千元的老農津貼。如此一來,預計在未來的十五年一共可以節省四百六十億元的支出,不過,林佳龍要求這筆錢應該要轉移用於其他的農業事務或投資,不能完全收回國庫,放任農業預算大幅縮減。

對此,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則表示,暫行條例的修改行政院已原則通過,預計在十一月中就可以送來立法院審議。至於節省下來的錢,陳保基說要完全保留在農委會項下,恐怕有困難,農委會將以保留一半作為目標。

此外,陳保基也說,目前約有一百四十五萬人加保農保,其中大約有五萬出頭的人,將會在這次修法變革受到影響。大約有一半是因為加保年限不夠,也就是到了六十五歲時,也還不會到十五年的請領門檻,那這部分就只能先折半領取津貼,一個月三千五。另一半則是缺乏農地,或是沒有居住在國內等原因。

其次,林佳龍則針對自由經濟示範區中農業加值的部分提出質詢,要求陳保基說明對中國902項管制性農產品的開放情形。陳保基則說,902項管制性中國農產品可以進入自經區加工,「原則上」必須全數外銷,但如果加工品的貨號屬於可進口品項,那麼可以在完稅與經過「逐案審查」後進入台灣市場。陳保基也舉例,台灣管制中國的花生進口,但花生醬就沒有管制,因此未來廠商可以從中國進口花生到自經區,加工變成花生醬後就可以輸入。

對此,林佳龍則提醒陳保基,第一,自經區在前店後廠的概念下,未來適用的地理範圍會巨幅膨脹,換言之,這些管制性農產品及加工品的流向,絕非農委會現在所設想的這般容易管控。第二,即便現在就可以從中國進口花生醬,但那至少還是標示MADE IN CHINA,但未來在台灣加工後就會變成MADE IN TAIWAN,這樣消費者要進行區分就很困難。

最後,林佳龍強調,日前他才問過經建會主委管中閔相同的問題,當時管中閔的回答都還比陳保基的保守,他建議陳保基應該多站在台灣農民的立場來思考,而不是一心只想著擴大開放。

雲林地區農民參與農業結構調整政策之分析

為了解決老農津貼沒有農地的問題,作者廖清祥 這樣論述:

長期以來,雲林縣農業面臨耕作面積規模小,農民高齡化兩個主要問題,造成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競爭力低。要解決這些問題,政府當局採取許多農業經營調整措施包括小地主大佃農,休耕地活化,漂鳥計劃,園丁計劃,農民學院以及農場見習等措施。儘管政府推出種種政策與措施,農民對農業結構調整政策參與的意願與看法才是影響政策執行成敗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調查雲林縣農民參加農業結構調整政策的意願與看法。本研究以田野調查方式取得初級資料,並利用數量方法做分析。雲林縣農業就業人口嚴重高齡化,而且是加速高齡化。雲林縣農民的教育程度偏低,無意願務農的後繼者釋出農地的意願不高,擁有農地所有權的觀念根深蒂固。雲林縣農民目

前參加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者只占極少數,不過未來參加小地主大佃農之意願卻很高。雲林縣農民租地耕作的需求大,但要租到大面積耕地卻不容易。農地的租金尚屬低廉,農地的位置尚屬集中。農民認為欲維持全家生計所需之經營規模遠大於現狀。純粹社會福利的雲林縣老農津貼每年高達53億元(2013)。雲林縣農民得知農業結構調整政策的來源,電視是最佳媒體管道。絕大多數農民沒有參與2013年休耕地活化宣導會。雲林縣農民絕大多數贊成休耕地活化措施並贊成對參加者的資格做限定。雲林縣有很好機會發展農業產銷、經營與外銷專區。農民是否同意政府針對等值或等面積農地交換提供獎勵的看法,正反意見不相上下。雲林縣農民同意在離農退休津貼上就面

積,家庭收入與年齡設有上限。同意只有水田種植稻作才能參加保價收購,只有配合適地適種規劃者才能領取補貼。

大農業

為了解決老農津貼沒有農地的問題,作者孫明賢 這樣論述:

作者簡介 孫明賢   學 歷:美國普渡大學植物病理學博士      美國普渡大學榮譽博士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植物病理學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系學士   經 歷:農委會主委      台灣省農林廳長      總統府國策顧問無任所大使      財團法人921震災重建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      財團法人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國立台灣大學兼任教授、副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兼任教授、副教授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主任、理事長       中央銀行理事      國際香蕉研究中心董事   現 任:21世紀基金會執行長      國立屏東科

技大學講座教授   榮 譽:國際青商會第13屆十大傑出青年      行政院保舉最優人員(1980、1991)      美國普渡大學傑出校友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國際領導獎      總統明令頒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

台灣老農津貼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兼論選舉與社會福利政策之關係

為了解決老農津貼沒有農地的問題,作者吳宜軒 這樣論述:

台灣的選舉深深地影響著台灣的社會福利政策制定及修正,每當快到選舉之時,老年農民津貼暫行條例(簡稱老農津貼)就常被政治人物拿出來做文章,其中加碼的金額更是從1995年提出的3000元增加到現今(2013年)的7000元,加上其條例的名稱為「暫行」卻始終沒有落日的一天,甚至隨著時空的改變,台灣的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遷,民眾的社會價值改變,於2011年的修改內容中,加上了限制老農領取的資格(即排富條款)。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農民津貼暫行條例法案的制定及修正過程內容中的爭議點,並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去了解其變革因素,運用相關文獻及訪談法去了解台灣選舉與社會政策制定之關係,並去分析老農津貼政策是否符合公平正義的

標準,又是否符合台灣的民意及期待。依此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一、 老農津貼政策並不能單獨的說是選舉影響的產出,而是多方面因素所形成,其代表的更不只是政府開始重視農民生活,反而突顯了台灣社會對於老農的照顧不夠。選舉的確會影響到老農津貼政策的制定與修正,但是政策的制定與修正的價值卻並不是選舉所賦予的。二、 排富條款的制定反而模糊了台灣農業政策的問題焦點。三、 老農津貼政策並沒有徹底的落實公平正義的觀點,但老農津貼政策的制定及修改過程,其實是符合我國民眾的民意。以下為本研究依據研究的結果,提出的幾點建議:一、 維持老農津貼金額調整的制度:老農津貼的金額不應再隨著選舉而浮動,政策

金額的增加應該經過「調查、評估及合理的計算」去算出實際所需的金額。二、 整合所有的相關年金制度:國民年金應該將所有的國民都納入法規當中,只是可以如勞保一般,以職業別再做另外的設計,以期有個盡量一致卻又符合各自需求的標準。三、 排富條款的運用需謹慎:排富條款的限制看似可以符合資源平均分配的公平正義標準,可以減少未來政府的財政支出。然而後續所帶來的卻是更多行政成本,及造成「社會階級」的產生、貧富的對抗、社會的衝突也會產生。四、 老農所代表的問題需回到根本做改善:政府應該回歸到問題的根本,應該要給予弱勢階級謀生的能力培養,而非純以金錢上的利益做給付。農村需要被建設,農業需要有發展,

農村會吸引年輕人回鄉工作,農業工作有尊嚴,這才是真正的照顧老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