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津貼調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老農津貼調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建良寫的 多階段行政處分論 和彭作奎的 誰偷走了農地?:影響每一個人的台灣農業與農地公平正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調整後之金額將於105年2月入帳 -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也說明:老農津貼 每4 年依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調整,自105年1 月起調增256元,調整後之金額每月為7,256元,並將105年2月入帳。 農委會表示,依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規定,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元照出版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王宏文所指導 郭姿吟的 福利政策縮減之政策分析:以2014年老農津貼改革方案為例 (2020),提出老農津貼調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老農津貼、福利政策縮減、多元流、政策窗、政策企業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蕭全政所指導 蕭雅倫的 臺灣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政策之政經分析,1995-2016 (2016),提出因為有 老農津貼、政經分析、偏差動員、老人年金、農保的重點而找出了 老農津貼調整的解答。

最後網站農保及老農津貼相關問題問答集(二)則補充:問:老年農民福利津貼修法後, 已領取老農津貼者、已加入農保者及新加入農保者的老農津貼如何請領? 答: 1.修法調整前,已領取老農津貼者,不受影響。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老農津貼調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多階段行政處分論

為了解決老農津貼調整的問題,作者李建良 這樣論述:

  本書從行政程序構造與行政法律關係的視角,反思「多階段處分」與「多階段程序」的學理概念與司法實踐。思維方法與論述取徑,不由法律概念及比較法入手,而是以本國法規定與裁判為分析素材,探索此等概念所涉之行政法律關係,集中思考行政訴訟的程序標的與審查範圍、行政權責與權限分配等實質問題,並形成案例類型,從中篩選論點、建立思維體系,最後再佐以比較法進行綜合分析,期有助於臺灣行政法學的深化與續造。

老農津貼調整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立法委員林佳龍今日在經濟委員會指出,農委會打算修改暫行條例,將請領老農津貼的門檻由現行的六個月提高到十五年,也就是必須加保農保滿十五年後,才能在六十五歲時請領一個月七千元的老農津貼。如此一來,預計在未來的十五年一共可以節省四百六十億元的支出,不過,林佳龍要求這筆錢應該要轉移用於其他的農業事務或投資,不能完全收回國庫,放任農業預算大幅縮減。

對此,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則表示,暫行條例的修改行政院已原則通過,預計在十一月中就可以送來立法院審議。至於節省下來的錢,陳保基說要完全保留在農委會項下,恐怕有困難,農委會將以保留一半作為目標。

此外,陳保基也說,目前約有一百四十五萬人加保農保,其中大約有五萬出頭的人,將會在這次修法變革受到影響。大約有一半是因為加保年限不夠,也就是到了六十五歲時,也還不會到十五年的請領門檻,那這部分就只能先折半領取津貼,一個月三千五。另一半則是缺乏農地,或是沒有居住在國內等原因。

其次,林佳龍則針對自由經濟示範區中農業加值的部分提出質詢,要求陳保基說明對中國902項管制性農產品的開放情形。陳保基則說,902項管制性中國農產品可以進入自經區加工,「原則上」必須全數外銷,但如果加工品的貨號屬於可進口品項,那麼可以在完稅與經過「逐案審查」後進入台灣市場。陳保基也舉例,台灣管制中國的花生進口,但花生醬就沒有管制,因此未來廠商可以從中國進口花生到自經區,加工變成花生醬後就可以輸入。

對此,林佳龍則提醒陳保基,第一,自經區在前店後廠的概念下,未來適用的地理範圍會巨幅膨脹,換言之,這些管制性農產品及加工品的流向,絕非農委會現在所設想的這般容易管控。第二,即便現在就可以從中國進口花生醬,但那至少還是標示MADE IN CHINA,但未來在台灣加工後就會變成MADE IN TAIWAN,這樣消費者要進行區分就很困難。

最後,林佳龍強調,日前他才問過經建會主委管中閔相同的問題,當時管中閔的回答都還比陳保基的保守,他建議陳保基應該多站在台灣農民的立場來思考,而不是一心只想著擴大開放。

福利政策縮減之政策分析:以2014年老農津貼改革方案為例

為了解決老農津貼調整的問題,作者郭姿吟 這樣論述:

我國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政策自1995年施行以來,前後歷經多次修法與調整後,衍生了許多制度上的漏洞與問題,社會各界對老農津貼政策的執行成效開始提出質疑,迫使農委會不得不採取相關改善作為與因應措施。「2014年老農津貼改革方案」,係將請領老農津貼的農保年資由6個月提高至15年,涉及農民實際請領津貼的權益,故在推動改革過程中,不斷受到各界挑戰與質疑。然而,此改革方案自2013年11月7日提出,至2014年6月2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期間僅花費約8個月即完成修法,從過去福利政策縮減的經驗來看,並不常見,可謂國內少數福利支出健全改革的成功案例。為了探究2014年老農津貼改革方案通過之關鍵因素,本研究採取文

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並運用John W. Kingdon(1984)的多元流理論為分析架構,進行完整的歸納與分析,期望能勾勒還原整個決策過程之全貌。本文研究結論如下:一、2014年老農津貼改革方案之形成背景,係源自於制度上的漏洞與財政幻覺陷阱,而成為各界關注焦點。二、2014年老農津貼改革方案係逐步調整發展而成,並將相關重要人士納入政策規劃過程中。三、推動改革過程中以立委的反對聲浪最為激烈,並提出不同的改革法案。四、農委會運用多元溝通策略與管道,塑造有利於改革之政治環境與社會氛圍。五、2014年老農津貼改革方案的三股量流在發展過程中,逐步發展成熟,同時彼此間相互影響。六、2014年老農津貼改

革方案之政策窗,是經由政策企業家長期的堅持努力不懈下所開啟的。

誰偷走了農地?:影響每一個人的台灣農業與農地公平正義

為了解決老農津貼調整的問題,作者彭作奎 這樣論述:

台灣糧食供應危機,多年來所發生的農地亂象, 政治駕凌專業的歷史真相,本書一一揭露!   民國八十九年農發條例修正案通過後,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允許農地農宅興建,有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造成優良農田大量流失!執政者漠視社會大眾只為眼前個人利益的價值觀,忽略農地流失可能引發的糧食供應危機!   農地總量面積逐年減少,農地利用亂象逐年增多。台灣的農地被濫用、誤用、占用,愈來愈嚴重!台灣的每一塊農地都成為游資炒作的商品,使得台灣的農地價格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台灣的農地和農業還來得及搶救嗎?   近年台灣農地大量流失,被工廠、豪宅、太陽能板占據,這都與政府的農地政策與農糧政策有著密切關係,特別是農

地開放自由買賣以來,很多優良農田快速消失,已成為台灣不能再漠視的重大議題。   在地方政府人力預算不足情況下,維護農地農用形同口號,農地上違法的豪華農舍、工廠林立,嚴重破壞農業經營環境。現在政府推動農業種電,更是帶頭破壞農地的行為,使得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傷害。   務實的思考如何合理的使用農地,農業使用不再以耕作為限,如何發展農業成為可獲利的事業,讓從農者能有一定的收入,才能確保農地的合理使用。產學合作可共創雙贏,農業與科技結合,從產品開發、生產、管理到行銷,都能因科技與資訊的高度發展而有結構性的變革,可創造產業更高的利潤與附加價值。   農業的發展更是與糧食的供應息息相關,台灣是個島國,

當發生天災人禍,或國外進口斷鏈,或發生戰亂,屆時缺糧危機將是嚴峻的考驗。如何防止另一次的農地浩劫,怎麼做才會有台灣農業的未來?書中一一列舉出台灣潛藏的諸多危機,提出諍言,值得社會大眾一起深思。 專文推薦   趙守博│前總統府資政   黃榮村│考試院院長   廖祿立│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陳保基│台大名譽教授   許舒博│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   黃明耀│前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局長  

臺灣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政策之政經分析,1995-2016

為了解決老農津貼調整的問題,作者蕭雅倫 這樣論述:

政府為加強照顧老年農民生活,自1995年6月起開始發放老農津貼,截至2015年12月止,累計發放7千4百餘億元,受益之農、漁民達1千2百餘萬人次。老農津貼制度自1995年實施以來,即為各政黨及候選人政治動員之工具,具有高度政治性。各行為者,包括政治人物、老農及相關農民團體、行政機關等,均被鑲嵌在政策脈絡中,彼此互動著,其目的都在追求利益之最大化,因而促成政策之出現、演進與變遷。其間之政治經濟關係,及偏差動員為本研究之重點。本文嘗試從政治、經濟、社會等面向,探討老農津貼政策歷次修法過程中,各行為者之策略行動及後續影響,發現在政策形成時期(1995-2002),在各行為者偏差動員下,陸續放寬申領

資格,導致後續假農民及富農領取老農津貼之爭議;在政策加碼時期(2002-2011),政治人物競相加碼津貼,老農津貼由1995年之3千元,逐次提高至2012年之7千元,造成政府財政沉重負擔;歷經政策擴張階段後,進入政策檢討階段(2011-2016),國民黨政府挾著國會多數優勢,開始推動改革,包括建立津貼調整機制、排富條款,及提高申領資格限制等。本文透過政經分析結果,瞭解老農津貼政策與臺灣社經環境暨政治環境之關聯性,及其偏差動員現象,藉以釐清老農津貼政策實存之問題與爭議,並試著提出可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