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客家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另外網站90載何氏老宅保藏客家情懷 - 香港商報也說明:前方是有90年歷史的何氏大宅,後方就是用作展示客家農具及生活用品的小屋。 ... 谷埔村歷史有四百多年,有宋、楊、鄭、李、何、曾、吳等多姓人聚居。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彭欽清所指導 徐毓宏的 西湖溪流域客家嘗會之研究 (2016),提出吳姓客家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客家、嘗會、祭祀公業、族產、宗族、西湖溪流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連瑞枝所指導 魏玉芳的 從隘墾區到地方社會的形成:以苗栗三叉河雙連潭為例的討論(1856-1946) (2014),提出因為有 雙連潭、祭祀圈、在地化、隘墾社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吳姓客家人的解答。

最後網站吴氏兄弟汽车服务诗巫日产3S展示中心开幕 - Sin Chew Sarawak則補充:左起为吴氏兄弟汽车服务董事吴恒兴、执行董事拿汀斯里江新巧、董事经理拿督斯里吴文扬、诗巫市议会主席丁永豪、陈唱汽车销售与市场总监陈国梁、诗巫警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吳姓客家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西湖溪流域客家嘗會之研究

為了解決吳姓客家人的問題,作者徐毓宏 這樣論述:

本文以「嘗會」為研究的主題,並於前面加上「客家」一詞,是希望突顯以客家為主題的論述與特性,藉此來瞭解客家人的文化特徵,故從歷史脈絡看來,研究地區若非屬早期客家人開墾的地方,則未列入研究場域,冀望透過這樣的研究思維,並運用比較研究觀點,呈現出西湖溪流域內客家嘗會之一般與核心的文化特徵。研究動機除了對客家嘗會的核心文化特徵加以探討外,亦綜合前人對中國傳統社會宗族理論成果之探討,運用於本文之研究;期望透過宗族相關理論的應用,並藉由西湖溪流域嘗會的族產統計分析,以達成研究目的,包含探討的早期宗族分布的情況、有哪些宗族對流域拓墾較具代表性、嘗會與宗族發展甚或對聚落發展的關聯性等;再以西湖溪流域客家嘗會

為核心的觀察,探析國家政策與社會變遷對嘗會的挑戰。研究方法上,則採用文獻分析、參與觀察以及深度訪談。在資料處理方面,則運用2009年政府地政機關有關嘗會族產的公務登記資料為基礎,進而以統計方法加以整理、歸納、分析,並與相關文獻分析結果做比較與對話,以進一步提升研究資料分析結果之信度與效度。研究結果發現客家嘗會可探析客家人早期來台拓墾的宗族發展的脈絡與聚落發展的關聯性,亦可分析出流域內前五大姓氏宗族分別依序為賴、李、彭、劉、邱,並可探討嘗會於客家地方社會發展的意義與特質;而「嘗」所展現的形式上與實質上的意涵,代表著客家人獨特的文化特徵,惟這些客家文化的特殊性,不僅正面臨社會轉型與時代變遷的衝擊,

亦面臨著從日治時期政府以來,國家政策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隘墾區到地方社會的形成:以苗栗三叉河雙連潭為例的討論(1856-1946)

為了解決吳姓客家人的問題,作者魏玉芳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場域在三叉河的雙連潭社會,以社群、祭祀圈、在地化等理論觀點為基礎,藉由三叉河雙連潭社會的拓墾勢力、樟腦產業的發展及地方信仰等三項在地化的媒介,探討清末到日治時代,三叉河雙連潭從隘墾區到地方社會的建構過程。 首先採地方誌與歷史學文獻研究的方法,回顧最早進入三叉河雙連潭社會的拓墾勢力 - 金華生、金慎昌、廣泰成的拓墾史,並探討拓墾範圍內的家族勢力及樟腦產業的發展。 其次,以田野調查及參與觀察,蒐集天后宮祭祀活動相關資料,劃出天后宮天神良福、媽祖、及王爺三個主神信仰所形成不同的祭祀範圍,同時以祭祀社群概念觀察,在地的王爺公、天神良福、媽祖三個祭祀團體,團體成員身分具有

高重疊性,且與參與祭典活動的互動性高,這一社群強度極高的祭祀社群,也因此使雙連潭村民成為一個地域共同體。 此一隘墾社會的形成可分為三期:其一,拓墾初期(1856~1886),拓墾組織緊密的連結了人與地的關係;其二,製腦業興盛期(1887~1934),國家力量介入製腦造林,隘線也往前推進;其三,信仰重整期(1935~1946),天后宮的建立,整合了地域裡的人群,文化界線超越了地理界線。 總之,藉由社群觀念,確實能更細膩地剖析三叉河雙連潭社會形成的現象,然而,本研究認為再增加歷史地理之地域社會視野,才更足以解釋此一隘墾社會人地變遷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