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 註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大悲咒 註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光明,林怡馨寫的 梵藏漢心經對照 和東北的 佛說如何念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悲咒大全與修持儀軌〖珍藏版〗 | 菩提心也說明:若有誦持大悲心陀羅尼者,得如是等功德利益也,一切天人應常誦持勿生懈怠。 咒文翻譯. 大悲咒由金剛智於719年-741年間翻譯成中文(T.1112),後又經其弟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春天出版社所出版 。

法鼓佛教學院 佛教學系 陳英善所指導 釋性禪的 聖嚴法師的禪修教育理念──以觀音法門為主 (2013),提出大悲咒 註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心靈環保、人間淨土、觀音法門、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哲學系 曾春海所指導 郭益悅的 唐宋觀音形神美之研究-以龍門石窟與大足石刻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觀音信仰、觀音造像、形神美觀、龍門石窟、大足石刻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悲咒 註釋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悲咒翻譯則補充:Skip to content. JohnGenty · 首頁 · JohnGenty ▽. 大悲咒翻譯. Leave a comment. 大悲咒翻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悲咒經文大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悲咒 註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梵藏漢心經對照

為了解決大悲咒 註釋的問題,作者林光明,林怡馨 這樣論述:

★★★[附]印順導師註釋、英日漢譯及梵藏心經音檔★★★   心經 乃 智慧之鑰 開啟大智慧的路徑   ★梵、藏、漢、日、英14種《心經》經典版本一次囊括!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之《心經講記》注釋! ★重要佛學辭典逐字對照《心經》分析拆解! ★《心經》全文詳細逐句對照逐一注釋! ★梵藏文《心經》真人持誦學習音檔! ★梵文悉曇體《心經》全文收錄! ★梵文天城體《心經》全文收錄! ★藏文《心經》全文收錄!   《心經》的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它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對華人最耳熟能詳的, 肯定是玄奘至天竺,現今印度取經的傳說。   根據華人世界最著名的玄奘《心經》漢譯本作為《梵藏漢心經

對照》基礎的修訂底本,將《心經》逐句拆解對照詳細分析,一舉囊括梵文、藏文、漢文、日文、英文等14種《心經》經典版本,搭配唐宋盛行的梵文悉曇體與現代通行的梵文天城體以及藏文全文對照,同時承蒙 印順導師授權首肯,使用 印順導師於《般若經講記》的《心經講記》註釋。   解析梵文原意,般若為「解除苦痛的主要方法」,波羅蜜多為「度一切苦厄」,心,可以有多種的解釋,此處取「心要」、「精要」的意思;《心經》就是顯示這出苦主要方法的精要。藉由本書進一步協助大家理解《心經》內容,正確掌握經文的根本意義。   《心經》是流傳最廣的佛教經典之一, 僅僅兩百餘字卻道盡了般若經一切心要。   許多朋友們初讀《心經》時

無法理解真正意義的奧祕,或因於良善的教材難覓,或因未能理解梵文最初的原始含意而不解其意,最終將佛法的修習視為畏途,而裹足不前。   《梵藏漢心經對照》配合世界重量級佛學辭典《梵漢大辭典》、《摩威梵英辭典》與《阿題梵英辭典》中的解釋逐字拆解,並附梵文與藏文《心經》學習音檔,其中包括印度國際大學教授穆克紀博士(Prof. Dr. Biswadeb Mukherjee)念誦梵文《心經》、德澤仁波切唱頌藏文《心經》,以及林祺安老師念誦之藏文《心經》。對於初步入門梵藏文的朋友、乃至對梵藏語文都已有相當了解的讀者來說,都是極方便的參考學習工具。 【總序】   ☉重新再版   這次交由布克文化重新出版的佛

學系列叢書,每一本都是曾經一度在二手拍賣市場競得高價的絕版書籍。   在接獲無數讀者們的請託與詢問,筆者卻窘迫於財力不足與個人能力無法再將過往這些廣受同修朋友關注的佛學系列叢書再度付梓,所幸在這麼困頓的時候,布克文化總編輯賈俊國提出替絕版書籍重新再版的計畫。   透過小女怡馨的引薦,筆者得知布克文化的編輯群都是自己的讀者,他們在尋找筆者過往書籍卻總是有遍尋不著的問題,找到了也可能索價不菲難以負擔,這對於有心追求知識的朋友確實是一個困境。   我們以為,真正的學問不應該是昂貴或遙不可及的。在仔細閱覽過筆者的每一本著作,布克文化決定選擇原名《梵藏心經自學》作為重新再版的第一本書籍,書名《梵藏漢心經

對照》。從這本書以降,筆者每一本絕版的佛學系列書籍將再度問世,讓每一位企求世間答案的朋友們透過輕鬆自學的方式,從千古流傳的傳世經典領悟出屬於自己的智慧真諦。   ☉重新校對   從筆者第一本佛學研究書籍到現在,眨眼之間不知不覺已經經過了數十年光景。   為了將最好的作品呈現在各位讀者面前,在編撰的過程當中,筆者自然反覆校對、力求完美,但恐怕有時還是力有未逮,過往的成品可能依舊未臻完善。   在幾十年的反覆交錯校對之後,筆者再度結合布克文化的力量,以現代方法重新為這套佛學系列叢書再作精密的糾錯與校正,期許這一系列被大家從絕版書籍中再度迎接回來的佛學研究叢書,能夠以最嚴謹最講究的態度再度問世。  

☉重新製作   回頭再看所有在這幾十年間陸續問世的最初版本,即便筆者試圖以最大的努力與心力呈現最好的作品給各位同修前輩,重新再以現代方法的標準來看,筆者以為有些部分或許能夠以更加先進更加新穎的方式來呈現,結合表格、圖示與更多的對照比對,筆者相信在學習上能夠達到事半功倍又簡單易學的輕鬆效果。   在這些重新校對、編輯與製作的過程,難度不啻於重新撰寫一本書;為了將最好的成品再度呈現在大家眼前,我們深信,所有的艱難與辛苦,一定都是值得的。   ☉輕鬆上手   以過去研究撰寫佛學相關叢書的數十年經驗,筆者經常遇到同修朋友們反應經典的艱深與難解。   為了能夠讓所有期望一探佛學奧妙的朋友更深入其中的玄

機之意,筆者在重新編撰這套佛學系列叢書時,特別著重結構,並且採用因循漸近的方式,從基本背景、知識、觀念再逐漸帶入核心。   古往今來,曾經有許多不識字的同修以精誠所致的信仰戰勝了大家以為的門檻,現在,筆者藉由布克文化的協助再將既有的工具再度進化升級,簡易化全世界公認最困難語言的梵文,讓任何願意學習的朋友都能容易閱讀、輕鬆上手。   這系列曾經一度絕版的佛學系列叢書能夠有機會捲土重來,首先要感謝布克文化的每一位工作人員:他們如此珍惜看重筆者的作品,讓這些即將淹沒在歷史雲煙當中的佛學研究撥雲見日,重新以全新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最重要的是感謝現在捧起這本書的你。   謝謝你們,讓佛學系列叢書再

度問世。   林光明  2018.12.22 【修訂二版自序】林光明2018.8.25   2004 年4 月,我出版了《梵藏心經自學》一書。當時是應佛學界的好友們,為印順導師舉辦祝壽活動而有該作,在該書的〈自序〉裡,我略敘個人與導師的因緣。此外,也說明該書在內容編排上引用導師的《般若經講記》的來龍去脈,因此該書全名為《梵藏心經自學──附:印順導師註釋.英日漢譯與梵藏CD》。   2008 年,《梵藏心經自學》已告售罄,時值印順導師圓寂三週年,在重新修訂並調整初版的部份內容後再版,藉以紀念印順導師。2017 年年底,《梵藏心經自學》修訂版又告售罄,不少讀者來電詢問,也有提供調整內容的意見:不

外乎希望增列梵文悉曇體。   對於讀者的熱心參與,我們倍感欣慰與振奮,也思考再版的可能性,甚至開始著手在修訂版上,再加入梵字悉曇體的內容,期待藉著此書和更多讀者廣結佛緣,也希望透過此書,讓眾多讀者從導師的註解中獲得法益。   由於咒語的範疇有限,我一直笑說我們是佛教界的弱勢團體。所幸,一直都有朋友同好、或者是熱心的讀者,在精神上撫慰鼓舞、金錢上賣力奧援,我們的編務才能持續至今,也藉此機會謝謝諸多人間菩薩。   此次《梵藏心經自學》的再版,基於成本與流通的考量,在2017 年年底,承蒙城邦集團布克文化出版社協助,在多次討論後,最後決定加上梵字「悉曇體」的《心經》內容。書本書這次的修訂二版,感謝佛

光大學蘇南望傑教授對第四章藏文心經逐句註釋內容的再次校訂。此外,感謝葉雲蘭小姐、以及布克文化出版社全體人員協助全書的內容。   最後願以此次的修訂再版,回向一切法界眾生,希望大家都能直探心的本源,讓生命自在豁達。

聖嚴法師的禪修教育理念──以觀音法門為主

為了解決大悲咒 註釋的問題,作者釋性禪 這樣論述: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探討聖嚴法師的禪修教育,以觀音法門的妙智、妙用來連貫其禪修教育體系,以心靈環保為主軸,展開淨化心念、心淨國土淨的實踐,於生活中推展法鼓山「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聖嚴法師生命中相應於觀音菩薩大慈悲的精神與因緣,教導人人從拜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到做觀音,其願心如同觀音菩薩慈眼視眾生、大悲濟世、平等普施、悲智雙運,其所修的觀音法門為首鑰與所教導禪修教育體系是融通的。聖嚴法師的禪修教育方法修至身心統一後,再用觀、還、淨、默照、話頭等方法破除自我中心的執著和法執、無明、習氣,成就定慧一體的觀音法門。禪宗是頓悟發慧,自然任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修工夫、妙用,正所謂的

「以心轉境」、「心淨國土淨」。聖嚴法師為了因應現代社會大眾所需,提倡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大好年等運動,期許完成觀音道場的使命,即「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尚待大家共同努力!

佛說如何念佛

為了解決大悲咒 註釋的問題,作者東北 這樣論述:

  舍利弗。中有出家人喜樂問難。得值善師為說名色寂滅語言道斷。無起無失。通達無相。得聞如是無生無滅無相之法。不驚畏者。當知是人已曾供養無量諸佛。能知我法可名聖眾。   為了便於讓讀者查找,本書將經文的冊數、編碼以及頁數都標明的很清楚,並將摘錄的心得放回經文中,只是用黑體字標示出來,以便於讀者更易了解。除了此頁說明之外,書中全部是經文,是大正藏電子版原版經文。沒有解說或註釋。   本書以佛說念佛為主。這不但是我學佛的因緣,也是我學佛的過程。時下念佛者無以計數,多數人都沒有時間查閱佛經,為了與有緣人分享我在大藏經中看到的如何念佛,因此特輯此書,獻給所有念佛之人。 本書特色   東北老師對智慧觀

照獨到的見解與精闢的解說,都讓人有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慨。本書以佛說念佛為主。這不但是我學佛的因緣,也是我學佛的過程。時下念佛者無以計數,多數人都沒有時間查閱佛經,為了與有緣人分享我在大藏經中看到的如何念佛,因此特輯此書,獻給所有念佛之人。 緣由   在以往的歲月裡,曾有兩次我的心被特殊的音聲,深深地吸引住。為了留住那一刻的奇妙感受,我沒有去尋找答案:   第一次是一九八零年,我去成都寶光寺,在我走近大雄寶殿時,我被寺中僧人課誦之聲所吸引。那奇妙的唱誦擁抱著我的心,那既熟悉又陌生的音聲,覺得既親近又遙遠,當時以心相許,若能一生都能沉浸在這美妙的音聲中,那該有多好。   第二次是一九八

七年,我於瀋陽中山公園中晨練時,有一天又被更不可思議的音聲強烈地吸引住。直到悠揚之音聽完。我才好奇地問一位老伯,這是什麼歌這麼神奇。老伯說這是在唱阿彌陀佛,我聽了近十分鐘竟然沒有聽到是在唱阿彌陀佛。那是一個用了很久的磁帶,又是在一個音質很差的音響中播放,但這些都不能影響那佛號的奇妙。我無法想像為什麼阿彌陀佛的音聲,對我有這麼大的吸引力。   我出生在長春,小學時家住人民廣場附近,因此每天都能看到寺廟牆上的大字,『南無阿彌陀佛』。但從來也不知「阿彌陀佛」會這樣牽動我的心。寺廟隔街相對處,還有一尊幾人高的觀世音菩薩,她一直默默地站立在那裡,於無意中我不知端祥菩薩的妙容多少次,卻不知這麼多年來她一直

在耐心地等著我。   來到美國後。當我得到第一個大悲咒的唱帶時,就聽得如癡如醉,每一聲咒語都如愛神之箭直接穿透我的心。而當我得到第一個阿彌陀佛的唱帶時,那音聲親切得有如聽見自心深處久遠的呼喚,因此我就日日夜夜沒完沒了地聽,一直聽了好一陣子。   當我讀了金剛經之後,我知道我走上一條不能回頭的路,當我發現我已走在這條路上時,已經無法選擇是不是要走下去,因為我已深深地投入了釋迦牟尼佛的懷抱裡。從此之後,閱讀大藏經是我每日的精神食糧,面對經文是我每日最快樂的時光,本書即是多年閱讀大藏經的讀經心得。   本書以佛說念佛為主。這不但是我學佛的因緣,也是我學佛的過程。時下念佛者無以計數,多數人都沒有時間查

閱佛經,為了與有緣人分享我在大藏經中看到的如何念佛,因此特輯此書,獻給所有念佛之人。 【註】   1.本書除了此頁說明之外,內容全是大正藏電子版原版經文。若該頁內容含括相關經文即整頁經文以原版方式摘錄下來,不加編輯亦不另外加入解說或註釋,以方便讀者一窺全貌。   2.本書編者於摘錄的整頁經文中將重要的段落,特別以黑體字標示出來,便於讀者查找閱讀。   3.本書將經文的冊數、編碼以及頁數等出處都標示得非常清楚,便於讓讀者查找。 作者簡介 東北   中國吉林長春人,潛心慕道多年,遍讀道藏經典,於老子的清靜無為深有領悟。一九九四年旅居美國時,有緣聽到《金剛經》梵唱,受到難以言喻的震撼。在遍讀《大藏經

》後,又深入實修般若觀照。   東北以其不可思議的因緣,契入了佛與道的甚深秘義,以及達成無上之道的至簡之法。   東北既重理論亦重實修,他的經驗是,若不能落實到實修,再深的理論亦是戲論。若實修離開甚深理論的指導必然會成為盲行。真實的修行應將甚深理論圓滿地落實在生命的舉手投足中。   東北與有緣人分享的是,只有成就無上之道,才能明了自性的真實與莊嚴。只有開啟甚深智慧,才能展現內心的祥和與慈悲。所以儘早成就大道是每一個人的當務之急。   東北經常於美國的如是禪蓮花湖禪修中心,舉辦各種禪修訓練,也常往來美國、中國大陸與台灣。同有緣人分享開啟甚深智慧的般若觀照,弘揚成就諸佛的不二法門。   著有:《法

身舍利寶光》、《永恆的付囑》、《隨處護念》(慧炬出版社)。《走路的祕密》(橡樹林出版社)。《光明自在行》、《無上祕法的神變》、《腳下光明》(圓明出版社)。《金剛經名相解(上)》、《金剛經名相解(下)》、《修行實用名相》、《紫氣東來(上) 老子道德經》、《佛說如何念佛》(春天出版社)。等書。

唐宋觀音形神美之研究-以龍門石窟與大足石刻為例

為了解決大悲咒 註釋的問題,作者郭益悅 這樣論述:

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宗教、審美與藝術是以不同性質的特殊意識型態相互交融持續至今。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回教與佛教,影響中國各層面最深廣的應屬佛教,然而佛教始源並非發展自中國,奇特的是幾近斷滅於原始的發展國度後,卻因其教義流佈而在中國生根茁壯,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然而近幾年來研究佛學與文學藝術關係的著作有逐漸多起之勢,但研究佛教與美學相關之著作尚微,職是之故,亦是為目的之所在,希望能透過「觀音菩薩」與「美學」之研究,明瞭作為一個龐大的佛教精神體系,其複雜及深刻之處。佛教自印度東傳後延續千年,再於東土掀起一股風潮,且更盛於印度之發源地。佛教能從古亙今,除其教義深具哲理而得以深化廣傳之外,在一

定意義上,對其教義的弘傳,則藉助了藝術創作中的各種形式造型,以及因佛教經典中載錄各種造像功德與福報,使得「佛菩薩」形體得以實現於人世間,而與民同在。「觀音」為「觀音菩薩」之簡稱,為佛教中重要的佛菩薩之一,亦被稱為與中國最為有緣的「菩薩」。佛教大乘經典中記載頗多,其代表著慈悲救度的智慧與施無畏精神,相關重要經典有《大悲蓮華經》、《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乘莊嚴寶王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及《觀世音菩薩授記經》…等,皆有其大慈悲行深之旨趣說明。其中與觀音造像有直接關係的經典為《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中的三十三化身與《大佛頂

首楞嚴經》的三十二應身最為深遠;另《大佛頂首楞嚴經》與《大悲心陀羅尼經》則為千臂千眼觀音應化身之依據。關於觀音造像所依據之經典進一步考證與論述,「觀音菩薩」的形像之豐、之美,在佛國世界中可謂首屈一指。因此,本論文即以研究「觀音菩薩」如何以佛性之體,成就為四位一體之「美神」?並探究其佛性與哲學中的藝術意涵?再則,因中國歷史悠久,各時代有各時代的思維與生活模式,影響所及,「觀音造像」的形式與演變,便成為時代的獨特凸鏡。其中,中國思想的發端起始於先秦時期;人們精神境界的提升則是在魏晉時期,此時同時也是對美的嗜求與品評的關鍵年代,加上佛教因道家這股向上的力量乘風崛起,益發使得宗教與藝術在中國因緣際會之

下揉合,而自成一股涓流綿瀉而下。「形神」問題在此是哲學的問題、是藝術的問題、是宗教的問題,更是人生的問題,此是「觀音菩薩」真、善、美、聖四位一體之「美神」全方位的經歷時、空而成就的不思議事。本論文以唐、宋同處於古典藝術美學的兩大高峰時代,進行美學思維之分析與菩薩造型藝術之比對,分別擇選具兩代代表性之觀音石刻造像-唐代龍門石窟與宋代大足石刻之觀音造型為比較對象。故觀音菩薩造像之審美,鎖定唐、宋兩代時期之石刻為論題範圍,並探究其所蘊藏的形神美觀與宗教、藝術、心理等方方面面攸關於「人」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