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憲宇,法鼓山慈善基金會寫的 雲水林間:小林村心靈陪伴札記 和聖嚴教育基金會學術研究部的 聖嚴研究第四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法鼓山慈善基金會透過藝術,開啟自我療癒之路也說明:法鼓山慈善基金會 透過藝術,開啟自我療癒之路. 2022-06-30. Copyright© 2016 恆安老人多層級照顧服務網. Taipei City Hang-An Seniors' Home Multiple Long-Term Care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和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所出版 。

法鼓文理學院 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 陳定銘所指導 鄭逢緯的 宗教組織自我成長課程之SROI分析-以法鼓山護法總會為例 (2021),提出法鼓山慈善基金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宗教組織、自我成長課程、社會價值、社會影響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李玉珍所指導 金正煥的 戰後臺韓佛教之現代化比較: 以聖嚴與吞虛法師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禪教一致、後殖民時期、法鼓山、韓國佛教、僧團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的解答。

最後網站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捐贈45台平板助南市據點學童數位學習 ...則補充:法鼓山慈善基金會 用行動支持臺南市政府照顧弱勢優先的施政精神,23日於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辦理「培力同心世代‧動畫秀我家鄉-弱勢兒少數位學習動畫營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鼓山慈善基金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雲水林間:小林村心靈陪伴札記

為了解決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的問題,作者黃憲宇,法鼓山慈善基金會 這樣論述: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只有在最暗的夜,才能看到最美的星空。」法鼓山慈基會的慰訪義工們,承繼著聖嚴師父的教澤與悲願,以慈憫的心,護念每一位遭受苦難的案家,以佛法的智慧,普潤每一個苦痛的心靈;在彼此關懷、相互成長中,義工們與案家,共同將苦的力量,轉化為生命中的逆增上緣,也找回了迎向未來的勇氣與希望。
讓我們透過影片,跟隨著慰訪義工的腳步,感受這一幕幕悲喜交織的生命故事,在人與人的溫暖相遇中,深刻體悟自利利他的生命真諦………。

更多影片請收看「法鼓山網路電視台DDMTV」
https://ddmtv.ddm.org.tw/

宗教組織自我成長課程之SROI分析-以法鼓山護法總會為例

為了解決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的問題,作者鄭逢緯 這樣論述:

在臺灣宗教團體是個具有充滿關懷人文環境與志工能量的組織,如何基於利他宗旨,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創新價值及建立文化成就基業長青,是宗教組織在追求永續經營的重要思維課題。其中的一種方式,就是開設多元跨領域、整合創新及自我成長課程來與組織互相對應連結,協助所有參與的志工或學習者,藉由多元共益新價值的觀點,培養探索人生方向能力,以符合其人生需求。同時,也能實踐組織願景與符合社會期望。然而這類型的自我成長課程是否能產生具體成效與發揮社會影響力則是在過去的研究當中較少被討論。本研究即是試圖藉由從社會價值與社會影響力的理論思維,透過嚴謹且具公信力的社會投資報酬(SROI)評估工具模組,以某宗教組織之自我成長

課程作為研究個案,透過理論學習與實務操作結合,藉由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探討利害關係人參與課程前後所產生的成果改變,進一步分析所推展課程之成效與影響力。綜合成果與投入分析,發現法鼓山護法總會在2020年,每投入1元新台幣將對於利害關係人創造約等於3.36元新台幣之社會價值,敏感性分析結果介於2.65~3.70之間。其中各利害關係人所產生之成果價值「增加未來幸福所具備的感知能力」以參與GPS專案之學員價值受益最高,其次為義工,與主辦單位課程設計之核心理念與計畫目標相應一致。

聖嚴研究第四輯

為了解決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的問題,作者聖嚴教育基金會學術研究部 這樣論述:

  聖嚴法師是深具開創性與影響力的宗教家,一生致力於佛法的研究與弘傳,透過教育、文化與關懷等方式,將佛法與現代生活密切結合,為漢傳佛教帶來豐富多元且具前瞻性的發展。因此,聖嚴教育基金會特將於二○一二年舉辦的第四屆聖嚴思想研討會主題,定為「聖嚴法師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回顧與前瞻」。   本書九篇論文精選自第四屆研討會,探討議題包括:傳統的儒佛關係、淨土思想與禪法詮釋、禪法的東西交流、人間淨土的反思、心靈環保經濟學、佛法的社會關懷實踐等,深入剖析聖嚴法師在佛教學術與社會關懷各個領域的貢獻成果。   聖嚴法師深厚的學術涵養與深刻的社會關懷,為佛教學術研究開啟了寬廣的研究視野,呈現佛法提昇

生命品質、改善社會風氣……等不同於傳統的入世風貌。讓我們得以從更深更廣的角度,落實人間淨土的理念,為現代社會注入一股清新的活力。  

戰後臺韓佛教之現代化比較: 以聖嚴與吞虛法師為例

為了解決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的問題,作者金正煥 這樣論述:

當代韓國唯一的僧團宗派「大韓佛教曹溪宗」,其繼承臨濟宗,以華嚴思想為中心。當今曹溪宗第四教區的本寺為月精寺,共管理六十多間末寺與八間庵廟。月精寺的本山五臺山,即為文殊華嚴信仰的亞洲中心。於高麗時期,知訥禪師 (1158-1210)所推廣的「禪教一致」(公案禪與華嚴禪之融攝)運動,其影響至當代月精寺釋吞虛(1913-1983)的「禪教一致」與「宗派統一運動」。釋吞虛歷經日本殖民強迫韓國佛教「帶妻僧團」、「比丘僧團分裂」的政策,繼而用禪教 一致與宗派統一性的理念,來推動僧團淨化運動,因此釋吞虛的禪教一致以朝鮮 僧團教育現代化為基礎,包含1956年建立五臺山修道院、三本寺修練所等。此外,釋吞虛更以

「定慧等持」與三教會通,以及「懸吐譯解」的事業,提昇曹溪宗僧伽大學的課程與品質。如同韓國,戰後臺灣佛教界也和韓國一樣,同時進行「去日本化」和恢復獨身僧團,並於1950年代開始傳戒和提升僧伽教育。當中,建立中華佛研所、法鼓山的釋聖嚴(1931-2009),是以「禪教融攝」推動漢傳佛教禪法的著名典範。釋聖嚴具有日本立正大學博士學位,專研明末蕅益智旭大師(1599-1655)的天台思想,將其教觀的植根建於《法華經》與天台學。從1979年開始,釋聖嚴奔波台美教導禪修,1989年成立法鼓山僧團,2005年立宗「中華禪法鼓宗」。法鼓山的禪宗家風以及國際化,均奠基於禪教融攝,其思想融合天台、華嚴、禪宗及淨土

法門,而且承繼臨濟與曹洞兩大禪宗法脈,重整禪法次第。曾經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與臺灣,在戰後均分別以「禪教一致」的觀念來進行其僧伽教育改革及現代化,本文將介紹比較月精寺釋吞虛和法鼓山釋聖嚴的禪教融攝理念與方式,以此進一步探討後殖民時期,東亞禪僧以禪教恢復傳統和推廣禪修的動機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