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始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吳姓始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解讀歷史編輯部寫的 你的姓氏從何來?100個最有趣的姓氏故事:圖照+分布地圖+精彩解說,認識藏在姓氏裡的有趣故事 和謝景連的 「插花地」:文化生態、地方建構與國家行政:清水江下游地湖鄉的個案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吴氏渊源- 百家姓 - 安世代也說明:吴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 ... 太伯没有子孙,后世吴姓人称其为开氏始祖,称其弟仲雍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維他命文化 和社會科學文獻所出版 。

佛光大學 歷史學系 卓克華所指導 賴聯邦的 宜蘭縣礁溪鄉澤蘭宮田野調查與研究 (2019),提出吳姓始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宜蘭、澤蘭宮、媽祖、吳沙。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尹章義所指導 吳正龍的 清代台灣的民變械鬥與分類意識的演變一以林爽文事件為中心所作的探討 (2013),提出因為有 林爽文、民變、分類械鬥、村庄、漢人遷移、族群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吳姓始祖的解答。

最後網站吴孝正名字的含义 - 名字打分- 起名网則補充:吴姓 ,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 ... 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吳姓始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你的姓氏從何來?100個最有趣的姓氏故事:圖照+分布地圖+精彩解說,認識藏在姓氏裡的有趣故事

為了解決吳姓始祖的問題,作者解讀歷史編輯部 這樣論述:

圖照+分布地圖+精彩解說, 解讀起源、人口分布和演變等歷史 認識藏在姓氏裡的有趣故事     尋根究底,探索家族根源,   你會發現,許多姓氏的始祖竟然大部分是來自古代的位高權重者,   也就是說,你我或許都身為王公貴族、帝王將相的後代     畫說百家姓   ★百大姓氏,趣聞故事   針對百家姓中每個姓氏都逐一解析,認識每個家族背後的趣聞故事。   ★漢字演變,從頭細說   說明文字初始的意義,認識姓氏起始的原因。   ★遷徙分佈,開枝散葉   列載氏族聚集地域,了解各朝代的變遷。   ★尋根溯祖,逐一詳解   探究姓氏最初的先祖,追溯其源頭。   ★名人古跡,博古觀今   介紹古往今來同姓

氏的名人以及著名遺址。     家族姓氏,   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   家族血緣關係的符號   了解這個跟隨自己一生的符號,   認識起源、命名根據、分布區域、經歷過哪些大事件,   以及往何處遷徙,還有哪些同姓的代表人物名垂青史,   這些通通一次告訴你。     本書從現存近22000個姓氏中,選取最常見的100個姓氏,提供詳細解釋。每個姓氏按常見程度遞減排序;「漢字演變」從漢字字形分析演變的過程,可掌握姓氏漢字背後含義;「尋根溯祖」概述姓氏的起源及其發展變遷,快速了解每一個姓氏的來歷;「遷徙分布」整理姓氏遷徙的歷程,知曉姓氏的來龍去脈;「名人古跡」精粹講述名人或古跡背後的傳奇故事。同時

,書中還收錄名家畫作,列舉歷史上的該姓名人。     本書是您了解姓氏淵源,與歷史對話的最佳銜接點。     【本書精彩看點】     1.全書精選100個常見姓氏   2.姓氏來源的詳述,完整呈現,一覽無遺,是青年學子、歷史文化研究者和對家族起源有興趣的廣大讀者的最佳參考依據   3.一邊認識姓氏的起源,一邊學習歷史,認識遷徙與相關古人、古蹟   4.圖文並茂,包含精美圖照、地圖、分布圖等,增添閱讀樂趣   5.版式整齊明瞭,重點一目了然,讀來不傷視力、一看就懂 編者簡介   解讀歷史編輯部     該編輯部網羅多位歷史專家及學者和對歷史有興趣的研究者來擔任專業顧問,並由專職文字工作者執筆

,統整資料,集結成冊,將大量的珍貴文獻資料呈現在讀者眼前,讓讀者能在浩瀚的古文明中徜徉想像,並吸取知識。 中國姓氏起源 中國人共同的祖先 中國最主要的姓氏發源地 李姓(壹) 王姓(貳) 張姓(三) 劉姓(肆) 陳姓(伍) 楊姓(陸) 趙姓(柒) 黃姓(捌) 周姓(玖) 吳姓(拾) 徐姓(拾壹) 孫姓(拾貳) 朱姓(拾三) 高姓(拾肆) 林姓(拾伍) 何姓(拾陸) 郭姓(拾柒) 馬姓(拾捌) 胡姓(拾玖) 羅姓(貳拾) 梁姓(貳壹) 宋姓(貳貳) 鄭姓(貳三) 謝姓(貳肆) 韓姓(貳伍) 唐姓(貳陸) 馮姓(貳柒) 於姓(貳捌) 董姓(貳玖) 蕭姓(三拾) 程姓(三壹) 曹姓(

三貳) 袁姓(三三) 鄧姓(三肆) 許姓(三伍) 傅姓(三陸) 沈姓(三柒) 曾姓(三捌) 彭姓(三玖) 呂姓(肆拾) 蘇姓(肆壹) 盧姓(肆貳) 蔣姓(肆三) 蔡姓(肆肆) 賈姓(肆伍) 丁姓(肆陸) 魏姓(肆柒) 薛姓(肆捌) 葉姓(肆玖) 閻姓(伍拾) 余姓(伍壹) 潘姓(伍貳) 杜姓(伍三) 戴姓(伍肆) 夏姓(伍伍) 鍾姓(伍陸) 汪姓(伍柒) 田姓(伍捌) 任姓(伍玖) 姜姓(陸拾) 范姓(陸壹) 方姓(陸貳) 石姓(陸三) 姚姓(陸肆) 譚姓(陸伍) 廖姓(陸陸) 鄒姓(陸柒) 熊姓(陸捌) 金姓(陸玖) 陸姓(柒拾) 郝姓(柒壹) 孔姓(柒貳) 白姓(柒三) 崔姓(柒肆) 康姓

(柒伍) 毛姓(柒陸) 邱姓(柒柒) 秦姓(柒捌) 江姓(柒玖) 史姓(捌拾) 顧姓(捌壹) 侯姓(捌貳) 邵姓(捌三) 孟姓(捌肆) 龍姓(捌伍) 萬姓(捌陸) 段姓(捌柒) 雷姓(捌捌) 錢姓(捌玖) 湯姓(玖拾) 尹姓(玖壹) 黎姓(玖貳) 易姓(玖三) 常姓(玖肆) 武姓(玖伍) 喬姓(玖陸) 賀姓(玖柒) 賴姓(玖捌) 龔姓(玖玖) 文姓(壹佰) 李 出自嬴姓,始祖追溯至顓頊帝重孫、東夷部落的首領皋陶。李姓帝王輩出,為唐朝國姓。 —漢字演變— 「李」是會意字,篆文中上面是「木」,下面是「子」,「子」是小孩子的樣子,大樹的小孩子就像大樹結出的果實。「李」的本義是李樹或李子,是一種樹木

的名字,果實稱「李子」,熟時呈黃色或紫紅色,口味甘甜。《說文解字》中說「李,果也」,即樹木的果實,本義沿用至今。《詩經· 大雅· 抑》中有著名詩句「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後簡化為成語「投桃報李」,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史記· 李將軍列傳》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桃李默默孕育碩果來比喻漢初名將李廣不尚虛聲,為人踏實、忠厚的高尚品質。 —尋根溯祖— 李氏,源於嬴姓。顓頊帝的重孫、東夷部落的首領皋陶(ㄍㄠ ㄊㄠ ˊ)是李家的先祖。當時,他任堯帝的理官(相當於現在的法官),以「理」為姓。他的後裔理征沿襲了祖上剛正不阿的稟性,因直諫惹怒了紂王被殺。理征的兒子理利貞逃到今河南境內,靠樹上的果實

(當時稱木子)充飢活命。由此「指樹為姓」改為李姓,定居苦縣(《新唐書· 宗室世系》)。所以苦縣是李氏的發源地,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境內。 理利貞的後裔老子,因為是第一個在正史中有記錄的李姓人士,再加上他的歷史文化地位,也被李氏奉為祖先。還有的李姓源於唐朝皇家賜姓或自行冒姓。另外,少數民族中也有李姓。 —遷徙分佈— 1. 先秦時代,就有李姓族人遷居山西、四川。四川成都一帶的李氏在三國時期繁衍旺盛。 2. 三國時,李姓的居住地已延伸到今遼寧、寧夏、江蘇、江西、湖北、雲南等地。 3 . 魏晉以後, 李姓與王、崔、盧、鄭共稱中原五大郡姓。 4. 李氏的兩大望族—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據考證都發祥於今河南

省鹿邑縣一帶),到漢代基本上成形,並開始移居全國各地。 5. 隴西李氏自唐初起有3 次南遷,分散於豫、閩、粵等地。福建李氏向琉球的遷移始於明初。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

宜蘭縣礁溪鄉澤蘭宮田野調查與研究

為了解決吳姓始祖的問題,作者賴聯邦 這樣論述:

媽祖信仰是台灣地區最普遍的傳統信仰之一,由於早期漢人移民多自中國大陸福建渡海而來,且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媽祖成為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是大小街莊,山海聚落,都可看到媽祖廟。媽祖信仰最初產生於“海上女神”崇拜,媽祖作為海神,一路護佑先民來台,到台灣之後也保佑討海人的生活。媽祖姓林名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3月23日,於北宋太宗雍熙四年(987)昇化後,因為屢顯神功,極為靈驗,神蹟顯著,威靈赫赫,宋、元、明、淸以降,各朝帝王莫不尊崇有加,除遣使致祭、建立官廟奉祀外, 還賜與媽祖封號。媽祖的封號,隨著時代的推進,由「夫人」、「妃」、「天妃」、「聖妃」、「天后」

而「聖母」,其榮耀代有所增,因為朝廷在上推行,上行下效的結果,使媽祖的信仰範圍更為擴大,各朝代的封號,就等於是帝王帶頭提倡媽祖信仰的熱烈情形。 200多年前吳沙公,從鳥石港登陸,從大陸唐山請一尊媽祖神像奉祀,迨至嘉慶元年(1796年)9月16日吳沙公率領漳.泉.粵三籍,登陸於頭城烏石港,奉祀(天上聖母)為眾懇民之守護神,即今澤蘭宮所奉祀之<天上聖母>神尊。嘉慶6年,各結首墾民為感念<天上聖母>聖像祀於工寮內,甚不適宜,因此徵求三籍代表認同出資後遴選在四圍保今吳沙村故居,擇吉開工,建土埆草芧廟宇一幢,其構造雖不盡美,但香火鼎盛,神蹟顯赫。日據初期,香客出入者眾,日人誤會廟宇是圖謀抗日之集會

所,乃緃火焚毀,幸當時吳家人丁,冒險搶救出神像倖免於難,在眾議之下暫奉於吳姓大公廳,但是處非廟宇,惟朝拜者絡繹不絶,後於民國七十年代新建廟宇,可見媽祖威靈更顯赫於昔日,本論文乃研究這段歷史,了解其來龍去脈。

「插花地」:文化生態、地方建構與國家行政:清水江下游地湖鄉的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吳姓始祖的問題,作者謝景連 這樣論述:

地湖鄉是“一塊貴州飛落湖南的‘插花地’”,雖遊離於天柱母體之外,但從明代萬曆二十五年天柱建縣之日起,就一直認同天柱這個“母親”,矢志不渝。    地湖雖小,但坊間流傳的故事、文獻典籍的記載,都詮釋著地湖何以成為“插花地”以及存續至今的社會文化歷史過程。   《“插花地”:文化生態、地方建構與國家行政(清水江下游地湖鄉的個案研究)》試圖利用這些民間故事、文獻記載,探究地湖成為“插花地”的始末,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地湖人又是如何通過日常生活實踐去強化和傳承這種認同,使地湖“插花地”身份一直保留至今。 謝景連,湖南懷化人,畢業於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獲得博士學位。 現為貴州省苗族侗族文

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秘書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文化發展與研究。主持省廳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專案5項。先後在《中央民族大學學報》《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北方民族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文章近20篇。 序一 楊庭碩/ⅰ 序二 羅康隆/ⅲ 緒論/001 第一章 走進地湖:自然、生態與人文/049   第一節 行政區劃上的“孤島”/049   第二節 壩區中的“丘陵”:自然地理上的“孤島”/060   第三節 濕地中的“山地”:生態系統上的“孤島”/063   第四節 侗文化背景中的“苗區”:民族文化上的“孤島”/070 第二章 從“蠻地”到“插花地”:地湖身份的

變化/078   第一節 作為“蠻地”的歷史及其記憶/078   第二節 從湖廣“內陸”到湘黔“邊地”/083 第三章 插花地“主人”的自我意識:以地湖吳氏宗族為例/097   第一節 祖先譜系與觀念表達:吳氏地湖“開基”與“入住”/097   第二節 國家權力的地方性延伸:吳姓宗族的維繫/112   第三節 “鼇山祠”:吳氏宗族的文化象徵與禮儀中心/127 第四章 成型與延續:文化生態與國家行政/140   第一節 博弈之主體:國家、地方行政與鄉民/141   第二節 地方行政與地湖插花地的認同:以天柱建縣為例/146   第三節 國家視角下的插花地:以明清黔省插花地的議處為中心/154

第五章 插花地整飭之殤:民國地湖插花地清理撥正歷程/188   第一節 “清理撥正”與地湖插花地的倖存/190   第二節 “田土編丈”與“一田兩賦”悲劇產生(1943~1946)/197 第六章 權利“息壤”及博弈:地湖插花地的內在張力/250   第一節 同村中的“外村人”:制度下的權利差異/250   第二節 “簧老爺”:民國地湖地方勢力的崛起/254   第三節 同“公”不同“籍”:地湖人群認同的多面向性/260   第四節 “皂角壕”與“地湖土地糾紛”事件:插花地產權糾紛的當下演變/264 討論與結語/280 附錄/309 參考文獻/320 後記/338 圖表目錄 圖0-

1 插花地類型/022 圖1-1 街左街右分隸湘、黔兩省的地湖街/054 圖1-2 湘、黔兩省糧田犬牙交錯/055 圖1-3 甄家墓湘、黔兩省“友誼橋”/056 圖1-4 房前坎後兩家人分屬兩省/058 圖1-5 橫跨湘、黔兩省的岜溪口“鴛鴦橋”/059 圖1-6 地湖得名的那坵“壺形田”/061 圖1-7 地湖趕場日街上待賣的杉樹幼苗/076 圖3-1 地湖開基始祖“世德公”墓碑/099 圖3-2 同治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吳修祠、吳修復、吳順珍等封禁字約/110 圖3-3 1987年修撰的《吳氏族譜》/113 圖3-4 地湖吳氏鼇山祠圖/130 圖3-5 地湖岩鼓新修的“吳氏宗祠”/132 圖5

-1 天柱縣第二區與會同縣各鄉邊區詳圖/192 圖5-2 地湖重編田土坵形圖“果欄位”/213 圖5-3 地湖重編田土坵形圖“珍欄位”/215 圖5-4 前會同縣土地陳報處編丈後經天柱縣政府函請註銷坵段略圖/230 圖5-5 勘劃湖南會同、黔陽與貴州天柱省界地圖/239 圖5-6 民國三十五年會勘地湖聯保重編經界圖/248 圖6-1 同治七年李宏禮賣子杉木契/268 圖6-2 同治八年吳楊氏賣杉木契/269 圖6-3 光緒六年吳順親分關文書(一)/272 圖6-4 光緒六年吳順親分關文書(二)/272 圖6-5 民國三十三年楊光蘭賣苦力養木契/274 表1-1 2014年以前地湖鄉各村民小組戶

數統計/051 表1-2 2013年地湖鄉各年齡段人口統計/052 表5-1 天會邊界地湖重編田土登記冊“果欄位坵號”/214 表5-2 天會邊界地湖重編田土登記冊“珍欄位坵號”/216 表5-3 湘黔交界地湖重編田土登記冊“會同朝字五段(1)”/217 表5-4 湘黔交界地湖重編田土登記冊“會同朝字五段(2)”/220 表5-5 財政部湖南省會同縣田賦管理處廣坪徵收處所轄地湖及毛公沖一帶飛地糧戶正艮冊/230 表6-1 本案原主吳D.F.家族世系/267

清代台灣的民變械鬥與分類意識的演變一以林爽文事件為中心所作的探討

為了解決吳姓始祖的問題,作者吳正龍 這樣論述:

林爽文事件是清代臺灣最大抗官民變事件,也引發嚴重分類械鬥,對於為何會產生附從、反抗兩大對立勢力,學界長期以來缺乏相關研究。筆者欲從開發史角度探討林爽文事件起因,及涉案兩大陣營村庄內部祖籍結構、方言使用,族群對抗組合方式,及可能因為族群對立而造成族群遷移和整合問題。經研究發現林案前臺灣已形成閩粵、漳泉間嚴重對立,官兵追捕天地會黨引發林爽文起事抗清,但因社會存在已久的仇恨,造成族群分類對立現象。本研究統計307個附和林爽文家族,其中以漳州籍最多佔82.41%;其次為泉州籍佔9.45%,其中同安籍佔7.49%;第三為廣東籍佔4.56%;第四為汀州籍佔3.58%。本研究亦對81個附林村庄進行歸類,發

現漳州庄佔有絕對優勢,漳籍與他籍混居村庄亦有相當比率。泉州庄中多屬為同安籍。汀庄和粵庄所佔比率很多。從祖籍統計分析,附從林爽文者以漳州籍佔絕對多數,泉籍約佔一成,汀州和粵籍相當少數。本研究亦統計119個反抗林爽文村庄家族,其中以泉州籍最多,佔68.07%,其中同安籍佔9.24%。其次為潮州籍佔23.53%,第三為嘉應州籍佔10.08%,第四為漳州籍佔7.56%,第五為永春州籍佔0.84%。本研究對35個反林村庄進行分類,發現泉州庄數量最多,粵庄居次,漳州庄、泉優附粵庄、泉優附漳庄、泉籍優勢庄約佔一成。泉籍優勢庄、泉優附漳庄、永春優勢庄所佔比率很低。從統計也發現泉州籍(含永春州)是林爽文主要反對

勢力,粵籍是林爽文次要對手,至於與林爽文同為漳州籍者所佔比率不高。本研究也從語群角度,統計附從和反抗林爽文村庄內部家族數量,探討當時族群對抗組合關係。經統計發現附和林爽文以漳州福佬最多佔61.56%;其次為漳州客家佔20.85%;第三為泉州同安福佬佔7.49%,第四為永定客家佔3.58%。其中漳州福佬和漳州客家共佔82.41%,為附和林爽文最大勢力。反抗林爽文勢力,以泉州福佬最多佔58.82%;其次為嘉應客家與潮州客家,各佔10.08%,第四為泉州同安福佬佔9.24%;第五為漳州福佬人佔7.56%。其它潮州福佬、永春州福佬只佔極少數。泉州同安福佬附從、反抗林爽文,約呈現二比一。潮州福佬依附泉粵

籍比例大於依附漳籍。亦即林爽文事件臺灣中部分類械鬥,大致呈現漳州福佬、漳州客家和泉州同安福佬,結合對抗泉州福佬、粵籍客家和泉州同安福佬的分類組合型式。此外發縣汀籍附漳而不附粵客型態,不同於朱一貴事件下淡水地區汀籍附粵客對抗漳泉福老,及林案時桃竹苗地區汀附粵客結合方式,此除顯示出時間性不同外,也具有區域性特色。林爽文事件造成族群重大位移,日後持續分類械鬥與對立,亦造成漢人不斷遷移,加上原鄉來臺入居村庄的選擇,加深區域內同籍聚集現象。因此,清末臺灣中部族群分布型態,是經過多次民變、械鬥、漢人遷徙,以及原鄉來臺同籍聚集後的整合結果。